論語心得有感 鄧功強

2021-09-01 03:22:59 字數 3510 閱讀 1833

無「信仰」不足以「立身」

非「修身」不足以「立足」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有感

《新希望集團報》特約通訊員鄧功強

想起以前在讀書的時候,《論語》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文縐縐的,食之無味,難以理解。雖然在後來的人生經歷中我也知道了一些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言必信,行必果」、「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這些比較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裡對這些經典句子的理解還是多麼的膚淺和無知,因為,它是比較「孤立」的句子。系統的讀了《於丹論語心得》後,使我感受多多,它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方法通過于丹的講解,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通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這些樸素的語言中透著一些變通,一些方法、一些哲理,而這些變通、方法、哲理讓我們讀後感到回味無窮,受益非淺。

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人們都有很多的不合時宜,也有很多的不如意,也許我們都無法去改變現實,而通過《於丹論語心得》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她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這些缺憾和痛苦,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不如意。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它,但不要在遺憾裡面糾纏不清,不要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因此,你只有盡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在校讀書時,我們一般都想給自己設立一大的目標,走向社會後就按照這個目標孜孜不倦的去努力追求,當遇到挫折時,有時候又會感到很疲憊、很迷忙。其實這是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沒有給自己預留心靈的智慧型空間,也就是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應該給自己留一點點反思自己的時間,不要只顧目標,不注意與時俱進和變通,「每日三省身」就是這個道理,這樣才能不斷總結自己,不斷認清自我,不斷提公升自我。在今天這樣乙個現代文明的社會裡,《於丹論語心得》所想傳遞出的正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堅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我們要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基礎的、是能夠實現的。

這樣才能使我們在忙忙綠綠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無論是《論語》還是《於丹論語心得》,都說到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乙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經得住推敲,實在是件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只有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的自我,乙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誠實守信,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原諒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乙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事從自身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美的人。

乙個國家要強大,必須要有能統一全體國民的政治思想或制度或目標,讓全體國民去追求,這樣才能產生凝聚力,我認為這個政治思想就是國民的信仰。

乙個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光有奮鬥的目標和戰略是不夠的,還要有企業的管理標準(制度)輔之以能激勵員工的措施,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激情,並做到步調一致。同時,還要搭建乙個能夠上下溝通的平台,這個平台就是企業文化,這樣才能統一全體員工的思想,凝聚員工的共識,啟發員工的智慧型。這種文化所產生的凝聚力就形成了全體員工對企業的信念,這樣的企業也才有生命力。

因此,乙個人一生也必須有自己的信仰才能立身。在《於丹論語心得》中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在他心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乙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他的學生子貢問,乙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這個故事在《論語》裡叫做『子貢問政』」。

「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意思就是: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作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生矯情,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麼? 孔夫子說:『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乙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 接著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乙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 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乙個國家凝聚起來」。

所謂「信仰」在我看來,實際上就是信念、理念或一種思想,往大的方面說,就是要忠於我們的國家和國家制度,並願意為之犧牲一切;往小的方面說,就是要有奮鬥的目標,要熱愛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信仰」、「目標」、「熱愛」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作為一名職員,我們心中的「道德律」的具體體現又在哪些方面呢?

我認為就是我們做事的標準和做事的態度,上公升到企業管理層面,我認為我們做事的標準就是企業的「制度和標準」,對照企業的「制度和標準」所做事的好與差,其結果反映的就是我們做事的態度。違反了這些制度和標準,就背離了我們心中的道德律,背棄了我們的「信仰」和「目標」。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乙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乙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要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乙個人內心的定力和信念。」

「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乙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由古人的理想聯想到今天的現實,我認為乙個人一生首先必須履行好三個方面的責任,才談的上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一是作為乙個公民的「社會責任」、二是作為乙個職員的「崗位責任」、三是作為乙個家庭成員的「家庭責任」,脫離這「三個責任」的理想都不切實際的,而要履行好這三個責任的關鍵點我認是「修身」,不然即或是你的事業一時取得成功,也是難以長久的,這樣的案例古來有之。如楚漢時期的「西楚霸王」項羽,期初是多麼的強大,但項羽「剛愎自用,我行我素」,最終招至慘敗被劉邦取而代之;明末農民領袖李自成也是先勝後敗;在中國近代史上也不乏有這樣的案例。

從他們的失敗中我體會到,不論乙個人的能力有多強,學識有多高,理想有多遠大,如果不注意「修身」,不注意「品德」的修養,最終難成「參天大樹」,用一句話來概括叫做作:非「修身」不足以立足。

因此,我認為論語是道德與智慧型的凝結,它是乙個循循善誘的導師,又是乙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它是對映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中找準自己的方向,隨時反省自身。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均在於,以簡練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去感知、去感悟、去實踐、去提煉、去傳授;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文明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養分,滋潤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每乙個人真正建立起有信仰、有品性、有質量、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論語》和《於丹論語心得》所傳遞給我們的最終目的和意義吧!

作於2023年4月

讀《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今年學期初學校組織全校教職工看了於丹教授的 論語 聽了她對 論語 的解讀,使我有一種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感。其實 論語 告訴我們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書中語句 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我們...

讀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論語心得 讀後感 論語 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 心靈之道 處事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乙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於丹老師的 論語心得 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有感

11160120王熠芬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這是全書的第一句話,也是於丹的心語,更是對芸芸眾生的訓誡。這個光怪陸離的新時代,物欲橫流,精神的力量顯得那麼脆弱而無力。在泛娛樂化的這個社會,有誰會為了曹雪芹而放棄剛更新的韓劇美劇,有誰會為了王羲之而放棄選秀相親節目,又有誰會為了孔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