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數學體驗教學心得體會

2021-08-30 17:36:13 字數 1056 閱讀 7708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

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自主**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乙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公尺,求圓的面積。

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公尺,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傑指出:

「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製乙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製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公尺,寬20厘公尺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乙個邊長5厘公尺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

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鬆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一 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乙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乙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 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衛星學校林惠珍 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成長,不斷地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體驗了乙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 中體驗 再創造 在實踐操作中體驗 做數學 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說數學 在聯絡生活中體驗 用數學 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三 努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注意精講精練,精講要針對每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