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提取工藝流程

2021-08-02 19:34:49 字數 1679 閱讀 5720

稀土金屬(rare earth metals)又稱稀土元素,是元素週期表ⅲb族中鈧、釔、鑭系17種元素的總稱,常用r或re表示。它們的名稱和化學符號是鈧(sc)、釔(y)、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鎦(lu)。它們的原子序數是21(sc)、39(y)、57(la)到71(lu)。

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

,相繼在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南嶺地區均有發現,但以江西比較集中、量大。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一種國外未見報導過的我國獨特的新型稀土礦床。經20多年的研究,查明該型別礦分布地面廣,儲量大,放射性低,開採容易,提取稀土工藝簡單、成本低,產品***等特點。

已探明工業儲量100萬噸(reo),遠景儲量1000多萬噸。目前年生產含reo>60 %混合稀土精礦1萬噸(reo)。

一、礦石性質

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系含稀土花崗岩或火山岩經多年風化而形成,礦體覆蓋淺,礦石較鬆散,顆粒很細。在礦石中的稀土元素80%~90%呈離子狀態吸附在高嶺土、埃洛石和水雲母等粘土礦物上;吸附在粘土礦物上的稀土陽離子不溶於水或乙醇,但在強電解質(如 na cl、(nh4)2 so4、nh4cl、nh4ac等)溶液中能發生離子交換並進入溶液和具有可逆反應。

二、稀土提取工藝及技術指標

(一)氯化鈉法

20世紀60年代末期發現該礦床後, 2023年即研究出「氯化鈉池浸法」工藝 ,它是20世紀70年代處理這種型別礦石的主要方法。從採場運來的礦石,送進乙個長方形的水泥池中浸泡,浸出液從池底的過濾層的排出口排出,浸渣人工清除,浸出液在飽和的草酸溶液中沉澱,過濾的濾餅即為草酸稀土,經灼燒、水洗、再灼燒得混合稀土氧化物。

(二)硫酸銨池浸法

氯化鈉浸礦法存在浸礦時間長,氯化鈉濃度大,消耗量大,鈉離子共沉澱多,影響一次灼燒產品,純度只能達到70 %,需對一次灼燒產品水洗脫鈉,再灼燒的複雜工藝,並且浸渣(尾礦)中含有大量氯化鈉,造成土地鹽化,汙染環境。制定了用3%~5%硫酸銨溶液浸泡礦石、濾液草酸沉澱(由於草酸較貴,20世紀80年代末期已開始用碳酸氫銨代草酸作稀土沉澱劑,現在已應用在部份廠礦中生產晶型碳酸稀土)。草酸稀土一次灼燒即可獲得含reo>90%的混合稀土氧化物,濾液補加硫酸銨返回再用。

與氯化鈉相比,硫酸銨浸礦能力強,用量少,銨離子沉澱少,灼燒時易揮發,浸渣不會造成土壤鹽化。化學選礦的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硫酸銨—草酸提取稀土工藝流程

(三)原地浸出法

池浸法工藝技術及裝置條件簡單,易操作,因而迅速發展,遍地開花。但是池浸法的最大缺點是生產1t氧化稀土,需開採的地表面積達200~800m2,採剝礦量大於1000m3,排放的尾砂量達800~1000m3,造成表土和植被嚴重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稀土總**率只30%~40%。為了克服這些缺點,早在1980~2023年,稀土地礦工作者就提出了地浸法的設想,以後又經「八五」科技攻關,形成了較系統的工藝技術,地浸法的主要內容就是不把含有稀土的礦石挖出拿走,而是在含有離子型稀土礦的礦區或地段打井,通過地表注液井加入浸礦液,經過滲透和離子交換,有選擇地將礦石中的稀土離子浸出並**的工藝。

溶浸液的**有負壓抽液和水封堵漏法,前者適應性較廣。收集流出的溶浸液用草酸或碳酸氫銨沉澱,得到稀土氧化物產品,稀土浸取**率70%~75%,這樣地貌、地表和植被不遭破壞,稀土原地浸取與池浸比較,成本降低1200~3000元/ t reo。經過1990~2023年的科技攻關,地浸法獲得了成功。

現成已在江西龍南等部分礦山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