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企業培訓的思考

2021-06-23 03:02:29 字數 3653 閱讀 9095

教育部2023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中明確規定:「要把為本科生授課作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擔本科教學任務者不得被聘為教授、副教授職務。

被聘為教授、副教授後,如連續兩年不為本科生授課,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職務。」很多高校也據此制定了相應的規定,但仍然有部分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教授不上本科生講台的現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一、原因分析

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設計的原因,有教師觀念的原因,有利益分配的原因,說到底是教師評價體系出現了偏差。

1.學校政策層面。目前,在教師的評價體系中,普遍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辦法。在定量方面,幾乎所有高校都把**數、科研專案數、科研經費數等作為考核教師的硬指標。

教師據此容易確立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並能為學校爭得榮譽,是學校大力提倡和鼓勵的,也是教授們奮鬥的方向。而在定性方面,主要是對教學質量的評價,而這恰恰是教師評價的難點。因教學質量難以量化,評價周期長且難出成績等,高校一直沒有很好的方法來評價,教師往往是憑良心上課。

導致教學處於一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尷尬境地,無形中弱化了教學的地位,使教師難以潛心教學,一旦評上教授,也就無心本科講台。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模式已經影響到了高校的教育質量。因而,要倡導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好風氣,就要從教師的評價體系抓起。

2.教師自身層面。有的教師評上教授後,覺得船到碼頭車到站,就可以不受「課時任務」約束了,認為可以歇一歇了,就不必再花力氣去上本科生的課了,可以騰出時間集中精力做科研,為評博導做準備。評上博導後,更多時間用在了給碩士、博士等授課上,逐漸形成不上講台、不給本科生講課的情況,對於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推三阻四,心思不再用在本科教學工作上。

有的教師評上教授後,上了新的平台,科研專案多了,社會兼職多了,社會活動多了,博、碩士多了,精力有限,分身乏術,沒有時間和精力再給本科生上課了。即使硬性規定必須給本科生上課,也遏制不住教授不上課的勢頭,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教授可以用「逃課」、「代課」、「混課」等方式來應付。另外,直接的利益驅動,也左右著教師為本科生上課。

比如做課題與上課的收入就存在明顯差距,有些甚至是十倍的差距。兩相比較,有些人就會爭著上科研專案,而不願從事教學。再如校內上課與校

外上課的收入差距也很大,教授在本校給本科生上課,是其本職工作,大都只有課時津貼。而到外面「走穴」,上課一次的收入,相當於本人月工資的幾倍或十幾倍。因此,不少教授熱衷到校外講學,而不願在校內上課。

3.隊伍結構層面。目前很多高校高職比已較大,如果教授、副教授都給本科生上課,可能會導致一些講師、助教無課可上,一方面不利於講師、助教業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對講師、助教來說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水平。因此,教師一旦評上教授,為了照顧那些青年教師和職稱低的老師,會主動放棄本科生教學,樂得將課讓給他們去上。

二、政策建議提高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的職責,也是教授的責任。因此,學校要推動教授走上本科生講台,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改革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鼓勵教授投身教學改革,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取得高水平教學改革成果。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各種現行相關制度進行梳理,解決一些政策相互不配套、相互脫節的問題,從系統性政策層面推動教授為本科生授課。

利用崗位聘用的契機,以對教師的評價研究和績效管理為切入點,通過對教師評價體系的重構,提高本科教學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加強分類管理,加強定量考核,強化考核結果的使用,提高政策的執行力和效力,從而推動教授給本科生上課。

1.實行聘用制度,加強聘期管理。崗位聘用工作的核心是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通過考核,建立教師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崗變薪變的用人機制。因此,在崗位聘用中,要運用教師評價理論和績效管理理論,對教授承擔本科教學工作量、教學質量、教學成果等與本科教學工作相關的內容進行研究,制定詳細的崗位說明書,明確必須履行的崗位職責,對本科教學做出明確的要求。

並以崗位說明書為依據,加強聘後管理,對不履行崗位職責的情況予以干預。聘期結束後嚴格按崗位說明書內容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是否續聘、低聘和解聘的依據。要對沒有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教授動真格,如果哪一天,某教授即使完成了科研任務,但卻沒有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而被學校解聘,或者某位副教授雖然科研成果很多,但由於教學很差卻只能申報研究員而與教授無緣,這就表明我們開始真正重視教學,把教學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來進行考慮。

2.完善分類管理,做到人盡其才。教授是否給本科生講課的問題不能簡單地「一刀切」,硬性規定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課,並不切合實際。應該根據教授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對

對教授進行科學的分類管理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對教師的分類大體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並重型、科研為主型、應用推廣型等等,根據分類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教學工作量要求。比如科研為主型的教授承擔著較多較重的科研任務,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給本科生上課,可以規定每兩年必須為本科生開一門課,不開課的學期必須給本科生開幾次講座,介紹學科前沿知識等等,這樣才能更符合人盡其才的原則,也更能為教授們所接受。

無特殊原因,對連續兩年不講授本科課程的,高校不再聘任其擔任教授職務。

3、建立主講教師制度,創造有利條件。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師從事助教工作的制度,使青年教師通過為教授、副教授的主講課程進行輔導,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積累教學經驗,提公升教書育人水平。未被聘為副教授的青年教師,原則上不得作為基礎課程和主要專業課程的主講教師。

要加大青年教師培養與培訓的工作力度,支援青年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參加國內外進修和學術會議、與其它高等學校教師交流經驗等,提高青年教師的素質和水平。通過助教制度,不斷提公升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教授上好本科生課程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同時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

4、優化評價標準,突出教學地位。高校要花大力氣完善教師評價考核機制,引導教師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係,促使教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切實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在院系層面,學校可以定期對各院系本科教學進行考核,並對教學成績進行排名,各院系所有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才能評a級;在教師層面,對教師取得的教改專案、精品課程、精品教材等教學成果,視同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就是說,教學成果獎與科技成果獎同樣對待,教研**與科研**同樣對待,教研專案與科研專案同樣對待,教材與專著同樣對待,加大培育力度和資助力度,鼓勵教師從事本科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學校定期開展教學名師獎的評比,對獲獎者予以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嚴格實行年度考核和崗位聘用一票否決制;加強績效考核,完善校內分配,加大校內津貼對教授、副教授上課的獎勵力度,鼓勵他們走上本科生講台。

總之,再好的制度設計還需要有不折不扣的執行,如果執行不力,也將成為一紙空文。唯有學校和教授們共同努力,才能在教授中形成熱心本科教學,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關注教學效果的風氣。績效(performance)

什麼是績效

「績效」一詞**於管

理學,不同的人對績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績效是指完成工作的效率與效能;有人認為績效是指那種經過評估的工作行為、方式及其結果;更多的人認為績效是指員工的工作結果,是對企業的目標達成具有效益、具有貢獻的部分,在企業的管理中常被用在人力資源的研究評估中。

績效是組織為實現其目標而開展的活動在不同層面上的有效輸出。

綜上所述:績效是成績與成效的綜合,是一定時期內的工作行為、方式、結果及其產生的客觀影響。在企業中,員工的績效具體表現為完成工作的數量、質量、成本費用以及為企業作出的其他貢獻等。

績效的特點它具有多因性、多維性和動態性。

1、多因性多因性是指乙個人的績效的優劣取決於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外部的環境、機遇,個人的智商、情商和它所擁有的技能和知識結構,以及企業的激勵因素。

2、多維性多維性就是說乙個人績效的優劣應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去分析。才能取得比較合理的、客觀的、易接受的結果。

3、動態性動態性即乙個人的績效隨著時間、職位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

《材料力學》授課物件機械類本科生

材料力學 教學時數 64學時 56學時授課,8學時實驗 使用教材 材料力學 劉鴻文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參考教材 1 材料力學 學習指導書陳乃立 陳倩主編 2 材料力學 面向21世紀 范欽珊主編 3 材料力學單祖輝主編 4 mechanics of meterials ferdlinand p.b...

本科生畢業感言

最後一次作為學生走出校門的一剎那,我對我的青春回憶做了乙個告別,將一切的記憶,深深地烙在心靈的最深處。語言隨之塵封,激情隨之湮沒,有那麼多往事 每一天都有一些事情將會發生 每段路都有即將要來的旅程。學校教會了我自強,團結和責任,這些品質對我的成長至關重要。船駛出港灣很容易,但是要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生...

本科生實習報告

20 年七月我第一次真正的踏上社會,開始了兩個月的工作實習體驗生涯。時間不長,體會甚多。明白了那句讀萬里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深刻體會,也許在此時此刻的我,真實的將實習當做工作了吧。本次實習的目的在於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個人與社會的溝通,進一步培養自己的業務水平 與人相處的技巧 團隊協作精神 待人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