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制度史白鋼讀書筆記

2021-06-10 17:48:26 字數 4526 閱讀 3232

1、 秦漢時期,皇朝**的決策機構是皇帝主持或命令召集的御前會議、宰輔會議、百官會議等,其中重要的是朝議。外朝朝議由丞相主持,內朝朝議由領尚書事的大將軍主持。這些朝議對軍國大事進行討論決策,然後經皇帝裁決後,以詔、制等形式交有關機關和官吏執行實施。

2、 秦漢時期,**的決策建立在對不同的渠道反饋的各種資訊的掌握上。主要的有:郡國的上計制度。

定期了解郡國的人口,墾田和稅收狀況。各級官吏的奏章,隨時了解各地區各部門發生的情況。監察系統的**御史、刺史等也及時把自己監察範圍內的情況匯報。

這些奏報,一般通過遍布全國的亭組織組成的資訊網路匯報。除了這些主要的資訊渠道,皇帝和丞相還不時的派出大員有目的有計畫的到全國各地進行巡視,以著重了解某些地區和某些方面的專門情況。

3、 秦漢時期皇帝從得到資訊到做出決策,一般經過這樣一些程式:皇帝將問題交給有關機構和臣下討論,提出方案,由皇帝批准,交御史府擬定詔、制、敕、令,經丞相副署後交有關方面執行。這就是在《本紀》中經常出現的從「有司提議」到皇帝「制曰可」的過程。

在秦漢**決策機制的執行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皇帝有擁有最終的決策權,這是乙個不受限制的權力;二是決策的人治主義原則,無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情況比比皆是,三是決策的隨意性,缺乏科學的論證體制。

4、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稱大司徒或稱相國或稱司徒,不常置,一般以權臣居此職。權臣常將此職作為篡位的階梯,有事也作為贈官以示恩寵。

5、 魏晉南北朝時,中書省的發展已經和漢代的尚書臺很相似,掌握了政治實權,負責審理奏章,草擬詔旨,執掌機要。中書省權利的變化,大體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魏晉時期,中書監令「掌機衡之任」,取代了尚書令和尚書僕射成為真宰相。

第二階段開始於劉宋,結束於梁、陳。中書舍人五人,領主書十人,書吏二百人,分掌二十一局,與尚書各曹對口,且為上司,總領諸曹尚書的職事,且侵奪了中書監、令和侍郎的權力。

6、 魏晉南北朝時,置門下省,其長官是侍中和給事黃門侍郎。門下省的前身是東漢時少府下屬的侍中寺。魏晉時,侍中比二千石,入侍帷幄,出擁華蓋,與皇帝親近。

給事黃門侍郎與侍中同掌奏文案,俗稱「小門下」。門下省的屬官尚有散騎常侍、散騎侍郎以及給事中、諫議大夫等官。魏晉時期,九卿的職權衰落,漢時衛尉所屬的公車、武庫令、太僕所屬的未央廄令,少府所屬尚方令等等改屬門下省。

門下省除了出納詔命,**糾察外,還管轄禁中禁令儀制和獻替侍從等,很大程度上成了皇帝事務總理機構。

7、 到南朝梁、陳時期,舉國機要都在中樞,獻納之任又歸門下,尚書省就成為單純的政務執行機構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地出現,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務核心分割稱為決策、審議和執行三個職能比較明確的系統,即三個官僚集團。三省制的形成,起到相互制約、互為補充的作用,既可以抑制權臣專橫,又可以較充分的發揮君主**政體下各個官僚機構的效能。

8、 六部的初創。吏部:東漢末年選曹,曹魏時改為吏部。

主管文職**的任免、考核、公升降和調動等事務。因其權重,所以常以尚書僕射兼領。戶部:

三國以後,各朝常置度支尚書,掌管財用。取代了漢代大司農的職權。它是隋代的民曹、唐代戶部的前身。

禮部:掌管祭祀等事,倒北周時才有禮部之名。它取代了漢代太常和大鴻臚的部分職能。

兵部:曹魏置五兵尚書,晉又設三部,到北魏時發展為七兵尚書。到隋唐時,綜合五兵和三部,設立兵部。

負責軍事行政事務,取代了漢代太尉的職能。刑部:南朝設立督官尚書,負責刑法訴訟事務。

隋代改督官尚書為刑部尚書,分掌漢代廷尉的部分職能。工部:北周冬官始有工部之名,掌管工程。

隋唐設立工部尚書,取代部分漢朝將作大匠的職能。

9、 魏晉南北朝的財政制度,突出的表現出過渡性的特徵。曹魏時期大司農和度支尚書並存,並且大司農的職權逐步被度支尚書所取代。其次,是尚書臺內部左民、左戶尚書和度支尚書的並存。

到北齊時,左戶尚書併入度支尚書,基本上完成了尚書臺內部的這一過渡。再次,列曹尚書郎的調整,向著有利於財政管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10、 唐代正式的御前決策會議稱為常參。參加者一般為五品以上的高階**。常參會議一般每日或隔日舉行,會議的內容十分廣泛,反軍國大事、百官奏議都可以討論,在唐代前期的**決策中作用很大。

但是由於常參會議因皇帝輟朝和災異等原因經常不能按時舉行,同時因為參加人數眾多,效率低下也不便於保密,在唐代高宗之後重要性下降,漸漸也淪為一種形式。為了保證重大決策的效率和機密,產生了在常朝仗下後,皇帝再和宰相或相關大臣議決軍國大事的決策方式。稱為仗下後會議,並在高宗後逐漸取代了常參,稱為御前決策會議的主流。

另外還有延英殿會議,玄宗時已經頗為流行。保密性很高,形式也較為隨便。參加者主要是皇帝和宰相。

議案由宰相提出,經過討論得到皇帝的口頭批准,再有宰相擬定具體的實施辦法進狀,最後由皇帝書面批准。

11、 中書省的主要職權是參與**決策和起草詔令。長官中書令,在隋唐時期為正式宰相,直接參與**各項核心決策。主要的副官有中書侍郎和中書舍人。

侍郎是副手,名義上也有參與**各項決策的權力,實際上如果不任命為宰相的話,是只能處理本省事務的。舍人是重要的**,有六個。負責起草詔令,並擔任宰相會議的秘書工作。

12、 門下省在隋唐的時候負責對**各項決策的審議和封駁,擁有封駁皇帝詔書和駁回臣下奏章的權力。成為**決策系統中重要的制約機構。長官為侍中職位宰相,直接參與核心決策。

副官有門下侍郎和給事中。侍郎是門下省實際上的長官,中堂後常被任命為宰相。給事中是重要**,具體負責對**各項決策的審核,發現有失誤或不可行的,都可以退回重新起草或者作廢。

13、 中唐以後,政事堂會議開始逐漸轉變為專門的決策機構。在這個轉變過車各種有兩個重要的改革:乙個是武則天時期,政事堂有門下省遷往中書省,另乙個是玄宗開元年間,政事堂會議更名為中書門下會議,並先後剝奪了中書舍人的宰相會議秘書職權,設立五房作為宰相會議新的秘書機構,從而使宰相的決策能力大幅提高,也使得中書、門下兩省機構在最高決策層次合為一體。

14、 唐朝初年,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從貞觀年間開始,皇帝開始任命**其他高階官吏為相。名稱上最早的時候多具臨時性,後來逐漸固定「同種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的職銜。**的廣泛化和職權的固定化,加強了皇權分散了相權。

同時,唐中宗後,尚書省的長官僕射不再任命為宰相成為定製,尚書省掌管喪失了宰相的權力,使宰相之間的權力失調得以緩和,**決策系統的權力結構更加合理。

15、 唐代宰相會議的決策方式。宰相會議討論後作出的決策,一般以中書門下奏章的方式上報皇帝批准。反過來皇帝的詔令一般情況下也要經過宰相會議的討論通過,並加蓋中書門下印才能正式生效。

唐代**決策系統中,,御前會議一般討論軍國大事,日常事務交由宰相會議討論。並且,御前會議一般只討論處理的原則,具體的實施辦法也由宰相會議討論。唐代宰相會議實行集體決策制度,具體的標誌是宰相連署制。

但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經常不能嚴格執行。中堂後地位逐漸下降。

16、 隋唐資訊**渠道:最重要的是各地行政機構的情況上報制度。分為定期上報和不定期的上報兩種。

內容涉及各地的戶籍、田地、經濟狀況、吏治等。上報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專使和郵驛。另外的渠道還有御史出巡,具體的歸御史台的殿院分管。

派遣各種使臣前往各地是另一條途徑。後來發展為在各道設立**的常駐使臣。最後還有廣開言路,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17、 與中國歷史上的其他封建王朝一樣,唐朝的**決策主要也是實行「人治原則」。這在隋唐五代時期的**決策過程中孕育出兩個主要的負面作用:首先是造成了**決策機制的不穩定性。

和皇帝和大臣的個人能力高度相關。其次,人治效應造成了封建王朝政治系統中的層層人身依附關係。這使得各級官吏的決策不一定符合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往往是以上級官吏和皇帝的好噁來決定。

另外,隋唐**決策中還表現出歷史的侷限性,表現在隋唐王朝的決策在面臨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新生事物的挑戰時的束手無策,比如貨幣兌換中的飛錢變換,市場發展中的夜市等等,採取簡單的禁止了事的做法。

18、 尚書省在中樞三省中的地位屬於執行機構,是全國的政務中樞。在**行政系統中,尚書六部是政令機關,五監九寺是事務機關。尚書省採取合署辦公的方式。

尚書都省居省內中心,為尚書令等辦公之處,稱為都堂,並且設左右司,作為六部的管理機構。都堂東有吏戶禮三行,左司統之,西有另三部,右司統之。日常的工作主要包括勾稽文書、**文書和對本省的文書檔案進行核檢。

19、 六部二十四司——政務官。吏部掌管文官的栓選、考課、封爵等事;戶部掌管全國的戶口、田賦、倉儲等民政和財政方面的政令;禮部掌管全國的禮儀、祭祀、教育科舉方面的政令;兵部掌管全國的軍事政令;刑部掌管全國的刑罰以及徒隸、關禁的政令;公布掌握水利工程和土木建設以及國家農林牧漁事業的政令。

20、 九寺五監——事務官。主要執掌如下:光祿寺:

掌管邦國酒膳之事;衛尉寺:掌管器械、儀仗的收藏;宗正寺:掌管皇親族屬籍;太僕寺:

掌廄牧輿輦之事;大理寺:沿北齊舊制,為**最高審判機關;鴻臚寺:掌少數民族的朝會與喪禮弔祭之事;司農寺:

所掌多為倉儲、農林、園苑等雜物供給;太府寺:名稱幾經易改,所管多為財貨貯藏與**。五監具體名稱和執掌:

少府監:掌百工技巧之事,為宮廷的總務機構;將作監:掌土木工程營建之事;軍器監:

軍器的管理和製作;都水監:掌川澤、津梁、渠堰、陂池之事。

21、 三司是北宋前期的**財政管理機構,總管鹽鐵、度支、戶部三部。三司使負責徵調財賦,主持國政,號稱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鹽鐵,掌天下山澤之貨,關市、河渠、軍器之事,以資邦國之用;度支,掌天下財富之數,每歲均其有無,製其出入,以計邦國之用;戶部,掌天下戶口、稅賦之籍,榷酒、工作、衣儲之事,以供邦國之用。

22、 銓選制度。宋朝官吏的銓選制度,是指朝廷**選拔、任免、考察各級**的制度,具體包括注授差遣、敘遷、考課、恩蔭等許多方面。

中國政治制度史感想

大三上學年,一學期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學習可以說收穫頗豐,下面就來談談我學習的感受。首先,作為一名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使我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和沿革,在高進老師生動詳實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各朝各代不同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對於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政治制...

中國政治制度史作業

分析宋朝 結銜 一 趙葵 宋史 宰輔表 五 淳祐八年 五月己巳,趙葵自樞密使兼參知政事 督視京西湖北軍馬兼知建康軍府事特授宣奉大夫,依前樞密使兼參知政事 督視江淮京西湖北軍馬兼知建康府事兼管內勸農使兼行宮留守 江南東路安撫使 馬步君度總管 長沙郡開國公,加封邑。九月 康午,督視江淮京西湖北軍馬趙葵以...

中國政治制度史題型

一 單項選擇題 1.漢代,首次在正史中為制度史的資料整理與研究建立了專題形式,是 在 史記 中專闢 禮書 樂書 a司馬遷 b班固 c杜佑 d司馬光 a 2.從黃帝時代開始,中國文獻開始頻繁地出現對戰爭的記載。下列哪一場戰爭確立了黃帝族在聯合體內的優勢地位和黃帝個人的權威。a黃帝與炎帝戰爭 b黃帝與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