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規劃學綜合複習講義

2021-04-18 12:34:33 字數 4793 閱讀 3721

1、國家領土是指在國家主權管轄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領陸、領水、領陸和領水的底層土,以及領陸和領水上面的空氣空間。

2、土地的功能:①養育功能 ②承載功能 ③倉儲功能 ④景觀功能

3、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質的自然性

②土地數量(面積)的有限性

③土地質量的差異性

④土地利用的課持續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間性

⑥土地屬性的兩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質量特性和社會土地需求協調所決定的土地功能過程。

5、土地利用規劃是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畫和安排,。

6、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特點和存在問題:⑴土地資源的絕對數量大,相對量小 ⑵土地墾殖係數低,地區分布不均衡 ⑶林地面積極少,森林覆蓋率極低 ⑷農業用地質量退化,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①根底質量下降 ②水土流失嚴重 ③土地沙漠化嚴重 ⑸建設用地不斷增加,根底面積逐漸減少

7、土地利用規劃程式(了解):明確任務——組織班子——收集資料——明確問題——總體構思——系統分析——系統綜合——系統優化——系統評價——系統執行——系統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產的農作物所得的剩餘收入。

土地**是土地資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來加以確定。

極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產條件土地的超額利潤。

9、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10、土地利用規劃原則:⑴維護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原則 ⑵因地制宜原則 ⑶綜合效益原則 ⑷逐級控制原則 ⑸動態平衡原則

11、土地區位理論p36 ⑴杜能的農業區位論:農業土地利用型別和農業土地經營集約化程度,不僅取決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賴於經濟狀況,其中特別取決於它到農產品消費地(市場)的距離。杜能從農業土地利用角度闡述了對農業生產的區位選擇問題。

在此基礎上,杜能為了闡述農產品生產地到農產品消費地的距離對土地利用型別產生的影響,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國」模式,證明市場(城市)周圍土地的利用型別以及農業集約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乙個距離帶乙個距離帶地發生變化,圍繞消費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圓,稱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區為高度集約經營區。隨著刀消費地距離的增加,土地經營愈益粗放,即精細城郊農業——林業——集約種植業——柵欄農業——粗放的三年輪作——牧業與粗放種植業。

⑵韋伯的工業區位論:2023年韋伯的「論工業的區位」的發表,標誌著工業區位論的問世。韋伯首次引用了「區位因素」,即指乙個地理點上能對工業生產起積極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

韋伯工業區位論中排除了社會文化方面區位因素,只考慮原材料、勞動力和運費,甚至把原材料費用及其地區差異納入運費之中,因此,「孤立的工業生產」的趣味就取決於運輸費用和勞動費用,並從兩項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導出工業區位分布的基礎網,繼而把集聚因素,對基礎網作進一步的位置變換。韋伯認為,當勞動力費用(表現為工資)在特定的區位對配置企業有利時,這樣可能使乙個工廠離開或者放棄運費最小的地點,而移向有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條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費小於節省下來的勞動力費用,從而使韋伯的區位圖形產生「第一次變形」。當乙個工廠如果集聚所節省的費用大於因離開運費最小或勞動力費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費用,則其區位由集聚因素定向。

韋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運用等費線(費用等值線)方法進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論: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韋伯區位理論的基本特點,於20世紀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論」,即「城市區位論」,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點發展的區域基礎及等級與規模的空間關係,為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提供了重要的方**依據。克里斯塔勒認為,空間中的事物從中心向外擴散,區域的中心地點即區域核心,就是城鎮,大多數情況是:

乙個國家或地區,如果從大到小對城市進行分級,各種等級城市均有,規模最小的那一級城鎮的數量最大,等級越高,數量越少。

1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概念: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師在一定規劃區域內,根據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協調土地總供給與總需求,確定或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用地布局的巨集觀戰略措施。

1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特點:整體性、長期性、戰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總目標: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明顯改善,土地產出率和綜合利用效率有比較明顯的提高,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體目標:⑴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和綜合整治 ⑵在保障重點建設專案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前提下,建設用地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⑶土地整理全面展開,未利用土地得以適度開發 ⑷土地生態環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

16、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⑴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⑵土地供給量** ⑶土地需求量** ⑷確定規劃目標和任務 ⑸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調整 ⑹土地利用分割槽 ⑺制定實施規劃的措施。

17、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程式:主要經過準備、編制和審批三個階段。

18、公式:土地墾殖率(a1)=耕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土地農業利用率(a3)=農業用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土地建設利用率(a4)=建設用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耕地復種指數(a5)=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耕地總面積×100%

建築密度(a10)=建築物基底面積/用地總面積×100%

建築容積率(a11)=建築總面積//用地總面積×100%

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積/耕地面積/×100%

單位土地資金集約度(b6)=土地總投資/土地總面積

單位播種面積(或收穫面積)產量(或產值)(c1)=作物總產量(或總產值)/作物總播種面積(或收穫面積)

糧食耕地年單產(c2)=糧食總產量/(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復種指數)

19、確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針的依據包括:

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②「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

③本地區土地資源的優勢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及其對土地利用的制約。

20、土地質量評價: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對土地的自然和社會屬性進行綜合鑑定和劃分等級的過程。

21、土地適宜性評價原則:⑴針對性原則 ⑵永續利用原則 ⑶效益原則 ⑷因地制宜原則 ⑸綜合性原則 ⑹當前適宜性與潛在適宜性兼顧原則。

22、土地人口承載又稱土地承載力或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定地區的土地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3、人口自然估算法:pt=pt0(1+k)t-t0+(c-d)

24、勞動平衡法:p=a/(1-(b+c))

25、國民生產總值**法:y=40.551lgx-74.96 (x為該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單位:美元/人)

26、恩格爾系數法**法:y=(p(1-e))/p×100%

27、年平均增長率法:an=a0(1+r)n  **作物單產水平

28、土地的需求就是指人們利用土地從事各種生產與消費的活動以維持其生存。

29、糧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糧、飼料糧、種子用糧、釀造及其他工業用糧等項消費量。

30、需求推算法:h=(n/p-f0)×n/2×d×e  推算農民建房需新增用地面積

31、估算水庫庫容:v=hbl/k

32、**晝夜平均交通量:a=2n/dp

33、土地利用結構係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關係的總和,是各種用地按照一定的構成方式的集合。

34、土地利用結構規劃的原則:①切實保護耕地原則 ②統籌兼顧原則 ③因地制宜原則 ④三效益統一原則 ⑤公眾參與原則

35、蔬菜地配置要求:p168

由於蔬菜含水分多,脆弱柔嫩,一般不耐儲藏或不宜儲藏和運輸,因此,應盡可能把蔬菜地配置在居民點和畜牧場附近。蔬菜地要求土壤肥沃,土地平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緩坡下部、河灘和湖濱灘地是配置蔬菜地的好地方,應充分利用老菜園地。

有一些蔬菜要先育苗,後栽培,蔬菜露地栽培地應盡可能靠近溫床、溫室,以便減少幼苗的運輸量。就地形而言,蔬菜地不宜過於平坦或坡度過大,以免積水和不利灌溉。蔬菜地最好配置在南坡和西南坡上。

蔬菜地要求外形規整,以便於蔬菜地內部規劃和機械作業。

36、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p169

①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和水源充足 ②地形坡度條件便於耕作③土地集中連片,外形規整,以便發揮機械作用和便於其內部規劃設計。

37、茶園配置的要求:p170 茶園應選擇背風向陽,靠近水源,土層深厚,土壤酸性的南北坡,這種地形所形成的小氣候環境有利於茶樹生長和安全越冬。

38、居民點用地選址的要求:

⑴組織生產和生活的要求  ⑵建築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質條件、土質條件、安全條件和節約用地條件

⑶衛生保健要求   ⑷獸醫防疫要求

39、工業用地選址要求:①廠址應選擇產品到達消費地的完全計畫費用最小的地點 ②在布局和選址時,必須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③符合生產和建築的要求④護生態系統平衡的要求

40、公路選線的原則:

①應貫徹工程經濟與運營經濟相結合的原則

②充分利用現有道路及其各種附屬建築物

③道路與林帶結合布置時,應把道路設在林帶南面、西面或東南面

④主幹道最大縱坡不應大於8%,最小平曲線半徑在平原微丘區不應小於50m,山嶺。重山區不應小於15m。

⑤主幹道路應遠離人口密集的居民點和大型畜牧場,以保證居民區的安靜、衛生條件和牧畜的獸醫防疫條件。

41、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場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而確定的長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42、基本農田規劃的原則:①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②綜合協調的原則 ③雙規並行的原則 ④區劃完整性的原則

43、土地整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採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和調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既包括對現有已利用土地的整理,以提高其利用的集約度,也包括未利用地的開發和廢棄地的復墾以增加耕地總量,從地域上來看可涵蓋城市和農村。

土地利用規劃

土地 由地球陸地表面一定立體空間內的氣候 土壤 地質 地貌 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地理綜合體,同時包含著人類活動對其改造和利用的結果,自然經濟綜合體。基本農田 水資源 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數量。土地保護規劃 為了使土地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人為創造土地生態良性迴圈的途徑和措施的總體安排。復種指數...

土地利用規劃

1 土地的概念 1 土地是多學科的研究物件 2 土地不等同與土壤 3 土地是乙個複雜的科學概念 4 土地本身是乙個生態系統 5 土地構成要素的不可替代性。2 土地的功能 1 養育功能2 承載功能3 倉儲功能4 生態功能5 儲蓄和增值功能。3 土地的特性 1 土地物質的自然性2 土地面積的有限性3 土...

土地利用規劃學重點

第四章 7.土地供給量 方法有 定性 主要根據 物件的性質 特點 過去和現狀的延續情況等,對土地進行非數量化的分析,然後根據這些分析,對土地利用的未來發展趨勢作出 和判斷。定量 主要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和應用電子計算機運算,對土地利用進行定量分析,然後根據這種分析,對於未來土地利用的發展趨勢作出 和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