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規劃

2022-09-06 16:24:04 字數 3569 閱讀 3145

土地:由地球陸地表面一定立體空間內的氣候、土壤、地質、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地理綜合體,同時包含著人類活動對其改造和利用的結果,自然經濟綜合體。

基本農田:。

水資源: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數量。

土地保護規劃:為了使土地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人為創造土地生態良性迴圈的途徑和措施的總體安排。

復種指數: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耕地總面積×100%,反映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程度。

土地墾殖率:耕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反映土地的開發程度及種植業的發展程度。

土地利用規劃: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畫和安排,。

城鎮化: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的過程。

土地整理: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的調整與治理。

土地利用:由土地質量特性和社會土地需求協調所決定的土地功能過程。

區位論: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中的相互關係的學說。

土地利用結構:國民經濟各部門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關係的總和。

景觀:有規律的結合在一起的最簡單的地域單元所組成的複雜地域系統並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過程總體,這種相互作用決定了景觀動態。

平曲線半徑:公路在平面拐彎地形成的圓弧稱平曲線,圓弧的半徑即為平曲線半徑。

停車視距:為確保汽車行駛安全,應使駕駛員自看到前方障礙物時起,至到達障礙物前安全停車止,所需的最短行車距離。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一定規劃區域內,根據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協調土地總供給與總需求,確定或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用地布局的巨集觀戰略措施。

土地主要特徵:

土地物質的自然性、

土地數量的有限性、

土地沃度的差異性、

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

土地位置的空間性、

土地屬性的兩重性。

土地利用規劃的原則:

維護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因地制宜、

綜合效益、

逐級控制、

動態平衡原則。

土地利用規劃可持續評價指標體系構成:

①社會效益可持續評價指標:總人口、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生長率、人口密度;

②經濟效益可持續評價指標:社會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二三產業產值比、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③生態效益可持續評價指標:能量產值投入比、復種指數、森林覆蓋率、有效灌溉率、墾殖指數、土地利用率、土地農業利用率。

如何理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質是對有限土地資源在國民經濟部門間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資源的部門間的時空分配,具體借助於土地利用結構加以實現。核心內容是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具體目標:

①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和綜合整治,2023年耕地總面積保持在12827萬hm2以上,林地面積為24973 hm2,森林覆蓋率為19.0%,牧草地面積為26867 hm2,水面面積保持穩定;

②在保障重點建設專案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前提下,建設用地總面積得到有效控制,2001-2023年新增建設用地不超過204.80 萬hm2;

③土地整理全面展開,未利用地得以適度開發,2023年土地開發利用率達到75.26%以上;④土地生態環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

土地利用戰略研究內容:

明確規劃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狀況、

確定土地利用的戰略目標、

確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針、

確定土地利用戰略目標方法。

確定土地利用戰略目標依據:

①區域土地及其相關資源狀況;

②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要;

③國家巨集觀經濟政策及區域生產力的布局;

④保障人民生活與社會安定的需要;

⑤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畫和上級**提出的目標和控制性指標;

⑥土地供需狀況的分析;

⑦對規劃期內土地利用問題所能解決程度的估計;

⑧對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效益的估計等。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評價目的:明確本區域土地資源潛力及特點,以及土地利用的經驗與存在的問題,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科學規劃依據。

蔬菜地配置:

居民點畜牧場附近;

土壤肥沃、土地平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

坡度不宜平坦或坡度過大,以免積水和不利灌溉;

最好配置在南坡和西南坡,喜溫熱;

外形規整,便於內部規劃和機械作業。

果園配置內容:

果樹樹種與品種的選擇與配置、果園小區規劃、防護林配置、灌排渠系配置、道路配置、果樹栽植方式。

影響城鎮布局因素:城鎮性質、規模;自然條件、現狀;生活方式的變化。

居民點布局原則:

①服務半徑合理,區域布局完整;

②有利生產,方便生活;

③合理利用土地,盡量少佔耕地。

水利工程用地型別:防洪、灌溉、治澇、水電、輸水工程。

水資源平衡作用:

是進行水資源的區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重要依據;

是確定水量調節措施,興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據;

是確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據。

田間設施綜合配置原則:

便於田間工作;

充分發揮渠道、道路、林帶作用;

盡可能節約用地;

儘量減少田間交叉工程;

降低基本建設投資。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評價的內容:

土地資源數量分析、

土地資源質量分析、

土地利用開發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分析、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土地資源數量分析: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數量及其佔規劃區域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其次,掌握自然狀況下的土地資源的數量。

土地資源結構:在一定地域內土地資源數量、質量和型別組合的空間格局。分為兩個層次,①土地資源單項分析②土地資源綜合分析。

土地利用現狀評價體系:

土地開發利用程度、

土地集約經營程度、

土地利用綜合效益。

土地質量評價:通過對土地的自然、經濟屬性的綜合鑑定,將土地按質量差異劃分為若干相對等級或類別,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下,被評土地對於某種特定用途的生產能力大小和價值大小。

土地質量評價按其目標可分為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生產潛力評價和土地經濟評價。

土地適宜性評價:評定土地對於某種用途是否適宜以及適宜的程度,是進行土地利用決策、科學地編制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依據。

農用地適宜性:

立地條件(地形、土層厚度)、

土壤管理(表土質地、灌溉保證率、有機質含量)。

土地生產潛力:是指在一定的技術投入條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潛在生產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的人口承載力:一定地區的土地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以土地適宜性評價為基礎,以土地生產潛力為核心、以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

公路選線:根據路線基本走向和技術標準,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安全、環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條件以及經濟效益等因素,通過全面比較,選擇路線方案的過程。

原則:適應遠景交通流向和運輸量的需要;

因地制宜;

連通性好,路線順直短捷,節約用地;

與其他交通線路布局協調統一;

經濟合理。

平原、微丘陵:取直短捷,為確保汽車安全,長直線盡頭不設定小半徑平曲線;盡量避免城鎮、工礦區及較密集居民點。當路線與鐵路和其他公路相交時,盡可能正交或不小於45°斜角通過。

山區、重丘陵:應有足夠穩定性;充分利用地形展線(盤山公路);密切配合農田水利建設需要。

土地利用規劃

1 土地的概念 1 土地是多學科的研究物件 2 土地不等同與土壤 3 土地是乙個複雜的科學概念 4 土地本身是乙個生態系統 5 土地構成要素的不可替代性。2 土地的功能 1 養育功能2 承載功能3 倉儲功能4 生態功能5 儲蓄和增值功能。3 土地的特性 1 土地物質的自然性2 土地面積的有限性3 土...

土地利用規劃試題

c.如何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的問題 d.土地利用方式的問題 8.農業生產用地結構的確定必須根據 a.耕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b.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c.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d.土地後備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9.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有關部門審批實施,就具有 a.控制土地利用效應 b.行政效應 c.監督土...

土地利用規劃習題

作業1 某地 到規劃期末人口將達到90萬,人均糧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到2020年本地糧食作物平均播種單產將達到15000kg hm2,蔬菜平均播種單產將達到30000kg hm2,該地區的農作物復種指數為2,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5 如果規劃年將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蔬菜除外 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