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規劃

2022-09-06 17:30:06 字數 5001 閱讀 2585

1、土地的概念:1)土地是多學科的研究物件;2)土地不等同與土壤;3)土地是乙個複雜的科學概念;4)土地本身是乙個生態系統;5)土地構成要素的不可替代性。

2、土地的功能:1)養育功能2)承載功能3)倉儲功能4)生態功能5)儲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質的自然性2)土地面積的有限性3)土地質量的差異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5)土地位置的空間性6)土地屬性的兩重性〈自然與社會〉。

4、土地利用:是人類通過與土地結合獲得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過程。

5、土地利用規劃的概念:是對一定區域未來的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畫和安排,其主要目標是依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歷史特徵,在時空上進行資源分配和合理組織土地利用與保護。

6、土地利用規劃的特性:1)政策性2)整體性3)相容性4)折中性5)動態性。

7、土地利用規劃實質上是人類對未來土地利用及其發展趨勢所作的預先估算的過程。

土地利用規劃的目的在於維持人類生存,優化組織土地利用,保護整個人類利益。

土地利用規劃的職責就是土地供需**,協調供需矛盾,追求滿意效益,引導持續利用。

8、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計畫、國土規劃和區域規劃的要求,結合區域內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具體條件,尋求符合區域特點的和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優化體系。內容:1)土地供需綜合平衡2)土地利用結構優化3)土地利用巨集觀布局4)土地利用微觀設計

9、土地規劃內容:1)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評價2)土地利用潛力分析3)土地供給與需求分析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結構化5)土地利用規劃分割槽和重點用地專案布局6)城鄉居民點用地規劃7)交通運輸用地規劃8)水利工程用地規劃9)農業用地規劃10)生態環境建設用地規劃11)土地利用專項規劃12)土地利用費用-效益分析和規劃實施13)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10、我國土地利用專項規劃體系1.按等級層次分為: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土地利用詳細規劃3)土地利用專項規劃 2.

按區域性質分為:行政區、自然區和經濟區甚至跨區域土地利用規劃 3.按規劃深度分為:

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設計、土地利用施工。

11、區位理論包括: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孤立國)、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等。

12、人地協調理論的中心思想:1)人類是地球環境進化的產物2)地球上生物與環境之間組成了乙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3)人化了自然界4)地球是乙個負擔能力有限的相對封閉的系統5)人類活動應符合自然規律。

13、土地利用規劃原則:1)土地公有制原則2)因地制宜原則3)綜合效益原則4)逐級控制原則5)動態平衡原則。

14、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目的:1)清查各種利用方式的土地的數量、質量、分布狀況,及其有關面積,為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區劃的土地利用、規劃與開發服務。

2)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所提供的土地利用型別、分布及其行政區界與權屬界線等,可為建立土地統計、地籍管理及國家和各級的土地管理工作服務。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經驗、教訓,為國家和區域的土地保護提供依據。

4)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區域土地評價,土地生產潛力與人口承載力研究等工作的先行性工作

15、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評價的內容:1)數量分析2)結構分析3)評價指標體系4)評價方法。

16、土地墾殖率:耕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17、土地利用率:以利用土地的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18、交通密度:交通線總長度/土地總面積

19、耕地復種指數: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耕地總面積

20、人口密度:人口總數/土地總面積

21、建築密度:建築物基地面積/土地總面積

22、建築容積率:建築總面積/用地總面積

23、規劃後評價的特徵和原則:特徵1)獨立性2)可信性3)建設性4)透明性5)反饋性

原則1)真實性原則2)適合性原則3)民主性原則4)歷史性原則5)效率性原則

24、土地利用戰略研究特性:全域性性,系統性,對策性,指導性

25、土地利用戰略研究內容:1)明確規劃要解決的問題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狀況 3)確定土地利用的戰略目標4)確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針

26、土地利用基本方針:「十分真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

27、土地質量是土地的綜合屬性,具體是指土地對某種用途的適宜與否及適宜程度。

28、土地質量評價: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對土地的自然和社會屬性進行綜合鑑定和劃分等級的過程。

29、土地適宜性評價:評定土地對於某種用途的是否適宜及適宜程度的評價,它是土地利用決策,科學編制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依據。

30、土地生態足跡:其含義就是要維持乙個人、地區、國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夠只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

31、**方法:定性**,定量**,綜合**。

32、人口**:根據某個區域某一期間已知人口狀況,按照一定的假設和某種方法來推算另一期間可能出現的人口數量。

33、機械增長率:由遷入和遷出決定的人口增長。

34、人口自然增長法:根據期年的人口數直接推算未來時期的人口數。(參照課本94頁)

35、土地供給:地球所能提供給社會經濟已經利用的各類生產和生活土地,以及人類尚未利用和難以利用的土地面積之和。

36、土地開發:人類通過一定的技術經濟手段,擴大土地的有效利用範圍,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滿足生產和生活不斷發展的需求。

37、土地復墾:恢復利用被破壞的土地。

38、土地整理: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整理專項規劃,對田、水、路、 林、村等實行綜合整治,調整土地關係,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積和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活動。

39、土地需求:人們利用土地從事各種生產與消費活動,以維持生存。

40、需求**:綜合**法,分項**法,綜合**法。

41、土地利用結構特性:整體性,層次性,功能結構性,最優化

42、土地利用分割槽:土地利用地域分割槽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割槽

43、土地利用結構規劃方案的編制方法:基於面積均衡性的綜合法,基於土地適宜性的土宜法,基於思維系統性模型法,基於計畫與市場相容的彈性規劃法,基於質量與效益發展型的區域發展規劃法,基於生態優先型的範目標生態規劃法。

44、居民點:人類聚集和生存的場所。

45、城鎮化:1)一定區域城鎮人口的比例增加2)城鎮居民點數目日益增加3)單個城鎮人口利用地規模日益增大。

46、三個門檻理論:地理環境條件,基本工程管網狀況與鋪設的技術限制,居民點結構改建上的限制。

47、居民規模包括:人口規模,用地規模,活動規模,輻射規模。

48、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49、水資源型別:海洋,湖泊,冰川,河川涇流,土壤水,地下水,大氣水。

50、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包括地表水開發利用方式,地下水開發利用方式,城市汙水和工業廢水開發利用方式。

51、水土資源平衡:衡量考慮地區內水資源的**能力和需求狀況,分析本地區水資源的餘缺情況,合理協調水資源的供求關係,以尋求水資源的平衡。

52、水土資源平衡作用:1)技能型水資源的區域再分配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而重要依據。 2)是確定水量調節措施和興修水利工程措施的重要依據。3)是確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據。

53、耕地的組織形式:輪作田區組織形式和耕作田塊的組織形式。

54、耕作田塊的設定:耕作田塊的長度(500-800公尺或更長),耕作田塊的寬度(200-400公尺左右),耕作田塊的規模(0.33-0.

4公頃),耕作田塊的外形(最好是長方形),耕作田塊的方向,耕作田塊的質量組成。

55、林帶結構:指造林型別,寬度,密度,層次和斷面形狀的額綜合體。

56、耕地: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57、基本農田:據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確定的長期不得占用的耕地。應該說,基本農田是為了滿足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而必須確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

58、基本農田保護: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而對長期不得占用的耕地,依法實行保護的一項土地行政措施。

59、基本農田保護區:為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依照法定程式確定的特定保護區域。

60、規劃原則:切實保護耕地,綜合協調,雙軌並行,區域完整性等原則。

61、土地整理的原則:1)依法整理,2)規劃控制,3)協調性,4)公眾參與,5)時序性等原則。

62、土地整理的基本內容:1)選定土地整理範圍,2)整理區實地調查,3)土地整理潛力分析,4)確定土地整理的目標和方向,5)劃定土地整理區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調整,6)確定土地整理的重點專案,7)土地整理的投資預算和效益分析,8)規劃實施計畫,9)整理規劃成果。

63、土地復墾:凡是在生產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佔等造成重大破壞的土地,採取政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的狀態。

64、土地復墾原則:1)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2)區域性利益服從整體利益,近期利益服從長遠利益;3)土地復墾要和生產建設統一規劃,做到切實可行,合理安排,並結合生產情況,逐年實施;4)土地復墾規劃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和指導下進行。

65、土地開發:對尚未利用的土地資源應用墾殖和工程等手段,合理加以開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潛力,使之為人類造福。

66、土地開發的原則: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原則,生態優化原則;最佳利用原則;可行性原則。

67、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專案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68、土地利用資訊系統的功能:資料輸入與檢查,空間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建立資料庫和資料庫管理,現實和繪圖輸出,人機互動的友好介面。

69、可持續研究內容:關於投資機會研究,關於初步可行性研究,關於詳細可行性研究,關於財務和國民經濟評價。

70、影子**:參加生產的資源在最優配置和利用時所應得到的**,其經濟含義是在最優計畫下單位資源所生產的收益增量,也就是資源合理利用的社會經濟效益。

71、費用-效益分析:對經濟活動方案的得失、優劣進行評價、比較以提供合理決策的一種經濟數量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較多地用於工程建設的專案評價中。

72、土地利用規劃成果資料的內容:土地利用規劃圖,土地利用規劃說明書,技術和法律檔案及其他調查資料,施工圖及實施計畫

73、土地規劃實施:現場譜圖的準備,規劃方案實施計畫

74、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的特點:強制性,嚴肅性,權力性,直接性。

土地利用規劃

土地 由地球陸地表面一定立體空間內的氣候 土壤 地質 地貌 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地理綜合體,同時包含著人類活動對其改造和利用的結果,自然經濟綜合體。基本農田 水資源 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數量。土地保護規劃 為了使土地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人為創造土地生態良性迴圈的途徑和措施的總體安排。復種指數...

土地利用規劃試題

c.如何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的問題 d.土地利用方式的問題 8.農業生產用地結構的確定必須根據 a.耕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b.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c.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d.土地後備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9.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有關部門審批實施,就具有 a.控制土地利用效應 b.行政效應 c.監督土...

土地利用規劃習題

作業1 某地 到規劃期末人口將達到90萬,人均糧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到2020年本地糧食作物平均播種單產將達到15000kg hm2,蔬菜平均播種單產將達到30000kg hm2,該地區的農作物復種指數為2,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5 如果規劃年將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蔬菜除外 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