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學複習

2021-04-03 14:47:19 字數 3948 閱讀 2061

古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古生物學:是研究地史時期生物界面貌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物件為地史時期形成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遺跡以及生命活動有關的各種物質記錄。

化石的形態、結構構造、分類譜系,其所代表的古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時空分布和生命的起源與演化。

地層:指地球表面儲存的層狀岩石的綜合,包括沉積岩地層、火山岩地層和變質岩地層。

地史學研究的任務可概括為:沉積發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構造運動史。

地史學的研究內容涉及3個方面:一是研究地層的形成順序、時代、劃分地層單位、建立地層系統和進行時空對比;二是根據地層的沉積組分、沉積相及其時空分布特徵研究地層形成的古環境、古地理及其演化;三是根據地層的沉積組合、沉積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氣候、古地磁及其他構造標誌恢復地層形成的古構造背景、古板塊分布格局及其離合史。

化石:指儲存在岩層中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跡。

化石形成和儲存的條件:(1)生物本身條件(2)生物死後的環境條件(3)埋藏條件(4)時間條件(5)成岩條件。

化石的型別:(1)實體化石:經石化作用保持下來的全部生物遺體或一部分生物遺體的化石;(2)模鑄化石:

生物遺體在岩層中的印模和鑄型;(3)遺跡化石:儲存在岩層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動留下的痕跡和遺物;(4)化學化石:地史時期生物有機質軟體部分雖然遭受破壞未能儲存為化石,但分解後的有機成分仍可殘留在岩層中。

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有機化學分子結構,借助一些現代化儀器可以把他們從岩層中分離和鑑別出來。

。石化作用的三種形式:(1)礦質充填作用:

生物的硬體組織中的一些空隙,通過石化作用被一些礦物質沉澱充填,使得生物的硬體變得緻密和堅實;(2)置換作用:在石化作用過程中,原來生物體的組成物質被溶解,並逐漸被外來礦物質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當,以分子的形式置換,那麼原來生物的微細結構可以儲存下來;(3)炭化作用:石化作用過程中生物遺體中不穩定的成分經分解和公升餾作用而揮發消失,僅留下較穩定的碳質薄膜而儲存為化石。

化石有以下特徵:(1)共同的形態特徵(2)構成一定的居群(3)居群具有一定的形態特徵(4)分布於一定的地理範圍

單名法:屬以上的單位的學名用乙個詞來表示;雙名法:在種本名前加上它所屬的屬名才能構成乙個完整的種名。

優先律:生物的有效學名是符合國際動物、植物和菌類學命名法規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稱。遇到同一生物有兩個或多個名稱構成同物異名,或不同生物共有同乙個名稱構成異物同名時,應依優先律選取最早正式發表的名稱。

早期生物演化的四大飛躍:第一次飛躍是最早生物的出現;第二次飛躍是早期生物分異即多樣性的增加;第三次飛躍是從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第四次飛躍是後生動物的出現。

小巧動物群:埃迪卡拉紀末期出現具外殼的多門類海生無脊椎動物

生物進步性發展的表現: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進化過程;由原核到真核,單細胞到多細胞,多細胞又逐步完善其體制的發展過程。三次重大突破性分支發展:

第一是從異樣到自養,第二是從兩極道**,第三是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

脊索動物門的特徵:(1)身體背部具一條富彈性而不分節的脊索支援身體;(2)具背神經管,位於身體消化道的的背側,脊索在它的下方;(3)具咽鰓裂,水生的終身保留咽鰓,而陸生的僅見於胚胎或幼體階段。

脊索動物門分類表:(1)魚形超綱,無羊膜動物,變溫;(2)四足超綱,有羊膜動物,恆溫

尾鰭劃分:原尾、歪尾、倒歪尾、對生尾、正形尾和橋尾

人類的演化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1)南方猿人:440多萬~100多萬年前,分布於非洲南部和東部,能夠兩足直立行走,腦量400~500ml;(2)能人:

250萬~160萬年前,腦量500~700ml,能夠使用砸石器,稱為奧杜韋文化;(3)直立人:180萬~30萬年前,腦量1088ml,代表是北京猿人,已知的最早的用火者;(4)智人:早期智人,約20萬~10萬年前,代表是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

不僅能夠使用天然火,而且可能已會取火。晚期智人,出現約10萬年前,在形態上已經非常接近現代人,代表為北京的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相當好的捕魚技術,能夠摩擦取火。

植物主要的5個演化階段:(1)菌藻植物階段,早泥盆世以前;(2)早期維管植物階段,志留紀末至早在中泥盆,最早的陸生動物以原蕨動物門為主;(3)蕨類和古老裸子植物階段,晚泥盆至中二疊,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4)裸子植物階段,晚二疊至早白堊,中生代重要的聚煤階段;(5)被子植物階段,早白堊至第四紀,被子植物在植物界佔絕對統治地位。

生物的生活環境:生物周圍一切生物與非生物的因素的總和。

生物因素:是生活在一起的各類生物之間的關係,如寄生、共生等。

廣棲生物:能夠在較寬限度範圍內生活的生物;狹棲生物:只能在小範圍內生活的生物

底棲生物:生活在水層底部,經常離不開基底的生物;

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能主動游泳;

浮游生物:沒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隨波逐流,被動的漂浮在水中。

影響生物生存的主要環境因素:溫度、水深、光線、鹽度、底質、氣體、海拔和生物因素

指相化石:能夠反映某種特定的環境條件的化石。

形態功能分析法:深入的研究化石的基本構造,力求闡明這些構造的功能,並據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群落古生態分析方法:根據群落的生態組合型別來分析古環境,並根據不同生態型別的群落在縱向上的演替來分析推斷古環境的演化過程。

沉積環境: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的自然地理單元;

沉積相:特定的沉積環境的物質表現,即在特定的沉積環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徵和生物特徵的綜合。

相變:沉積相在橫向上的變化。

相分析:對地層的沉積特徵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沉積相,恢復沉積環境條件。

相標誌:生物標誌,物理標誌,岩礦地球化學標誌。

物理標誌:沉積物顏色:淺色的岩石含有機質低,多形成於淺水、動盪和氧化條件下;深水或靜水和還原條件下多形成暗色岩石。

沉積物結構,原生沉積構造。岩礦標誌:沉積物結構組分,自生礦物:

指沉積期或同生期形成的原生礦物,它們通常是沉積介質物化條件的反應。

縱向堆積作用:沉積物在水體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積在沉積盆地底部的沉積作用。

橫向堆積作用:沉積物的顆粒在介質搬運過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當介質能量衰減時而沉積下來。

地層劃分和對比的原則之一是地層物質屬性相當的原則;原則之二是不同地層單位的地層對比不一致的原則。只有以嚴格的時間屬性進行的地層對比才具有時間對比意義。

岩石地層單位:組,具有相對一致的岩性和具有一定結構型別的地層體。群,比組高一級的地層單位,為組的聯合,聯合的原則是:

岩性的相近、成因的相關,結構型別的相似等。段,比組低一級的地層單位,為組的再分。層,最小的岩石地層單位。

相對比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觀察到的彼此毗鄰的相和相區,才能原生地重疊在一起。也稱瓦爾特定律或者相律。

沉積環境的判別標誌:(1)沉積岩組分和結構的環境意義(2)沉積構造的環境意義(3)生物門類及其生態組合的環境意義(4)沉積地球化學標誌及其環境意義

海侵:由於地殼下降或者海平面上公升,使海岸線不斷向大陸方向退卻的現象。

海退:由於地殼上公升或者海平面下降,使海岸線不斷向海洋方向移動的現象。

沉積旋迴:當海退序列緊接著乙個海進序列時,就形成地層中沉積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徵有規律的映象對稱分布現象

生物層序律:不同時代的地層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層其時代是相同的。

對比在地層學的意義上是表示地層特徵和地層位置的相當。

岩石地層單位:根據地層的岩性特徵進行劃分、對比,建立起不同級別的完整地層系統。

岩石地層單位和時間地層單位的關係:(1)岩石地層單位的穿時性及時間地層單位的非穿時性;(2)地層單位上下界線與時間介面的關係。(3)展布範圍的不同;(4)時間地層單位沒有固定的具體岩性內容。

非補償盆地:邊下降、邊充填一直保持補償狀態的沉積盆地。

非補償盆地:基盤的下降沒有得到沉積物補償充填,長期處於非補償狀態的盆地。

超補償:由於後期周圍陸地公升起,堆積速度加快,逐漸轉變為濱海三角洲至沖積平原

附加題:古生物學在地質學中的應用

古生物是地層系統、地質年代表制定的主要依據

古生物方法是地層劃分和對比的重要方法

古生物是恢復古環境的重要依據

古生物資料在找礦中的應用

古生物資料在地球物理學方面的應用

古生物資料在構造地質學方面的應用

古生物學資料在生物學上的應用

《古生物地史學》綜合複習

化石是指儲存在各地質歷史時期岩層中的生物遺體或遺跡 化石的儲存條件 1 自身條件需要有能夠儲存下來的硬體,以礦質硬體為佳。軟體不利於儲存 2 埋藏條件需要有利的環境,能迅速地將生物埋藏起來,並且不遭受其他因素 如地下水 破壞。3 時間因素需要一定的時間,使生物進行石化作用過程 4 成岩作用的條件沉積...

古生物複習

第一編古生物基礎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進化 生物分為五界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 動物界 生物是進化的,即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體現在其形態構造的複雜化和生理機能的提高 特例 退化 分化 特化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生物以及生活的環境是相互作用 相互制約 密切相關的。任何生物不能脫離環...

地史學試題庫

地史學 試題12套 筆試題10套 口試題1套 答辯式試題1套 地史學 試題 一 一名詞解釋 每題6分共30分 1 鮑馬序列 2 沉積相 3 南丹型 4 地層層序律 5復理石 二簡答題 每題15分,共45分 1中國三疊紀的古地理和古構造輪廓 2 廣西 加里東 運動對華南地史發展的影響 3 華北板塊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