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文獻綜述

2021-03-27 00:41:09 字數 4595 閱讀 5183

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問題綜述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學者對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相互關係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不同學者選取不同資料,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來分析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本文將對近年來的研究做一綜述,並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字: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綜述

20世紀以來,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相互關係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要內容。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是在競爭均衡的假設下,認為經濟增長是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結果,總產出函式是資本積累、勞動力增加以及技術變化的長期作用結果。而結構主義非均衡增長理論則認為傳統經濟增長理論關於競爭均衡的假設在實際中並不成立,結構主義理論認為,實際中這種假設競爭是均衡的是不可能的,由於各個部門的生產技術、產品需求、要素供給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的報酬率必然不相同,這樣生產要素在不同的部門間流動會使得總產出增加,因而產業結構變動會促進經濟增長;反過來,經濟增長在不同部門間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經濟的增長也會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變化。

現將近期我國有關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討論做一綜述,以期推動人們對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深化。

國外學者的研究有denison在對美國1929—2023年經濟增長分析後,認為其中的12%是由產業結構變動造成的。庫茲涅茨(kuz***s,1966)分析了美國1948~2023年經濟增長狀況,認為經濟增長的10%是由產業結構變動造成的,在此基礎上,他利用20多個國家的資料進一步研究了伴隨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變化。

錢納裡(chenery,1989)通過統計分析得出經濟增長與三次產業結構之間的一般性規律:一方面,隨著經濟增長,第一產業的比重和就業人數比重都趨於下降,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人數比重在工業化過程中不斷上公升,在工業化完成後趨於下降,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人數比重一直處於上公升,但在工業化初期變化較慢;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及其優化公升級必然會推動經濟增長。

(一)對某個或某些省份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研究

胡琦、許峰(2004)利用上海市1981一2023年gdp增長率、三次產業產值構成及其對gdp貢獻率,分析上海市的各產業部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上海市的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得出的結論是上海的服務業需要大幅度跨越,服務業的內部結構必須提公升,這是經濟增長與城市發展的雙重需要。

許芳(2004)根據gdp的產值構成及勞動力構成,分析了湖南省1978-2023年間產業結構變動的經濟增長效應。

高更和、李小建(2005)以河南省(1952—2023年)為例,對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的時間演變進行了研究,認為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下降,大體上服從growth函式,具有長、短波復合變動規律,產業結構調整存在著階段性和週期性特點。

余娟、吳玉鳴(2006)以產出函式模型測算了河南省1978-2023年間產業結構的經濟增長效應。

李延軍(2007)選取樣本區間為1978—2023年的產值結構s1、s2、s3及國內生產總值指數gdpi,運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對河北省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長期穩定的協同互動關係。

經濟增長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而第

二、三產業的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從長期趨勢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具有明顯的增長效應,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具體可行性。

柯軍(2008.01)選取安徽省1978~2023年三次產業產值資料,採用結構層次係數來描述安徽省產業結構公升級狀況,通過生產函式法來測定安徽省產業結構公升級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認為安徽省產業結構公升級明顯,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安徽省產業結構公升級不僅影響著經濟增長的規模,而且也影響著要素的生產效率,並且都是正向作用。

王琳(2008)採採樣本區間為1978-2023年的年度資料,運用協整理論和格蘭傑因果檢驗方法對長江三角洲16城市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協同關係,產業結構的調整能夠顯著提公升經濟增長的水平。

夏澤義、許進傑(2009.01)採用1978~2023年湖南地區資料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的產出量、第二產業的產出量、第三產業的產出量以及第二產業中部分二級產業的產出量,即工業產值、建築業產值、固定資本投資額、從業人員對對湖南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結論:第二產業對湖南經濟的拉動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一產業;效率最高的是第一產業;最低的是第三產業。

林仲豪、陳方(2009)以廣東省1978~2023年的時間序列資料為載體,在對廣東省1978-2008產業結構演變的描述性分析基礎上,採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廣東省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證明,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經濟增長主要是由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引起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產值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具有明顯的增長效應。

謝毅、汪獨友、曹林峰(2009.05)利用2023年至2023年江蘇省及蘇北區域的全部產業和各產業gdp的數值,測算蘇北地區三次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及進行偏離—份額分析,認為產業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在江蘇省都處於劣勢地位,使得該地區的總增長額小於假定地區的經濟增長額。在蘇北經濟的增長過程中,第二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其次是第三產業,而第一產業的作用顯得較小。

鄭春梅、方超、鄺雄(2009)利用北京市1987—2023年各年三大產業產值以及從業人員結構的相關資料,運用計量分析方法,從北京市產業結構的實際出發,基於統計角度的gdp產業結構貢獻度測算方法,建立了北京市產業結構的經濟計量模型,得出結論:北京市的產業結構變動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產業結構變動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推動作用,符合產業結構理論。

於雪原(2010.01)以1996~2023年統計資料為基礎,利用偏離—份額分析方法,研究山東3個經濟區產業結構變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結論認為產業結構的演變趨勢符合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產業結構演變的空間差異比較明顯,產業結構演進對經濟增長

的影響分為產業結構偏離為負值、競爭力偏離份額為正值,產業結構偏離為正值、競爭力偏離份額為正值2種型別;產業結構變遷對山東各區域經濟發展影響較大,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公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植戰略優勢產業,應成為今後山東省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

梁林煒(2010.04)應用偏離-份額分析模型來從區域環境視角分析廣西自治區北部灣南北欽防四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對城市自身經濟增長的影響,並採用1998~2023年南北欽防的資料來建立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來從地區自身視角分析產業結構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證明得出結論北部灣地區總體的區位優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其中欽州、北海的區位優勢弱於南寧和防城港,北部灣地區在廣西這個區域環境下區位優勢不明顯和產業結構不協調。

(二) 對全國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研究

郭克莎(1995)在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動的理論基礎上,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動進行了研究,從資源配置效應入手,通過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產業間資源流動和結構變化對生產率增長和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周振華(1995)以投入產出模型為基礎,考察了產業結構內部關聯的結構效應及結構彈性效應。並進一步把產業結構作為動態處理,分析產業結構與整個外部其《轉軌中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2005)一書中,以產出函式模型測算了我國整體及北京市產業結構變動的經濟增長效應,發現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由第三產業拉動。

呂鐵、周叔蓮(1999)採用1979~2023年全社會和三次產業各自的產出、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資料,計算資源的再配置效應,採用增長因素分析法,得出結論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狀況還難以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產業結構的問題不僅存在於

一、二、三次產業的關係之間,更主要的是在各次產業內部,尤其是工業內部的結構水平較低。

葛新元等(2000)對中國1952—2023年經濟增長分析後,認為19%(1953—2023年)、9.8%(1979—2023年)的經濟增長是由經濟行業結構調整貢獻的。

丁霄泉(2001)通過實證回歸分析了我國不同階段的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出農業及農村剩餘勞動力對我國的經濟增長還有很大貢獻。

何忠偉、曾福生(2002)從生產函式出發,推導出投入要素增長率、產出增長率和技術進步增長率之間關係的增長率分解式,並根據統計資料測算產業結構變動對產出增長率的貢獻。

汪紅麗(2002)對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機制進行了研究,認為產業結構變遷通過影響資本效率或經濟規模刺激經濟增長。

劉偉(2002)從產業結構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及產業結構對經濟規模和要素效率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制度改革和第三產業拉動,而第三產業的結構擴張會降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經濟規模的正效應,因此只有通過提高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效率才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

蔣振聲、周英章(2002.05)樣本區間選為2023年—2023年的資料,運用協整檢驗、**方差分解等動態經濟計量分析方法,對我國1952—2023年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動的關係進行實證分析,認為在我國存在著某種經濟機制使二者之間呈現長期穩定的協同互動關係,我國產業結構變動對實際經濟增長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而經濟總量增長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不顯著。

陳華(2005)採用我國2023年至2023年的年度統計資料,應用處理平穩資料的方法協整檢驗及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檢驗了時間序列變數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係,並考察時間序列變數是否存在因果關係,證明了我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存在著長期均衡的協同發展關係,認為在我國產業結構的次序逐步發展為

二、三、一的結構將最有利於我國經濟持續增長。

紀玉山、吳勇民(2006)利用1978~2023年的時間序列資料,根據協整理論和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理論進行實證分析,認為我國的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惟一的動態均衡關係即協整關係,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短期波動與長期均衡關係存在於根據協整方程建立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之中。

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研究綜述

摘要 產業結構是現代經濟學經濟增長研究中的乙個重要問題,而產業結構優化則是現代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以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優化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模型為脈絡,對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以及相關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結果表明,該研究為構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戰略的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模型做好基礎準備,並為進一步研究提出針對性的...

產業結構理論

2.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理論 由於資源特別是資本的稀缺性,發展中國家全面投資或平衡發展一切部門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資源有選擇的投入到某些行業,使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不平衡增長。赫希曼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有限的資本在社會資本和直接生產資本之間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園區如何優化園區產業結構?近年來,多地確立了從產業方面的結構變化 優化公升級的路徑。我國產業園區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最近阿力士招商網就產業園區發展問題進行了調查,進一步 推進園區快速發展的有效對策。阿力士招商網發現,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正在不斷調整並趨於合理的乙個過程。而產業園區發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