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藤葉》讀後感

2021-03-03 23:57:07 字數 1147 閱讀 7519

[歐亨利短篇**《最後一片藤葉》讀後感]歐亨利短篇**《最後一片藤葉》讀後感20110210

《最後一片藤葉》是歐亨利短篇**集中入選教材並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一篇,歐亨利短篇**《最後一片藤葉》讀後感。之所以它有如此的魅力,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篇**裡,滲透了一種人間的真情!

《最後的藤葉》圍繞醫院裡的幾個簡單人物展開,人物刻畫相當清晰。僅從藝術上分析**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可以說是相當細緻,老畫家貝爾曼的介紹充分描摹了乙個滄桑、悲苦的老人,他六十多歲,有了四十年的繪畫經驗。在人物出現的一開始不僅生動的表現了老藝術家貝爾曼先生落魄的形象與被大家認為失敗的命運,而且正襯了他的善良、熱愛藝術的性格特點。

相對而言,約翰西與休迪的刻畫也就相對簡單而明了了,兩位青年藝術家。

藝術家的生涯是痛苦的,他們始終熱愛自己的事業並且充滿自己的希望,靠的是一種堅持,堅持的背後是有堅定不移的信仰在支撐,這必須是要他們覺得這種信仰的堅持值得。我以為,認為值得的事就要去做,有信仰就該去堅持,反過來,沒有信仰是一種很可怕的事情!

**在前部就埋下伏筆:老藝術家貝爾曼,他堅信"總有一天,我將畫一幅傑作";女病人約翰西也有個信仰"要畫不勒斯海灣",讀後感《歐亨利短篇**《最後一片藤葉》讀後感》。老貝爾曼究其一生看似沒有畫出一幅那樣一副驚世之作,但是,牆上留下的他畫的常春藤的最後一篇葉子,將他的人生價值、他的藝術水平淋漓精緻的表現了出來,他的畫,因為愛而富有價值,同時,真實的作品生動的拯救了約翰西的生命,事實上,準確的說應該是挽救了約翰西的信仰,貝爾曼畫的很真,約翰西看到那片總不願意下落的葉子,她覺得自己之前沒有生存的意願實在是一種過錯。

有種說法說跳樓跳過之後卻並沒有死亡的人一定會很不想死亡,因為他經歷過在死亡之門門口的感覺。

約翰西因為貝爾曼的傑作重又喚回了自己埋起來的信仰,她想要畫不勒斯海灣。不勒斯海灣,那個美麗的地方顯得與**發生的環境背景破舊的矮墩墩的三層磚房格格不入,但是,正是這種不同才使得約翰西對美好的海灘、外面的美好的充滿希望與生命力的事物的嚮往。對比中,反襯出這個破落醫院的不堪,連人心也缺乏溫暖,真實內心善良的老貝爾曼則被稱作肺炎先生、災害狂。

同樣是藝術家集聚區的老貝爾曼卻受到歧視,但是**到最後,老藝術家的悲劇的結局我們感到很惋惜,善良的人對需要幫助的人生出了援手,而旁人則是漠然無關,究竟是誰麻木。

**通過貝爾曼靜悄悄的行為彰顯的愛的力量,推崇一種偉大的善良!

有時候,付出,就是應該不計回報;有時候,信念,必得堅持!

《最後一片葉子》教學反思

最後一片葉子 是美國作家歐 亨利的作品。講完了,不高興,回顧一下,警醒。一 可取的地方 1.上課前,我把歐 亨利的兩句名言板書在黑板上。鈴響,讓學生齊讀,讀畢,我說,這兩句名言,來自美國作家歐 亨利,他出生於1862年 可取的地方,歐 亨利的這兩句話富有哲理,課後有同學說喜歡,這是積累語言的一種方式...

《最後一片葉子》教學反思

最後一片葉子 是美國作家歐 亨利的作品。講完了,不高興,回顧一下,警醒。一 可取的地方 1.上課前,我把歐 亨利的兩句名言板書在黑板上。鈴響,讓學生齊讀,讀畢,我說,這兩句名言,來自美國作家歐 亨利,他出生於1862年 可取的地方,歐 亨利的這兩句話富有哲理,課後有同學說喜歡,這是積累語言的一種方式...

《最後一片樹葉》讀後感

最後一片樹葉 讀後感 1 最後一片樹葉 這篇文章講述了乙個身患肺炎的女孩,想在窗外最後一片樹葉掉落之時撒手人間,但最後她卻活了下來,而最後一片樹葉卻在狂風暴雨的肆虐下也沒掉下來。因為在樓下的老畫家把它畫在了玻璃上,而這位老畫家卻去世了。讀了這篇文章,我被主人公那頑強的生命力給震撼了。其實,支撐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