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教案第3章研究設計

2021-03-03 23:54:00 字數 4794 閱讀 7172

第3章研究設計(4學時)

研究設計是指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出探索特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具體策略,確定研究的最佳途徑,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同時,它還包含著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節研究目的

社會研究者在對各種特定現象進行研究時,其研究的具體目的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但是,所有這些研究的更為一般性的目的,都可以歸結到以下三種之一,這就是:探索、描述和解釋。

一、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是一種對所研究的現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型別。

探索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所研究的問題或現象進行考察,達到對這—現象的初步了解。同時,它還可以為更深入、更系統、更周密的研究提供指導和線索。探索性研究的直接成果包括:

(1)形成關於所研究現象或問題的初始命題或假設;(2)發展和嘗試可用於更為深入的研究中的方法;(3)**進行更為系統、更為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探索性研究常常成為一種先導性的研究——這種研究的成果往往為後繼的研究開闢道路、指示方向和提供途徑。

探索性研究在方法上的要求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也不大嚴格。所研究的物件的規模通常都比較小,從資料中所得出的各種結果,並不用來推論研究物件所取自的總體,也不用來檢驗某種理論假設,而主要用來「探測」某類現象或問題的基本範圍、內容或特徵。

需要注意的是,一項探索性研究所得到的各種結果和結論都只是有關某種現象或問題的「初步印象」,它難以對所研究的現象或問題提供比較系統、比較肯定相比較滿意的答案。或者說,探索性研究的結果,往往只是新的、更為系統的、也更加專門的研究的一種背景或起點。

二、描述性研究

社會研究最經常地被用於對某些總體或某種現象進行描述的目的。這種描述通常是要發現總體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所關注的焦點通常不在於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分布,而在於回答這種分布是怎樣的。

也可以說,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資訊,特別是從雜亂的現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規律和特徵。

描述性研究在方法上與探索性研究有較大的差別。這種差別突出地表現在描述性研究所具有的系統性、結構性和全面性上。

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描述的難確性;二是描述的概括性。淮確性的要求指的是對社會現象的分布狀況、基本特徵等等,都要作出定量的和精確的描述和說明;概括性的要求則是指研究結果所描述的不應當是個別的或片面的,而應當是能反映出總體及各個組成部分一般狀況的普遍現象。

或者說,根據樣本研究的結果,應能夠反映出總體的水平和趨勢。

總之,描述性研究在對社會現象進行認識上,比探索性研究前進了一大步。

三.解釋性研究

人們時事物和現象的認識不會只停留在全面了解其狀況的層次上。社會研究者在認識到現象「是什麼」(what)以及其狀況「怎麼樣」(how)的基礎上,他還需要進一步開明白事物和現象「為什麼」(why)是這樣。社會研究同樣常常被用於回答社會生活中許多的為什麼,常常州來說明現象發生的原因,常常用來解釋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樣一類社會研究,我們稱之為解釋性研究。簡單地說,解釋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指的是那種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各種「為什麼」的社會研究的型別。

由於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是說明關係,因而它的理論色彩往往更濃。除了與描述性研究一樣,具有系統件和周密性以外,它還比描述性研究顯得更為嚴謹,針對性也更強。

在分析方法上,解釋性研究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和多變數的統計分析。

二者之間在有無假設上也有較大差別。描述性研究一般不需要假設.或者說,建立有關變數之間關係的嘗試性陳述對於描述性研究來說,既是無關的也是不可能的。而對於以解釋為目的的研究,則需要有明確的假設。

需要說明的是,一方面,對研究目的所作的這種劃分並不是絕對的,而只是相對的;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的每一項具體社會研究往往表現為更側重於某一種目的,它同時還可能包含有其他兩方面的目的在內。下表3—1是對三種不同目的研究型別特徵的總結。

表3-1三種不同目的的研究型別的特徵

第二節研究性質

如同自然科學中存在著兩類性質不同的研究型別一樣,社會研究也可以從性質上劃分為理論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兩大類,二者又分別稱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達兩類研究之間的差別實際上是如何運用社會研究的差別。簡單地說,一類關注運用研究來發展知識;而另一類則關注於運用研究來解決實際問題。

一、理論性研究

理論性研究指的是那些側重於發展有關社會世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側重於建立或檢驗各種理論假設的經驗研究。這類研究力圖理解和解釋社會世界(或其中某一部分)是如何運轉和相互聯絡的、社會事物或社會現象又是如何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它們往往表現出十分明顯的理論傾向,其關注點主要在於探索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在於增加對社會現象所具有的內在規律的認識。

需要注意的是,這卑所介紹的理論性研究仍是一種經驗研究。它與那種以純粹的思辨和邏輯推理為基礎、以對抽象概念和命題的理性分析為主要特徵的純理論研究是不一樣的。它們是兩類性質不同的研究型別,而後者並不是我們所**的物件。

此外,理論性研究大多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在乙個統一的概念框架內進行,這種概念框架是同一領域內不同社會研究進行對話和交流的基礎,也是有關社會世界的知識相互評價、不斷完善和積累的基礎。

二、應用性研究

應用性研究則是指那些側重於現實社會問題、有針對性地提供特定的社會政策的經驗研究。其主要型別包括社會狀況研究、社會問題研究、社會政策研究、社會影響評估等。這類研究通常是描述性的,它的關注點比較集中地體現在迅速地了解現實的社會問題,盡可能廣泛地從總體上描述社會現象的狀況和特徵,並且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建議等方面。

理論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可以用來研究同一種社會現象。但是,對於同一種社會現象,或者說同一種研究題材,兩類研究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從定義上看,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是可以分割開來的;但在實踐中,二者有時卻難以嚴格區分。

第三節研究方式

一、四種基本的研究方式

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選擇的研究方式主要有四種:(1)調查研究;(2)實驗研究;(3)文獻研究;(4)實地研究。由於每一種研究方式的內在邏輯、它所能問答的問題型別,以及我們應用它們來研究社會現象及人們的行為時所具有的優點和侷限性各不相同,因而在具體應用上也應有所選擇。

1.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的方式指的是採用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問的方法,系統地、直接地從乙個取自總體的樣本那裡收集量化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研究方式。這是社會學者在實際研究中採用得最多的一種研究方式,它在整個社會研究方法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關調查研究的詳細內容,我們將在後面進行介紹。

2. 實驗研究

實驗是一種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通過操縱某些因素來研究變數之間因果關係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通過引入、控制或操縱某個變數,同時觀察另乙個變數所發生的變化,以此來**不同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絡。有關實驗研究的詳細內容,我們將在後面的課程中進行詳細的講解。

3.文獻研究

文獻研究是種與其他幾種方式在策略、思路、材料等方面都風格迥異的研究方式。這種方式的最大特徵是不接觸研究物件。它主要利用第二手資料進行研究,因而具有很明顯的間接性、無干擾性和無反應性.

有關文獻研究方式的詳細內容,我們也在後面進行介紹。

4.實地研究

實地研究是一種定性的社會研究方式。它通常以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的形式進行。其基本特徵是深入到所研究物件的生活環境中,作為其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生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通過參與觀察和詢問,去感受、感悟研究物件的行為方式及其在這此行為方式背後所蘊涵的文化內容,以逐步達到對研究物件及其社會生活的理解。

有關實地研究詳細內容,我們以後講。

二、研究方式的選擇

不同學科的社會研究者在進行經驗研究時,往往習慣於、或者傾向於使用其中的某一種方式。例如,心理學者經常採用實驗研究的方式;社會學者經常採用調查研究的方式;人類學者經常採用實地研究的方式;而傳播學者則經常採用文獻研究的方式等等。這四種方式也可以說是四種不同的研究策略,它們各有利弊,對於社會研究來說都是重要的。

因為這四種研究方式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用來研究特定的社會科學課題。社會研究者在研究設計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決定自己將採用哪一種或哪幾種研究方式或研究策略。

研究方式的選擇與所研究現象的性質、研究物件的規模、研究所採用的分析單位、研究所要達到的目標等等緊密相關。同時,就是對同乙個研究問題或同乙個假設,研究者也可以採用不同的研究方式進行研究。

第四節分析單位

一、分析單位的概念

一項社會研究中的研究物件稱之為分析單位(unit of analysis)。換句話說,分析單位就是研究中將被分析和描述的物件(人或事物)。

分析單位有五種主要的型別,這就是:個人、群體、組織、社群、社會產品。無論是哪一種型別的分析單位,都具有下列特點:

(1)研究所收集的資料直接描述分析單位中的每乙個個體。

(2)將這些對個體的描述聚合起來,可以描述由這些個體所組成的群體(研究的樣本),以及由這一群體所代表的更大的群體(總體),或者用這種描述的聚合去解釋某種社會現象。

對於分析單位的理解,需要將其與調查物件和研究內容或主題進行區分:分析單位是一項社會研究所研究的物件;而調查物件則是研究者收集資料時所直接詢問的物件;研究的內容或主題則是分析單位的屬性或特徵。需要說明的是,分析單位與調查物件有時可能會由同一種物件承擔著,這種情況比較多地發生在以個人為分析單位的研究中。

當然,分析單位與調查物件不一致的情形也許更多。我們應該仔細區分。

1. 個人

對於社會研究來說,也許沒有哪一種分析單位的型別比個人這種分析單位型別用得更多。可以說,計會研究方法自身的性質和特徵,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所用的分析單位最經常地是社會中的個人。這種個人在具體的研究中各不一樣:

它既可能是大學生、中學生,也可能是工人、農民、軍人、個體經營者,或者是城市居民、老人、女職工、少年犯等等。正是通過對個人進行描述,並將這些描述進行聚合和處理,我們能夠描述和解釋由個人所組成的各種群體,以及由個人的行為和態度所構成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現象。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乙個城市有100萬人,分屬於1000個居委會。請設計乙個進行千名居民調查的多段整群抽樣方案,並結合抽樣過程說明實行多段整群抽樣所依據的原理。多段整群抽樣的過程 1 從1000個居委會中抽取一定比例 如20 的居委會。2 從所抽到的居委會中隨機抽取一定比例 比如20 的居民。多段整群抽樣的原理 1 最...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第三節調查研究的一般過程 一 調查設計 二 實地抽樣 三 資料蒐集 四 資料處理 五 撰寫報告 第二章基本抽樣方法 第一節調查總體與抽樣框 第二節一階段抽樣 一 簡單隨機抽樣 二 系統抽樣 三 分層抽樣 四 整群抽樣 第三節多階段抽樣 一 按規模分層抽樣 二 pps抽樣 三 規模測量值 第四節抽樣誤...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二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家庭教育 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採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多採用簡單 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