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雷養生功太極拳的習武心得體會

2021-03-03 20:36:43 字數 5557 閱讀 9171

太極拳以「用意不用力」為主的舊功拳,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健身拳術。但不等於不具有攻防含義,它和其它拳術一樣,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因此攻與防仍是太極拳運動的核心;是太極拳運動的最高端段表現形式。所謂攻,就是指太極拳運動員和對方搏鬥時,打擊對方的活動;防,是指太極拳運動員和對方搏鬥時,防禦對方的攻擊活動。

所以太極拳運動,特別是太極推手;就是圍繞著各種攻防動作,組成沒有固定程式和範疇的搏鬥動作。一旦進行實戰,除了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外,還有打、踢、拿、摔等攻擊方法;架、格、閃、掛、扣等防守方法。在攻防過程中,還講究攻防的戰備戰術。

如「指上打下,聲東擊西」,「彼實則避之,彼虛則擊之」。隨機應變,攻防轉化自然,運用自如。由此可見攻與防是對立又統一的。

進攻、防守、再進攻、再防守,攻中有防、防中寓攻的辯證關係,對提高運動員攻防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每個人開始學太極拳,老師一定教誨要放鬆,但是因自己思維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懷疑太極理論的真實性,往往產生不用力、勁等怎麼能把人輕鬆的扔出去,所以在練拳時手臂用著僵硬的力,結果造成全身緊張,各關節轉動不圓,每個動作為了好看而故意擺姿勢,從練拳勁路上分析產生了斷勁,和外家拳沒有什麼兩樣,與健身和技擊不利。

首先,學拳開始,動作要規範,每一勢要做到位,通過擺好姿勢檢查腳手是否和身體正中線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產生的合力為原則,通過把腳手骨骼調節順,便於保持攻防最佳間架。在此基礎上注重以外形帶動身體轉動劃圈,注意外三合的協調配合。

其次,當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胯外三合基本能協調配合後,意念開始以身體帶動外形練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於身體,身體通過節節貫穿保持氣血傳遞,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有蠕動感,使身體的每乙個區域性都能夠轉動,手落下時自然鬆垂,如衣服架上掛了一件服裝,袖子下擺自然,如無垠樹上掛著三尺羅衣,隨風蕩漾。手臂上擺時,手指向上,手臂盡量和身體中垂線保持平行,身體以脊柱為軸保持左右對稱,上下協調,能通過身體把圓圈轉出來,一切動作都是為了轉圈,並且通過身體傳遞,下至腳底甚至穿過地下迴圈再反傳至頭頂而完成身體大迴圈即大周天,有利於氣血流暢,能很好的增強人的身體健康,對防身技擊更有實效性。

最後人才能在一種自然態中練拳練功,一切功夫都體現在日常練拳當中,如拳論中云:「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如書法行書到草書的過渡,要的是一種氣勢,也體現了拳道的一種藝術,從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

在實戰中,一切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不和對方有一絲的抵抗,一有對抗就轉動變化,而意識始終在先,始終在松空中控制對方,才能做到發放人隨心所欲。

練武術練的是對自已身體的敏感程度。有二層意思:1,對自己身體內部的敏感,可以靈活支配自己的肢體,2,對外界刺激的敏感,當受到外界打擊時,身體會自發的作出動作規避傷害。

這就需要大量的練習。

人是乙個重心支撐體。

前不久看了乙個叫功夫天下的論壇和徐世煕**。其中有很多關於功夫和太極拳和論述,看後感覺受益很多。

關於太極拳:很有爭論,自己也知道練的是太極操。徐老師的這就是太極拳的**一下子讓人明白了。棚捋擠按,以前看都不看的東西,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也說明徐老師是有很多體會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必須要靠基本功才能發出來。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穩定性。最起碼的練習:站樁,俯撐之類。不管練什麼,基本的東西都要有。

有了點進步,別顯擺。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沒功夫,別人會忽略你。別給自己找麻煩。

老師的悉心點撥下我對太極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太極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招法既體現了武打的技擊性,又體現了其本身的藝術性。它要求順隨舒適,以柔見長,自然輕靈,鬆沉圓滿為宜,而又強調用意不用提力,動則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伸屈剛柔,於似鬆非松之間,當達到一定程度,須求意與氣結合,即在有意無意之間。

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學太極拳,應該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強體、以武養神。讓「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口號從我做起。

陳老師留給我的印象是他身體發胖後的形象。和我一般高,1公尺63左右,屬小個頭,當時的體重已有一百六十斤。然而這並非是他願意的結果,他讓我看過他在南京長江大橋上照的像片,判若兩人,屬清瘦型。

那時他是在高運動量中度過每天的時間,一起床先出去跑五千公尺,跑完後洗漱、吃早點,上午進體育宮一口氣練十趟拳。然後再做一小時的單式練習,下午教拳。文革一開始,上海抓了顧留馨,他馬上感到」這次運動不一般」,即刻悄悄返回北京。

他走後不久,上海的造反派去抓他,撲了空。回到北京,也是文革中,無法正常設場地教拳,但生活又無別的經濟**,就在北京幾個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又教上了拳。半隱的生活使動動量驟減,但消化呼收能力仍很強,於是身體開始發胖起來。

心情不好,常抽乙個大煙斗,老母親的逝世對他打擊很大。他給我的信中稱:」這事對我精神影響很大,血壓突然增高……」這一切對他的健康都構成無法擺脫的危害。

他是個極有科學精神的太極拳大師,他教的拳是低架,為了增大運動量及技擊實用,他還教了一套活步(增加步法)太極,很吃功夫,一趟活步比三趟普通的要累。他拿師爺陳發科的拳照給我看,說這是老人家晚年的架子,為省點力,不願意往低放,其實他家傳統的架子是很低的。在教我們時,他極嚴格認真,先示範講解,再領著大家做,估計大多數人掌握了就乙個乙個讓大家做一遍,從中糾正。

個別不會的,再另教。我因2023年跟崔毅士老師學過楊式太極,六十年代還學過八卦、形意及三皇炮捶,肢體尚受頭腦支配,另外畫畫的人對形象感受得快,也容易準確。所以陳老師對我還滿有興趣。

後來他讓我去他家,這給我和老師的關係提供了更多接近的條件。在家裡多半是教推手。

在學拳期間,我給老師完成兩套推手資料,老師對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他把自己的一些拳學資料讓我閱讀和筆錄。他對神秘而玄的觀點持否定態度。在上海教拳時,一位」空打」專家投至門下學拳,其人還要弄玄,老師為使他清醒,一次講拳時讓他出來接乙個俯靠,已說清楚」擊地捶是一靠法」,讓做好準備,結果還是一靠打得連滾帶爬出去了。

事後其人為挽回面子,請老師吃飯,陪席的有他的**若干人。他在席上對陳老師說:」您練拳時,我看見您身上有一尺多厚的氣!

」陳老師沒接受他的這一捧法,和我說這人還是個大學副教授呢,怎麼會沒有科學態度?這位能隔牆發功倒人的功夫家,經不住一靠的事實,真假功夫涇渭自現。

陳老師精於拿法,陳式太極拿法很豐富,基本原則是」順人之勁,揹人之節」,在被拿人還沒發現自己被拿時,拿法已經進行上了,等拿上後才發覺」上當」,為時已晚。拿與解互為關聯,許多拿法都是反拿,這符合太極拳原理,後發先至。陳老師絕對沒有傳授過什麼」絕招」。

我在呼和浩特曾從一些老拳師處學得幾手拿法,什麼」湘子挎籃」、」鐵拐李抱葫蘆」、」秀女抱金瓶」之類,被說成是無破的絕招。老師讓我施拿,並讓我認真做。我一使勁,他一抖,將我從地上彈射到床上。

他說」再來!」第二次再拿,他順勁一走把我崴在地上動彈不得,我情不自禁叫聲:」妙!

」他說:」再來!」我第三次拿住,他另乙隻手向被拿手一拍擊,把我彈射到牆上,時空關係掌握得極精妙。

我說教我的人說這些是絕招,沒破,陳老師笑笑說:」沒那回事!手法都是相生相剋,哪有沒破這一說!

」一次講拿法的撅腕,我說我的手腕很軟活不怕撅,老師說:」我看!」雙手撅雙手,我一鬆軟,老師一轉圈,我立刻疼痛難忍,蹲在地上。

聽師兄弟們講還有公安部的同志,專門來學拿法。陳老師沒給自己歸納有多少種拿法,不是沒想到或沒來得及,而是規定的本身就是限制和束縛。只要從根本上懂得拿法,應該能千變萬化。

對」鬆開」,陳老師特別重視,我輩常犯的病是」沒鬆開」或」沒鬆好」。他常用」鬆開」而不用」放鬆」這詞彙,是有意讓學員理解,」松」的要求和日常生活中的不使勁、耷拉像的區別,陳老師所說的松絕不是軟了就成了。一次他給我講」鬆開」,把乙隻臂膀放在我的右肩上,我站在桌子旁,他一給勁,我有些經不住,便順手扶託桌面支撐。

他笑笑,又一給勁,我便被壓的坐在地上,肩部痛了兩三天。又一次他以高馬步站在那裡,讓我推他胸部。我弓步前腳踏入老師的襠內,雙手推擠,不能動。

換了使勁的方向,向上、向下或左右,都動不了。我難以理解,老師說這就是」鬆開」。我當時的手頭感覺是無法推動,像推在牆壁上。

他講無松則不能活,沒有松活則無法彈抖,」松、活、彈、抖」便無法實施。

陳老師運用彈抖則更是一絕。彈抖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化髮的轉換。對速度,他認為練可以有快有慢,用就是要快,要」一穩二快。

」桌球的威力是速度和旋轉,拳也是。在上海聽顧留馨先生談楊澄浦要求發勁要脆,像把乙隻玻璃杯突然摔到硬地上,而不是慢慢扒拉下去(從桌上)。想想拳論中,」發勁如放箭」、」發之至驟」、」突如其來,人莫知所以然」、」來宜聽真,去貴神速」、」靜如山岳,動如電發」、」發手要快,不快則延誤」、」起手如閃電……擊敵如迅雷……」等等,確也都說的是快。

王宗嶽的」……觀耄耋能眾之形,快何能為?」絕不是反對出手快。太極拳的快是由松活彈抖與依著何處擊決定的,這和慢練並不矛盾。

就像說」四兩撥千斤」一樣,絕不是說小力可打大力,這打也肯定不是打得上、打痛的意思,是打動的意思。」撥」是形容,不是準確的動詞,是」……我則從旁擊之,以我順力,擊彼之橫而無力……」,陳鑫這樣說就清楚,人好理解。接手後出擊之點,雙方的勁力關係,絕對是我力大於彼力,否則打不成。

其實如果真的不需要力量,何必下功夫練內勁。」拳無功,一場空」是實踐經驗談,不是想象推理。王宗嶽指的是力小的人可以打動力大的人,但必須用」四兩撥千斤」之法,不是小力可以打大力。

陳老師對勁力要求是必須具備一定基礎,」手無縛雞之力是絕對不行的」。如果技術好,可以打動力量超過自己一倍的人,這是實在人的話。

當你被他輕飄飄地打起時,他讓你檢查自己在松、重心、力的關係方面的錯誤處理,絕不是給你個」神、意、氣」之類的囫圇概念,那對初學者簡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一次,一位學員以右臂擠逼陳老師右臂,而且他是豎位,老師是橫位,老師腰間一抖帶動右臂一彈,學員原地蹦起一尺多高,而且伴有一聲急叫:」哎喲!

」陳老師講推手時提到,知道他推手的人很少,這和他為人處世的態度有關。我體會陳老師推手中常用的是控制人,一直到你失去反抗能力,算完成一次推手。大部分是拿著你的勁施行勁法制控,絕不是讓跳一跳或退出去幾步就算完事,他和我完成的一套推手資料基本上是如此。

他講推手時,常常把推手玩玩和技擊實戰分開,兩方面都告訴你。

講到腳下生根,陳老師形象地說:」站在高速駛行的汽車裡,乙個急剎車,什麼人也站不住;站在地毯上,突然拉地毯,誰也得倒!」人的穩定性是相對的,不可能生什麼根。

他常強調勁,常和鬆開並提。受外力後絕不能失掉勁,這時的勁表現為鬆開後的支撐勁;發人時勁表現為鬆開後爆發的彈射勁;走化時勁表現為鬆開旋轉的纏絲勁;按採時表現為鬆沉的墜勁。勁是拳的整體和區域性都具備的勁,也是太極拳的根本勁。

為充實繃勁,老師教我轉丹田、甩丹田以及肘、肩、腕等單式發勁練習。一次談到文革中內蒙打」內人黨」我的腰被弄壞,腰椎長骨刺時,他教了我站樁,說:」能產生熱力對你的腰有好處。

」後來我又專門學了大成拳的站樁功和別的樁功,這與那次老師的指導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在講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時空的辯證關係時,他示範,身肢有一點和他接觸便是我被控制的出擊處,我稍有動意,勁路便被控制。談到不沾身的突然攻擊,我動右腿欲施踢技,腿剛提起,老師的腳已踢到我的右腿根部。他說:

」目標是襠,這樣是為了既說明問題又不傷人。」出腳之快是我沒料到的。腳像猴皮筋一樣彈**過來,真沒想到他那麼胖出腿那麼迅速。

在和他接觸多年中,從來沒聽他說過或透露過太極拳和道家、神仙、武當山有什麼瓜葛。把億萬人民群眾以千百年積累傳承下來的武術,硬說成是和尚、老道創造的才了卻心願的心態他沒有。由此想到,現在市面上冠以武當和太乙的拳與功,有點雨後春筍的樣子,何止太極!

此種心態使得有人把太極拳的創始人推尋到老子。反正是神仙就非凡,這當然和市場經濟有關。為了和」 道」或老子掛上,許多人引用老子的的」道德經」欲以闡明太極拳理,用意不能說不佳,有些也確是用得恰當,只有許多是斷章取義,根本不是原意,實是欠妥。

如有人想給十三式找個正源出處,引《老子第五十》中之片段:」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太極拳的心得體會

一 眼神平視,要貫注而活潑,當每式的變化,視線要隨身法而轉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顧。二 腰是一身的主宰,練拳時要頂腰 三 四肢要圓潤 靈活 穩實 切忌強直 四 意境 1 心要靜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氣。但也要忌怒目攢睛,挺胸露齒。周身要節節貫通,勿使有絲毫間斷。2 重視前輩積累的經...

學習太極拳的心得體會

2.太極拳的 神 與 意 據說,中國的拳術,除了用來防身,本來就是古代兒童 禮樂御射書數 六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到了法定年齡,六藝 能及格就 冠禮 了。在中國的教育部門,學校把太極拳列入 必修課目 意在讓我們從中感悟,從中學習。太極拳的動作很柔。每個人練得都不一樣,達到的境界就不同。即使是同...

學習太極拳的心得體會

太極,以前一聽這個名字就會想到公園裡的老頭老太太的形象,覺得跟我們這個年齡段好象相差甚遠。但是,這次接觸下來感覺受益匪淺。太極拳是一項非常養生的運動。它,隨動由靜。因而既不求速,也不可因靜而一味求慢,總要綿綿不斷,往來無間,神到意到,貫穿如一,乃是太極之妙也。太極拳具有高度藝術性和科學內容 精奧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