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課後反思

2021-03-03 22:03:19 字數 1640 閱讀 1229

3.記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型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乙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是每個教師隨時將的閃光點以及不適用之處,課堂教學精彩片斷,學生精彩發言以及課堂教學案例記錄下來,在教研活動中一起交流。二是理論性東西可以少寫,盡量用描述性的語言,把問題或閃光的東西記錄下來,這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的發現自己的長短處,長期積累就會提高教學質量和寫作水平。

三是在思想上,能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觀點和要求;在內容上,一事一議,一得一記,有感而發,求真務實,能真實反映自己在實驗新課程課堂中的思考、發現、感悟、體會或困惑;在文體上,可以是教後記,教育隨想,情景記錄,案例分析,問題爭鳴等;在篇幅上,有感則長,無感則短,長短不拘,一有所得,及時記下,以記促思,以思促教;在時間上,做到記錄及時,一般不超過當天,目的在於使後記成為教案的延伸和有效補充。使我們的課堂越來越來完美。

關於學案製作的幾點思考

楊曉玲從上學期開始,我們開始了每週一次的學案製作和使用,這一行之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困惑和疑問,同時自己深感在製作過程中偏離了原本的主線,產生了許多誤區,下面一一枚舉。

編制導學案的誤區:

誤區一,「學案」變成了「習題集」。

誤區二,「學案」變成了教案的「幅產品」。

誤區二,「學案」變成了課本的「替代品」。

而在具體的設計當中,許多老師又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下面的一些問題:

(一)學案的設計沒有體現導向性。

(二)學案的設計目標不明確。

(三)學案中的預習設計不夠科學,不夠合理。其一是沒有目的性,其二是預習設計的量過多。

(四)學案中的引入設計不夠科學,主要是難度過大,問題過多,從而分散了學生的精力和時間,影響了學習目標的完成。

(五)學案中問題**的設計不夠科學,一是沒有預設好問題的導向性,沒有準確把握好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知識的生成的過程,條理不清晰,層次不分明,**缺乏深度;二是沒有預設好問題的數量和難度,由於**的問題的難度過大,所花時間過多,從而影響了學習目標的完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三是沒有充分重視對課本例題的合理利用和深入挖掘。

(六)學案中的總結評價設計不夠及時,不夠細緻。

(七導學案中達標檢測的設計不夠科學,主要是沒有注意練習的「量」和「度」。「量」多了做不完,就增加了學生的課後負擔,因此能不重複的盡量不要重複,要「少而精」;「度」太難了,也就不能達到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的目的,也就使得之前的所有努力「功敗垂成」!

如何寫好反思

每個課堂教學中總會有所得和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而這時我們要勇於自我批評,或是請教前輩,應對措施,及時調整。在這些反思 學習的過程中,總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一些啟發,而這些文字的整理 歸納,也是我們寫好反思很好的素材。3 寫教...

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教學敘事和教學案例 一 教學敘事 關於優秀教學敘事 的撰寫 教學敘事就是講乙個教育 教學的故事,再加一些在敘述具體事件時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評析。由於它敘述的是教師自己身邊真實的教學事件,且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能夠直接形象地反映出某個教育 教學事件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

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趙延平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檢查與評定 是教師整理教學效果與反饋資訊,適時總結經驗教訓 找出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的重要過程。常寫教學反思,對數學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優化課堂教學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那麼,教學反思應記點什麼呢?一 反思教學中的設計 成功的教學,體現在教師以自己創造性的教學思維,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