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醫學倫理學》後的一些感想

2021-03-04 09:58:41 字數 3241 閱讀 5853

第一篇:醫學是人文的

身邊的同學在談到為什麼選擇醫學的時候,不免談到兩個字,「偶然」。這種「偶然」的說法總難免會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被動性,也容易滋養出這樣的誤導:難道選擇治病救人是被動而為的嗎?

事實不然,孟子說人性本善,人皆有惻隱之心,只要力所能及,治病救人都是發自內心最樸素的情感,而學醫恰恰是讓人遵從本性,讓人在遇到生命驟然流逝時,能夠少一些無奈,多一些踐行本性的從容。范仲淹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說明醫學不但是踐行本性的而且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大道通途,因此或許可以這樣說:選擇醫學的任何偶然都將引導到踐行人性至善的必然中。

從選擇醫學到投入醫學,我們始終不曾停歇地追問,醫學是什麼?!也許初進中山醫時,圖書館前門的對聯只是不起眼的裝飾,但在中山醫的日子越長,那份對聯的分量就會越重,「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那是中山醫的醫魂啊!可是只要注意甄別你會發現已經有很多人在背道而馳了,他的醫術也許很高明、他的頭銜也許很多、他的履歷也許很厚實,但他已經稱不上是醫生了,他忘記了當年在醫學院讀醫時,首先學的是做人,而後才是醫術,他忘記了醫學的真正本質是「醫乃仁術,仁者愛人」,他在技術、名利的**下最終失守,淪為了「醫匠」,乙個沒有醫魂的手藝人。

這也許將引起另外乙個爭議,將醫術錘煉得更精湛,引進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輔助**,讓人的生命更有質量難道是錯誤的嗎?醫學是科學本身沒錯,但卻容易將醫生引進乙個誤區:不把病人當人,只看做疾病的載體,醫療技術施與的物件。

由此而產生了一系列後果,包括把病人與親情隔離開來的醫院體制,醫患之間的沒有交流,對於病人的體驗毫不關心,等等。因此,可以預見的是,一昧地強調醫術科學是危險的,在「以人為本」觀念的缺失下,哪個患者願意把生命付託給乙個手持手術刀的匠人?

這裡並不是把醫德跟醫術(科學)割裂開來,我認為兩者互為表裡,醫術是醫生在踐行醫德時的其中一種具有強大力量的外在表現方式,而醫術的全部核心都在於醫德。如果一定要有主次之分的話,我認為醫德第一,醫術第二,理由在於平庸的醫生面對生命驟逝時或許將表現得無能為力,但是無德的「名醫」卻有機會去踐踏乙個人生命的尊嚴,後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醫學是人文的!如果把醫學比作乙個鮮活的人的話,人文素養就是這個人的主要生命徵,有了人文素養,醫學才有溫度,才是能夠溫暖人心給人帶來福音的神聖事業。但是,現在卻面臨著讓人憂心

忡忡的現狀,現代醫學教育,對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被放在極次要的位置,醫德的培育被放在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醫學生或每日煎熬於各種學科考核中,或對自己未來的「錢」途憂心忡忡,哪有「空閒」管什麼「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遠大抱負」?

我認為現代醫學教育在這個方面是需要深刻自省的。

第二篇:醫學,活在信仰的天空下是的,信仰不是五穀雜糧,無礙於生存活命,對於醫生而言,信仰也不會對救人的醫術有所增益,那麼,是否可以這樣認為,醫生可以沒有信仰,或者說信仰對於醫生而言只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勳章?

廣州珠江醫院虛抬廣東常見遺傳病地中海貧血的**率,號稱達到驚人地93%,結果卻讓患者父母懷有的希望摔得支離破碎,白頭送黑髮,這個驚天**背後的動機,到底有多少是天價的診療費在作祟?!

哈醫大二院的icu病房,病人翁某離世前在這裡「消費」了讓人咋舌的近百萬,那麼,所謂icu病房,到底是不顧一切地拯救生命還是不顧一切地刺激「消費」,提高業績?

與此類似的還有用了200雙手套的剖腹產手術,一天可以吸氧72小時的某醫院住院部,等等。

醫生時刻在接受生命觀、道義論、功利論的多重考驗,醫生的行醫生涯中總會被這樣或那樣的兩難選擇所困囿,醫生在面對權力與責任的衡量時內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深深惶恐。告訴我,醫生當他們穿起那胜雪的白袍時,如何能夠讓自己的良心在挽救病人生命的第一線上永不蒙塵?

信仰,對醫生而言,如同呼吸。

或許可以這樣認為,醫生的信仰就是「理性的良心」,它激發於人類最本源的善的理念,發觴於理性光輝籠罩下的生命觀、道義論、功利論的系統論述,規範於千百年傳承發展的行醫倫理觀。信仰,彷彿包羅永珍,又澄明透徹。

我希望能借助以下案例,闡明「理性的良心」的內涵:

77歲,農民,因肺癌入院**。入院後進一步檢查發現癌症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於是醫生只有採取放療和化療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提供減輕痛疼的措施。醫生告訴病人和家屬藉此可多延長幾個月的生命,但病人拒絕繼續**,因為這樣會花掉老兩口所有的積蓄,患者想讓妻子用這筆錢作為養老費用。

而妻子則懇請醫生堅持為老伴**。

面對兩位情深意重相濡以沫的老人,我們的良心是否已經兩難了,是應該滿足患者對老伴最後的饋贈,還是理解家屬對患者超越物質的深深依戀?這時候僅憑良心去做判斷,已經覺得捉襟見肘了,情感是善意溫暖的,但有時卻顯得優柔寡斷,這時需要理性的智慧型作為補充

充,所謂理性的智慧型是在潛移默化的人文薰陶中閃現的人性光輝,它往往不是個別人的主觀臆斷,而是歷史的集體的沉澱和累積,他在面對這種兩難問題上有著豐富的經驗以及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理論。

可是,有相當多的醫學從業人員,終其一生都不曾讀過多少人文經典,在醫學倫理的兩難抉擇中只能依靠自己主觀的片面的判斷,這不能不說是遺憾的。

第三篇:醫生,完美的職業。

醫生,在經濟利益中,需表現完美。清代費伯雄曾經說過「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若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

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矣」 希波克拉底在《誓言》中也曾闡述過「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 我認為,醫生是無需也大可不必在意經濟獲益的多寡的,一方面是因為,如果能夠成為乙個助益一方的醫者,那麼他的生活必是無憂的,即便清淡也不至於掙扎於餬口;另一方面,既然醫者在精神世界是有大追求的,那麼經濟利益的損失就應當認為是微薄的,兩者兼顧固然好,但是為成就完美的醫學精神,而忽略甚至摒棄一些利益追求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真正耽於醫病救人的醫者,想必也和我有一樣的認識。

醫生,在醫術實踐中,需表現完美。你很難再想象其他的什麼行業也具有相同的實踐性,醫生從看似簡單的診斷出發,付諸實踐後的反饋就是病人生命體徵的上公升,或者相反,良好的反饋當然讓人欣喜,但是負面的反饋是卻那樣的迅猛、冰冷,那麼的沒有人情味!醫生在跟死神談判的時候,選擇往往只有一次,是將病人拉回懸崖,或者眼睜睜地看著病人墜下深淵----然而,兩者的概率絕對是不同的,醫生不是在賭博碰運氣,他苛求百分之一百地將病人從死神病痛的煎熬中搶奪回來,如果對於任何乙個風險性行業來說,成功率都是行業的標桿,那麼醫生中,對自己的要求的成功率的最低標準只有百分之百,因為哪怕百分之一的概率的捨棄都是以生命為代價的。

醫生,在人文關懷中,需表現完美。「把病人當親人一樣看待,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著想,態度溫暖而親切,善意而真誠」這不是空中樓閣的口號,而是中國千百年醫學文化傳承對醫患關係的最佳解決方案,但是很多人已經認為這不可能做到了,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病人如何敢奢求醫生「親人般的對待」,醫生又怎會放低身價「服侍」病人,我想正是病人的這種持久的不信任感以及醫生一再的放低標準,讓醫患關係積重難返,那麼為什麼不讓醫患關係也來一次「文藝復興」呢?讓醫生和病人再一次回歸到

樸素的傳統中,讓醫者享有尊重,讓患者享有溫暖。

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

最近我再一次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的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裡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書中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人排解煩惱,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人遇到困難的時...

關於面試的一些感想和技巧

文 若1719,豆瓣網 據說現在的家長學生選專業首要看重的都是畢業之後工作好不好找。在經歷了史上最難就業季後,對於這種心態很好理解。所以如果讀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乙份好工作,那面試這個環節就和畢業答辯一樣重要了。畢業答辯一般都是自己先講,後面老師們會提一些問題,回答完基本就o了。因而這篇關於面試的文...

關於教師職業的一些感想

我記得2007年溫家寶總理在北師大的座談會上曾經講過 教育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不僅可以影響乙個學校的孩子,還可以影響整個社會。那麼作為教師,我認為就是要讓孩子快樂,唯有孩子快樂,其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快樂其實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