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複習

2021-05-22 17:51:18 字數 4337 閱讀 9577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課標要求]:簡述秦始皇兼併六國、建立****集權國家的的主要史實,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

1、秦始皇為什麼能夠統一六國?

(1)時代趨勢:安定統一成為時代的呼聲(根本原因)。

(2)國力基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強盛,奠定了兼併六國的堅實基礎。

(3)個人條件:堅忍剛毅的性格和敏銳迅捷的決斷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錄用一批謀臣猛將:善於發現人才,禮待人才,並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鞏固統一?為什麼他被稱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人?

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君主****集權制度)

②經濟上:承認土地私有,獎勵移民墾荒,鼓勵耕織;統一貨幣、度量衡;

③軍事上:修築長城,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經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焚書坑儒,統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有利於各地經濟的發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統一全國,第一次建立起**集權的大帝國,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採取了措施鞏固了統一,所以說他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人

3、秦始皇的**有何表現?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①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橫徵暴斂:修長城、仿建六國宮殿、建阿房宮、酈山陵。③嚴刑酷法

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直接原因:秦末農民起義。

4、怎樣評價秦始皇?(見筆記)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

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他的**又導致秦很快滅亡。

二、唐太宗

[課標要求]: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表現(識記),**唐太宗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運用)。

1、唐朝初年為什麼會出現貞觀之治?

(1)治國思想上:他唐太宗統治時期能夠吸取隨亡教訓,反覆強調「存百姓」的思想。(3)用人策略上:他任用賢良,虛懷納諫。

(2)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強了君權。重視法律,頒行《唐律》,體現仁義為本,

為末的原則。

(3)經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繼續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使唐初社會經濟逐步復甦。

(4)文化:主張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制,提高進士科地位,推動封建文化向高峰發展。

(5)民族關係: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採取「戰而後和」的政策,在東突厥地區設羈羈糜府州進行管轄;

設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與吐蕃和親,促進漢藏的友好和**地區的發展;使統一多民族中國進入鼎盛時期。

(6)外交:採取開放的政策,設立鴻臚寺;鼓勵外商來華**、居住、做官,與中國人通婚;對外來文明採取

兼收幷蓄的政策,增強了中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在推動封建社會發展中有何歷史作用?

唐太宗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代明君。他統治時期,能夠吸取隋亡教訓,居安思危,任用賢良,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巰緩刑罰的政策和文德治國的思想,大大完善科舉制,對少數民族採取按撫、懷柔政策,對外採取積極友好開放的政策。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唐王朝帶來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的昇平景象,形成貞治之治的局面,為後世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唐太宗一生的為君之道,特別是其晚年的反省和總結,也為中國封建統治者提供富有借鑑意義的思想。因此,唐太宗做為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對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3.評價唐太宗(功過兩方面)

【練習題】: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貞觀四年,(唐大宗)詔發卒修洛陽之乾元殿(按:隋煬帝營建的宮殿,毀於戰火)。

……張玄素上書諫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

承凋殘之後,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於煬帝遠矣。」

貞觀政要》

材料2:上(唐大宗)謂玄素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

」對曰:「若此役不息,亦同歸於亂耳!」上嘆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於是!」顧謂房玄齡曰:「…今玄素所言誠有理,宜即為之罷役資治通鑑》

材料3:(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喪亂之後,比於隋時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五六千裡。春秋冬夏,略無休時。」

舊唐書,馬周傳》

請回答:(1)據材料1和材料2,在罷修乾元殿問題上,唐太宗與張玄素取得的共識是什麼?唐太宗罷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麼?(4分)

(1)他們的共識是,如果濫用民力,將會導致人心離散、政權覆亡。唐太宗罷修乾元殿是為了維護開創不久的基業,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煬帝的覆轍。

(2)基於上述目的,唐太宗採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怎樣的局面?(8分)

(2)唐太宗調整政策,加強**集權,切實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等措施。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太平盛世」。

(3)材料3與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統治發生了什麼變化?(2分)

(3)從與民休息變為苦役百姓。

(4)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唐初之盛「皆時會(形勢)為之,非盡由於人力也」。試從「時會」和「人力」兩方面分析「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8分)

(4) 隋末農民起義為唐初社會發展掃除了障礙,隋朝的滅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訓,為貞觀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順應形勢,調整政策、任賢納諫,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5)綜觀這三條材料,對唐太宗的統治應如何認識?(8分)

(5)唐太宗的統治是建立在剝削和奴役農民的基礎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於納諫,勵精圖治,徵發的徭役相對減輕。取得一定業績後,情況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會中,即使「貞觀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負擔也是不輕的。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的話)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未足,徵求無已,亦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至之滅。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主,可不畏懼!

材料三 (唐太宗對大臣的訓示)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

——以上摘自 《貞觀政要》

請回答:⑴根據材料一說明隋朝滅亡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有否關係?理由何在?

⑴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勵精圖治,從而出現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識到了什麼實質問題?他說這番話的意圖何在?

⑵意識到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

⑶根據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⑶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利益。

3.閱讀下列材料:(21分)

材料一以下一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關於「君」、「民」關係的言論彙編: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 「民為君之本。」(《穀梁傳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君之愛民,當如心之愛身也。」(清唐甄《潛書明鑑》)

③「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無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財用,不亡何待?」(《國語楚語上》)

④「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執政者須)「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材料二 (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資治通鑑》卷一九八)

閱後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悠久歷史傳統中的哪一理念?根據材料一簡述該理念的內容?(不得摘抄原文)(1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這段話說明了什麼道理?(3分)

(3)材料

一、材料二對你有何啟示?(6分)

3.參***:(21分)

(1)「以民為本」(或答「民本」思想)。(3分)

它包含的主要內容有:①重民(認識民眾是立國的根本);②愛民(關心民眾的勞苦);③養民(不要過度掠奪民眾);④從民(根據民意任用賢人);⑤信民(取信於民)。(9分)(只要求意思類同,答對其中3點即得9分)

(2)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負擔,以至國危君亡。(3分)

(3)要以民為本;要誠信為本;要從實際出發辦事。(6分)(每點3分,只要任答其中兩點或其它啟示,合理即可得分)

專題二中外歷史上的改革

一 改革的分類 1 從階級 性質 劃分 地主階級的改革 中國洋務運動 資產階級的改革 中國戊戌變法 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美國羅斯福新政 無產階級的改革 列寧新經濟政策 蘇聯東歐改革 中國的改革開放。2 從結果劃分 成功的 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美國羅斯福新政 列寧新經濟政策 中國改...

寧波四中選修課程實施方案

根據 浙江省關於加強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的意見 的精神,制訂本校選修課程實施方案。一 選修課程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選修課程建設是轉變育人模式,實現學生自主選課 推進高中多樣化的重大舉措,對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培育普通高中的學校特色 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作為浙江省普高多樣化發展選修...

中考歷史複習系列9 專題四中國的對外關係 對外政策

專題四中國的對外關係 對外政策 一.中國古代的對外關係及對外政策。1.對外關係 1 西漢 絲綢之路 中西方交通要道 張騫出使西域,對 絲綢之路 的形成貢獻最大。2 唐朝 遣唐使 日本後仿效 隋唐制度 進行大化改新 鑑真東渡日本 唐風洋溢奈良城 玄奘西遊天竺,大唐西域記 成為研究 中亞 印度半島以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