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想感悟唐詩三百首》給我的點滴感受

2021-03-04 09:54:06 字數 2428 閱讀 5008

閱讀·隨想·感悟

唐詩三百首給我的點滴感受

作者:韓笑

單位:黃集鎮小合子小學

日期:2023年4月

閱讀·隨想·感悟

唐詩三百首》給我的

點滴感受

一位朋友時常對我談論「喜歡回憶往事的人,縱然年輕,其實心態已老,幾近喪失青春的鬥志」。朋友的論斷也許道出了幾分真實,可在我看來仍不免管中窺豹。回憶者所回想的絕不僅僅是事實本身,也許他是在回味著一種方式,一種心境的超脫,甚或是一種超越現實的道德訴求。

德國詩人席勒認為「詩人或則就是自然,或則追求自然,前者是乙個樸素的詩人,後者是乙個感傷的詩人」。鍾情於往事的人不一定是具有感傷情調的人,但至少是有著現世追求的人,他所追求的境界猶如水中花、鏡中月,了無痕跡,卻至美至真。一本好書也是如此,它是你美好往事的見證者,也是你現實生活中的避風港灣,為你的再次起航提供補給。

《唐詩三百首》可謂家喻戶曉,版本眾多,讀者數量更毋須贅言。我自然也是這眾多讀者中的乙個,從十三歲到三十歲,只要時間允許就從未釋手,每一次都感受彌新。童年往事、青春年華投映在唐人詩句中給我的生之途程鍍以光彩。

《唐詩三百首》於我是終生享用不盡的藝術盛筵,更是一部現代啟示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用白描手法寫就的敘事詩,每個人都是書寫自我生活的詩人,因為生活本身也有自己的節奏、韻律或風格,或豪放,或婉約,或激昂,或飄逸,生活和詩不可分,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詩是真正讓我們安居的東西」。

蘇軾在《赤壁賦》中面對浩蕩東流去的江水感慨頗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情」,以有限之身心對比太虛之永恆,慷慨悲壯,但不必絕望,英國詩人布萊克則認為「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個人的藝術情感體驗是無法取代的,文學家與普通人都有各自的審美體驗。我讀《唐詩三百首》就好比散步在林間小徑,偶而也會攀折一支無名鮮花,亦或在路上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田間小石。

鮮花小石,敝帚自珍,卻也是一種不絕得留念。

「溪水無情似有情」,說起《唐詩三百首》就不能不提唐人的山水田園詩。東西方文化對待自然的態度截然不同。在西方,自從古希臘羅馬時代起,人與自然就處於一種不可調和的對立狀態,山水風景談不上靈秀壯美,疾風驟雨被當作自然界的「羞恥和病態」。

這種觀點直至18世紀才被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否定和逆轉,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另一種極端,自然成為西方詩人發洩情感的代用品,一種道具而已。與此相反,我國古人一直與自然保持著一種「和」的關係,不拘形跡,不分主客,親密無間。自然風光不是人們的財用之源,而是人們的精神食糧。

儒家所謂「天人合一」,道家所謂「天道自然」,所言非虛。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關係在唐人詩歌中已經臻於近乎完美的境界。孟浩然登上峴山時,引發的是這樣一種情緒: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江山勝跡與羊公碑是生命存在的參照系,個體不過百代過客,方生方死,來去匆匆,作者把一己的悲慨悽愴乃至通脫曠達寓於大化之中。劉禹錫的「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江山所留勝跡是人文景觀,也就是文化,它可以超越人事代謝和古往今來,傲然聳立於天地之間,以供我輩觀賞。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時常,愈反覆加以思維,它就給人心灌注了時時在翻新,有加無已的讚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唐代的天才詩人們則巧妙地填補了「星空」和「道德法則」之間的空白,且清新自然,不露痕跡。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我依稀看見王維遁入景物之後怡然自得的神情;「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此時的王維已物我兩忘,難分彼此,正如龔自珍所言「西山又是渺然隔雲漢外,有時蒼然墮幾席前,不關風雨晴晦也」。這不是物理上的遠近,乃是心中意境的遠近。「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微雲淡可漢,疏雨滴梧桐」,「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月籠江畔,風送荷香,露滴竹韻,幽趣橫生,孟浩然筆下的自然景物彷彿更富含泥土氣息,更窮形盡相,更能撥動那心中久違的自然琴弦,餘音不絕於心。

時間過去了,星星隱沒了,但火把並沒有熄滅。許多年後,當約定的火花終於燃於心際,我再品味這些詩句,他們仍能在心田上灑進一縷慰藉的光,感到絲絲的溫暖,片刻的愜意。「江清月近人」,頗感人之渺小;「山鳥山花吾友與」,頓覺吾輩並不孤獨。

一代風流,早已被雨打風吹去,但身處一隅的我仍能領略那超越時代的萬千氣象和風神情韻。

時而也會感到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和承載千年遺韻《唐詩三百首》不合節拍。也許我們太過執著於未知的彼岸,而忘記了欣賞旅途兩側的無限風景。生活中可以無詩句,但不可無詩意。

此種詩意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無心無聲」式的無形感染,應該是「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的自然體驗。我們不妨把《唐詩三百首》當作一本富有人情味的情感詞典,你無需去背誦它,只要在悵然無所適的迷茫中查閱它,理解它。兩情繾綣也好,生死契闊也好,甚至瘋狂極端,你終會聽到共鳴聲。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挫折後仍應壯志凌雲,怎能老想著憂鬱愁苦的處境而空自悲嘆呢!「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曠達的胸襟,豪邁的氣度,居功不自傲,可謂難矣!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詩三百首》無疑是不隨時光湮沒凋零的一朵藝術奇葩。高堂明鏡,歲月不居,不變的唯有閱讀的渴望。

唐詩三百首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佳人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

唐詩三百首 讀後筆記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流傳甚廣,而在興盛的唐朝,詩更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聞名於唐朝,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英國的培根曾說過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雲 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可以提公升人的智慧型與情操。熟讀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班王子妃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麼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峰和瑰寶。唐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可以說 唐詩三百首 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作為展示唐詩精品之作,它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