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會考高一地理上冊知識點整理

2021-03-04 09:49:25 字數 3840 閱讀 2960

高一地理(上冊)知識點整理

第一篇:宇宙與地球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是:恆星和星雲(原因:質量巨大)

2、恆星特點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能自行發光發熱;球狀

3、星雲的特點是:由氣體和塵埃物質組成;成雲霧狀

和恆星比較,星雲由質量大,體積大,密度小的特點)

4、行星的特點是:繞恆星運動;質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變成球體;能清除其軌道周圍物體

5、天體系統的層次依次是: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6、太陽系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自西向東)、近圓性

8、太陽系八大行星分類

9、太陽的外部結構

太陽能量**: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10、地球上由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是:

1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地球表面的溫度適中

2 地球的質量與體積適中——地球由大氣層

3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週期適中——晝夜更替和季節輪迴的節奏適中

地球處於穩定而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11、月球表面的特徵

月球的體積質量小——吸引力小——基本沒有大氣——漆黑、寂靜、溫差大、荒涼

12、月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和週期相同(恆星月27.32日)——地球上永遠看到同乙個面

13、月相(朔望月29.53日)

14、潮汐的影響:

1 頂托河流如海,沿海水資源鹽度上公升;

2 加劇海岸的侵蝕;

3 潮汐能,發電;

4 利用漲潮巨輪進港;

5 利用潮汐捕魚和晒鹽;

6 旅遊。

連續兩次落潮(或漲潮)的時間間隔為12小時15分

15、太空資源:空間資源;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氦—3);

環境資源(微重力,高真空,強輻射,超低溫)

16、地球自轉、公轉的基本概念

1)地方時的計算

1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2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3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東加西減.

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小時,日期加1天,

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經度:1h / 15°4min / 1°

2)※時區:

1 從某0°或180°經線兩邊經度遞減,則該經線為180°,此經線西面(左面)為東經,東面(右面)為西經;

2 兩邊經度遞增,則該經線為0°,且此經線西面為西經,東面為東經。

3 按地球自轉方向:遞增為東經;遞減為西經

4 如要判斷時區——經度/15=時區

3)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運動方向的右方偏;南半球向運動方向的左方偏;赤道處不偏

4)近日點(1月初)慢遠日點(7月初)快

5)回歸年:365又1/4天

6)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2326』

1 黃赤交角存在的意義:黃赤交角的存在是因為地球公轉軌道面與太陽公轉軌道面之間的斜交存在夾角,

太陽的回歸運動是在黃赤交角之間進行的,

在兩條回歸線之間出現了太陽的直射現象,

所以夾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帶的變化。

2 如果黃赤交角為0的影響:太陽徘徊在赤道,全球無溫度帶,四季的變化是反映在溫度的變化(四季變化的作用),任何乙個地方的全年溫度不變,四季也不變。同樣在全球任意地方的最低太陽高度角全年大於0,也就無極晝極夜現象了。

又因為地球存在黃赤交角時,每到春分/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此時太陽停留在赤道上),既然太陽永遠停留在赤道上,那麼各地全年都晝夜平分。

3 黃赤交角變大的影響:黃赤交角變大,回歸線的度數變大,極圈的度數變小。

也就是熱帶和寒帶的範圍變大了,而溫帶範圍變小了)

4 黃赤交角變小的影響: 熱帶範圍變小,溫帶範圍變大,寒帶範圍變小

變化的原因:南回歸線北移,北回歸線南移,北極圈北移,南極圈南移

(北極圈的緯度+北回歸線的緯度=南極圈的緯度+南回歸線的緯度=90度)

18、二分二至

第二篇岩石與地貌

1、全球岩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

2、六大板塊在軟流層上滑動,板塊的邊界(生長邊界、消亡邊界)地殼運動活躍,板塊內部比較穩定。

3、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學說)

1 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印度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的下面,使亞歐板塊的南緣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2 安第斯山脈的形成: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南極洲板塊俯衝到美洲板塊的下面,使美洲板塊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脈。

3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與美洲版塊碰撞,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俯衝到美洲板塊的下面,使美洲板塊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4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鏈狀島弧形成: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太平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的下面,使亞歐板塊的東部隆起,形成深海溝—鏈狀島弧。

5 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塊的內部張裂形成。

6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做張裂運動,形成大西洋。

7 世界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

4、**的相關概念:

1 震級:**所釋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級相差一級,釋放的能量相差32倍。

2 **烈度:**的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

震級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築物的抗震能力、**發生的時間、

人口的密度、經濟發展水平和災後的措施等。

3 等震線:受**烈度相同的地點連線

4 一次**只有乙個震級,但不同的地區**烈度是不同的。

5、**波包括橫波和縱波

1 橫波: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介質

2 縱波: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介質

3 **發生時,縱波先於橫波到達地表,所以位於震中的人先覺察到上下顛簸,在左右、前後搖晃。

構造**

成因火山**

4 **的分類

淺源**

震源深度中源**

深源**

6、世界兩大**帶:環太平洋**帶,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地中海——喜馬拉雅**帶,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為三大類

8、地殼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學元素:氧、矽、鋁

主要造鹽礦物: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

9、地貌型別

一、主要的地貌型別

(一)地質作用

1.概念: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變化的作用

2.分類:(按其能量**分)

內力作用:地球內部(熱能)——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形成高山和窪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陽能、重力能)—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削低高山、填平窪地,使地表趨於平坦。

內外力作用的關係①在空間方向上相反,在時間上同時進行

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某一種作用佔優勢

從全球角度看,內力作用對地表發展變化起主導作用

各種地表形態,都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具體某一地形某一種力起主導作用。

(二)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與地表形態 —— 板塊運動與全球巨集觀地形

(三)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主要外力:流水(地表最強大的外力作用)、 風力、冰川、海浪

二、5種主要地貌型別:流水地貌《最廣泛分布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風成地貌、黃土地貌

1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蝕、搬運、堆積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現形式。

上游:深切而狹窄的河谷地貌。(流水的侵蝕作用為主)

河流地貌: 中游:河谷寬闊,多形成曲流(河曲)——河流的凹岸侵蝕,泥沙在凸岸堆積

下游: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流水的堆積作用為主)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

19 圖例和註記幫助我們區分不同型別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20 我們常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21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乙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22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線成線,就是等高線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線成線,叫做等深線。23 ...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 地球的表面積是 5.1億平方千公尺,平均半徑是6371千公尺,最大周長約為4萬千公尺。2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儀。3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 符號和文本來表示陸地 海洋 山脈 河湖 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

初一地理上冊教學計畫

教學工作計畫 2010 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 丁廣貴本學期本人任教初一三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深知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地球表層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 地域性 開放性 實踐性等特點。中學地理課程是使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和能力 認識地理環境 學會地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