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讀後感

2021-03-04 09:49:21 字數 1399 閱讀 6313

讀張愛玲**是很容易中毒的,讓人不知不覺地從字裡行間染上她的氣息,清冷的,而又驕傲的。

曾看過一張她的**,攝於舊上海時期,黑白的。她穿著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著頭,直直地挺著身體,眼神望向遠方,絕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她是乙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乙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乙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裡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兩,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是的,張愛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也染上了莫名的讓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單。她說,「這世上有那麼多人,可是他們不能陪你回家。

」她筆下的那麼多位女子,有堅強如曼楨者,到最後,仍孓然一身。張很現實,她告訴我們,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後重逢,冰釋前嫌便可以從此安穩快樂,不是的,正如沈世鈞在《半生緣》中說的,「那也許眼睛一霎,就錯過了。」於千千萬萬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過卻換來了一輩子孤單。

一直有人對《半生緣》的結局不滿並試圖改寫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結尾。而我,卻覺得這恰恰是最合適不過的結局。多年之後再相遇,無論是感慨萬千還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時光足以消融一切。

這就是生活,往往能夠改變一切我們所認為永遠不會消失或者變化的東西,比如當初的海誓山盟壯志雄心。

張愛玲很擅長講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黃昏中燒一壺粗茶然後在門口或古老的榕樹下緩緩道來:「請你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沈香屑聽我講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後她開始「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看她的**得不急不徐,慢慢來,才能發現她在字裡行間所體現出的點點哀傷和釋然,使人唇齒留香。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乙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

張愛玲是聰明而又極端的。她說,「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蝨子。

」可是,她又教會我們怎樣生活:「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便是人生。

」看不出她對生命的熱愛,只有妥協,憤怒,無奈以及極度的輕視。很多的時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針見血直中要害地說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質。

我最喜歡她的一句話是:生命就這樣自顧自地走過去了。我不知道當她寫下這句話時是哀傷的還是一如即往的一臉冷漠。

可是,當這句話從我筆下流洩出時,我忍不住微微顫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無助。這也許就是張愛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乙個現象,然後再將它們乙個個寫在紙上用不輕不重甚至帶點冷漠的語氣告訴所有人。

張愛玲作品讀後感

金瑣記 裡那個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樂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爛的空氣埋葬。在文章的一開頭,是通過兩個丫頭的對話,讓我們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時兩個丫頭的對話,讓我們看到,曹七巧很可憐。如文章中寫到 鳳蕭道 你是她陪嫁來的麼?小雙冷笑道 她也配!丫頭即如此輕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與姜家並不算門當戶對,且當...

著名小說讀後感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一些事,哪怕是幫他們盛一碗飯,洗一次腳,他們都會感到非常欣慰的,因為自己的孩子終於長大了。我們應該學會對愛的思考,共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世界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美好。擴充套件閱讀篇 所謂 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

曹文軒小說讀後感

曹文軒 稱為純美 我是這樣解讀純美的。純美,就是純真而美麗,就是人類生命初始所擁有的一種精神狀態。那是一種沒有被塵世沾染的至高無上的美。那是非常聖潔,非常美麗的東西。就像乙個虔誠的信徒的心,是清澈而透明的。他的 意境很美,中的自然環境描寫的如夢如幻,閉眼想象,好像來到了世外桃源。那裡的水清澈甘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