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趙麗芬

2021-03-04 09:41:57 字數 5116 閱讀 4966

第一章管理基礎

一.管理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管理者通過執行計畫、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種資源,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其含義:

1、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服務並服從於組織目標。

2、管理是乙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

3、管理活動總是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

二.管理的性質:

1、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管理既有同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絡的自然屬性,又有同社會制度相聯絡的社會屬性。

一方面,管理是適應共同勞動的需要產生的,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管理具有組織、指揮和協調生產的功能,是社會勞動的普遍形態,只要進行社會化大生產,就必然需要進行管理,這就是管理的自然屬性。它反映了社會勞動過程的一般要求,是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下共有的一系列經驗和相關科學方法的總結。也就是說,管理的自然屬性決定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勞動社會化程度,不取決於生產關係,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屬性。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適應一定生產關係的要求而產生的,具有維護和鞏固生產關係、實現特定的生產目的的功能,由此決定了管理的社會屬性。它表現為勞動過程的特殊的歷史形態,為某種生產方式所特有。管理的社會屬性取決於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並不直接相關。

勞動的社會結合方式不同,管理的社會性質也就不同,管理的社會屬性是管理的特殊屬性。

2、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強調管理的科學性,旨在表明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作為乙個活動過程,其間蘊含著客觀規律,成功總是遵循客觀規律辦事的結果。如果管理者掌握了系統的管理知識、方法及其執行規律,就可能針對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正確的思路,作出科學的決策,採取有效的措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反之,則可能憑孤立的經驗辦事,「拍腦袋」決策,不但不能很好地解決管理中的問題,甚至可能因決策失誤而給組織造成嚴重損失。

藝術是指能夠熟練地運用知識,並通過一定技巧達到某種效果。強調管理的藝術性,目的在於讓管理者意識到,管理科學並不能為人們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標準答案,掌握了管理理論,並不意味著管理活動一定能夠成功。管理者想要實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實現組織目標,必須以管理科學提供的一般理論和基本方法為指導,根據組織面臨的內外環境,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地將抽象的管理理論與具體的管理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採用適當的方法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是統一的、互補的。在管理實踐中,這兩者之間也不是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的,片面強調哪一方面都可能導致管理的失敗。

三.管理的作用

管理的實質在於協調。

四.管理的職能

管理職能是指管理系統所具有的功能與職責,管理具有四項基本職能:計畫、組織、領導、控制。

法約爾: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計畫職能是指管理者對將要實現的目標和應採取的行動方案作出選擇及具體安排的活動過程,簡言之,就是**未來並制定行動方案。

組織職能是指管理者根據既定目標,對組織中的各種要素及人員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合理安排的過程,簡言之,就是建立組織的物質結構和社會結構。

領導職能是指管理為了實現組織目標而對被管理者施加影響的過程。

管理者運用事先確定的標準,衡量實際工作績效,尋找偏差及其產生的原因,並採取措施糾正偏差的過程,就是執行管理控制職能的過程。

計畫、組織、領導、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職能,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構成了乙個有機的整體,其中任何一項職能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其他職能的發揮和組織目標的實現。

(1)從理論上講,這些職能是按一定順序發生的,計畫職能是首要職能。這是因為管理活動首先從計畫開始,而且計畫職能滲透在其他各種職能之中,或者說,其他職能都是為了執行計畫職能即實現組織目標服務的。為了實現組織目標和保證計畫方案的實施,必須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權力體系和資訊溝通渠道,因此產生了組織職能;在組織保證的基礎上,管理者必須選擇適當的領導方式,有效地指揮、調動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解決組織內外的衝突,最大限度地提公升組織效力,於是產生了領導職能;為了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管理者還必須根據預先制定的計畫和標準對組織成員的工作狀態與結果進行衡量,並及時糾正偏差,即實施控制職能。

(2)從管理實踐來考察,管理過程是乙個各種職能活動周而復始地迴圈進行的過程,是乙個動態過程,各種職能之間經常相互交叉。

五.管理者

在任何組織中都有一些人通過執行計畫、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帶領其他人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共同努力,即從事管理活動,這些人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層次: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基層管理者

六.管理者角色

1、彼得·f·德魯克提出了「管理者的角色」的概念,管理者扮演著三種角色:

管理乙個組織;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2、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論

(一)人際角色:代表人、聯絡者、領導者

(二)資訊角色:監聽者、傳播者、發言人

(三)決策角色:企業家、混亂駕馭者、資源分配者、談判者

七.管理者的技能:

觀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對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斷、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簡言之,就是指管理者的綜觀全域性,把組織看做乙個整體,認清左右形勢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關係,並據此準確地分析問題、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抽象概括能力。

人際技能是指與人共事、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具體說來,就是聯絡、處理、協調組織內外人際關係的能力;創造一種使人感到安全並能暢所欲言的氛圍,從而激勵和誘導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的能力;正確地指揮和指導組織成員有效開展工作的能力。

技術技能是指管理者從事自己管理範圍內的工作時所需要具體運用的技術、方法和程式的知識及其熟練程度。

高層管理者傾向於觀念技能,基層管理者傾向於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對高、中、基層管理者。

第二章管理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一. 中國早期的管理思想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協調人際關係的思想;「利」「義」觀;人力資源管理思想;提高管理者素質的思想。

二.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亞當·斯密的管理思想——「自由經濟之父」

(1)勞動分工的觀點

勞動分工是導致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2)經濟人觀點

所有的經濟現象都是具有利己主義的人們的活動所產生的。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的完全是個人利益,但每個人的私人利益又受到其他人利益的限制。每個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時必須顧及其他人的利益,因而產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進而產生了社會利益。

2、巴貝奇的管理思想

對分工的作用作出更全面的解釋;設計了一種工資加利潤分享制度。

3、歐文的管理思想(第乙個公開出版了有關管理的著作,「現代人事管理之父」)

主張工廠企業應致力於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投資,開闢了人際關係和行為管理理論的先河。

三.西方古典管理理論

(1)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之父」

1.工作定額 2.標準化 3.能力與工作相匹配 4.差別計件工資制 5.計畫職能與執行職能相分離。

所謂標準化就是要讓工人在工作時要採用標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的工具、機器、材料,並使作業環境標準化。

(2)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現代組織管理之父」,率先提出管理五大職能;提出將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形成以孔茨、奧唐奈的《管理學原理》出版為標誌)

1.企業的六種經營活動與管理的五項職能

經營活動分六類: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管理活動。

管理五項職能: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2.管理十四條原則:勞動分工、權力與責任對等、紀律嚴明、統一指揮、統一領導、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報酬合理、集權與分權、等級鏈與跳板、秩序、公平、人員穩定、首創精神、集體精神。

(3)馬克斯·韋伯的「理想的行政組織」理論——「組織理論之父」

1.權威的基礎

****式權威;傳統式權威;理性-合法權威三種權威型別,只有理性-合法權威才是理想的組織形式的基礎。

2.「理想的行政組織」的特徵:

a.有明確的勞動分工。在勞動分工的基礎上,規定每個崗位的權力和責任,並把這些權力和責任作為明確規範而制度化。

b.建立等級體系。按照不同職位權力的大小,確定其在組織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級系統,並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

c.對員工的嚴格選拔和任用。明確規定職位特性及該職位對人的應有能力的要求,根據技術資格挑選組織成員。

d.對管理人員管理的明確規定。管理人員在實施管理時,每個管理人員只負責特定的工作,擁有執行職能所必要的權力,但權力受到嚴格的限制,服從有關章程和制度的規定。

四.西方現代管理理論

(一)行為科學理論

1.人際關係學說的創立過程,始於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梅奧的霍桑試驗.

(1)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

(2)企業中除了「正式組織」之外,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3)領導者應通過提高員工的「滿足度」來激勵「士氣」。

人際關係學說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引發了人們對生產中人的因素的興趣和重視,開闢了管理理論的乙個新領域。

2.行為科學理論

內容:側重對人在生產中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其內容包括:人的本性與需要,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生產中的人際關係。

特點:致力於探索人類行為的規律,提倡善於用人、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強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一致性,認為調動積極性必須從個人因素和組織因素兩方面著手,使組織目標包含更多的個人目標,不僅改進工作的外部,更重要的是改進工作設計,從工作本身滿足人的需要;主張在企業中恢復人的尊嚴,實行民主參與管理和員工的自主自治。

發展領域:

(1)、關於人的需要、動機、行為等方面的研究 (2)、關於領導行為方面的研究

(二)管理科學理論

1、概念:是一種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最新結果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作出最優規劃和決策的理論。

2、特點:研究取向不同於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理論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用科學方法解決管理中的人事問題,而管理科學理論則試圖用科學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解決生產與業務管理問題。

研究範圍和手段不同於科學管理:管理科學理論的研究範圍已遠遠超出泰勒時代的操作方法和作業研究,涵蓋了整個組織的所有活動;管理科學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最新成果如先進的數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技術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為手段,研究企業管理中的一些複雜問題。

五.「熱帶叢林」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加強,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組織內外巨集觀與微觀環境的變化,是管理面臨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傳統的管理理論和方法遇到嚴峻的挑戰。於是,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以及經濟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數學家等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現代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帶來了管理理論的空前繁榮,湧現出一大批的管理學派,管理學界出現了各種管理理論和流派盤根錯節的一片「熱帶叢林」。

第二章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本章論述了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自科學管理產生以後,管理理論經歷了古典管理 行為科學和現代管理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許多新興的管理理論。比如,戰略管理 企業文化 學習型組織等。第一部分內容提要 一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 1.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弗雷德里克 泰...

第二章西方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一 單項選擇題 1 管理學形成的標誌是 a 泰羅科學管理理論 b 法約爾管理過程理論 c 韋伯理想行政組織理 d 梅奧的霍桑實驗結論 2 管理產生的萌芽階段時間是 a 19世紀末20世紀初 b 18世紀到19世紀末 c 6000年以前 d 本世紀30年代 3 現代管理理論階段始於 a 本世紀60年代...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第二版課後習題答案

第三章3.1定期壽險持續一定的期限 例如,5年或10年 投保人支付保費,如果投保人在壽險期限內死亡,保險受益人所得賠償等於保單的面值 終身壽險為投保人終生提供保險,投保人通常每年定期向保險公司支付保費 每年數量恆定 在投保人死後,保險公司向受益人提供賠償。在終身壽險中,有一定的投資成分,這是因為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