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2019屆以後適用

2021-03-03 21:34:19 字數 4556 閱讀 8101

[, , ]

[, , , ]

一、秦始皇

[, ]

(1)時代趨勢:安定統一成為時代的呼聲。

(2)國力基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強盛,奠定了兼併六國的堅實基礎。

(3)個人條件:堅忍剛毅的性格和敏銳迅捷的決斷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錄用一批謀臣猛將:善於發現人才,禮待人才,並能用人不疑。

統一過程: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西元前230年~西元前221年)

意義:結束**,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 , , ]

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

②經濟上:承認土地私有,獎勵移民墾荒,鼓勵耕織;統一貨幣、度量衡;

③軍事上:修築長城,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經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統一文字,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焚書坑儒,統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有利於各地經濟的發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統一全國,第一次建立起**集權的大帝國,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採取了措施鞏固了統一,所以說他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人

①對秦朝的影響:一方面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及形成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②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集權**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3、 **:①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橫徵暴斂:修長城、仿建六國宮殿、建阿房宮、酈山陵。③嚴刑酷法

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直接原因:秦末農民起義。

4、功:秦始皇統一全國,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全國,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採取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的措施,建立了君主****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集權的封建國家。

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這是他作為乙個封建時代政治家的傑出之處。

過:為了穩固統治,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迷信法家,輕罪重刑,制定了嚴酷的刑法, 廣建宮殿陵墓,無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過了當時人們所能忍受的極限,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乙個惟我獨尊、**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導致秦很快滅亡。

[, ]

①完成了統一,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

②形成**集權的政治體制,打破了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③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開創了幅員遼闊的秦帝國,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重農抑商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④建立了**主義制度,壓制思想。焚書坑儒,摧殘文化。

⑤實行**,大興土木,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耗費民力;法律殘酷,最終促成農民大起義,使秦朝滅亡。

[, , ]

①是否完成國家統一,推動歷史發展。

②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

③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

④是否採取措施,促進文化繁榮。

⑤是否採取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

⑥是否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政治上:創立皇帝制;推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設交通網道。

經濟上:承認土地私有;獎勵移民墾荒;鼓勵耕織;統一貨幣、度量衡。

軍事上:修築長城,北擊匈奴。

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統一思想。

秦始皇統一六國,第一次建立起**集權的大帝國,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採取措施鞏固了統一,所以說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人。

統一的原因見前面。

⑴統一的史實包括: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郡西南夷。

⑵時代的發展趨勢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作用要受歷史條件的限制,英雄人物順應歷史的趨勢就會推動歷史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造就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秦始皇的措施客觀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 , ]

①是否完成國家統一,推動歷史發展。

②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

③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

濟發展。

④是否採取措施,促進文化繁榮。

⑤是否採取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的融

合與團結。

⑥是否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二、唐太宗

[, ]

(1)治國思想上:他唐太宗統治時期能夠吸取隨亡教訓,反覆強調「存百姓」的思想。(3)用人策略上:他任用賢良,虛懷納諫。

(2)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強了君權。重視法律,頒行《唐律》,體現仁義為本,刑法為末的原則。

(3)經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繼續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使唐初社會經濟逐步復甦。

(4)文化:主張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制,提高進士科地位,推動封建文化向高峰發展。

(5)民族關係: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採取「戰而後和」的政策,在東突厥地區設羈羈糜府州進行管轄;設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與吐蕃和親,促進漢藏的友好和**地區的發展;使統一多民族中國進入鼎盛時期。

(6)外交:採取開放的政策,設立鴻臚寺;鼓勵外商來華**、居住、做官,與中國人通婚;對外來文明採取兼收幷蓄的政策,增強了中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 , ]

總評:唐太宗是古代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軍事家,盛唐偉業的奠基人。太宗的治國之道為後代封建統治提供了借鑑。

1.功績:唐太宗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代明君。他統治時期,能夠吸取隋亡教訓,確立一系列穩定社會、發展經濟的方針政策,努力調整生產關係,選賢任能、虛懷納諫,使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並為大唐盛世(「開元盛世」)的來臨奠定了基礎。

在民族關係方面,他採取較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他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幷蓄的方針,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而唐太宗一生的為君之道,特別是其晚年的反省和總結,也為中國封建統治者提供富有借鑑意義的思想。

2.侷限性:作為乙個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賢明、克己和審慎也難以貫徹始終。在貞觀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漸趨奢靡。

三、康熙皇帝

[, ]

面臨的形勢:(1)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堅持抗清;(2)沙俄勢力正在東來。(3)游牧於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強管理;(4)地方割據實力的威脅尚未清除(三藩)(5)滿漢矛盾尚未平復。

貢獻:(1)鞏固統一國家的活動:

a平定三藩:有利於安定統一。消除了割據、**的隱患,加強了國家統一;鞏固了**集權;有助於清除積弊,促進經濟發展,安定民生。

b收復台灣:啟用鄭氏降將施琅。收復後台灣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加強了台灣和大陸聯絡,促進了台灣開發,鞏固了海防。台灣正式隸屬於清朝**政權的行政管轄之下。

c三征噶爾丹,打擊了新疆蒙古**力量。

d冊封五世班禪,加強對**的管理。

e 尊重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崇尚儒家文化,恢復開科取士,延攬漢族文士,緩和了階級、****,加快了滿族文化的發展步伐。

(2)維護國家主權的活動:抗擊沙俄入侵,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肯定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歷史影響:掃除了地方割據勢力,抗擊了外來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國版圖,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安寧。

2、 締造和鞏固了空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創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時代。

★ 功績:①管理邊疆:平定噶爾丹叛亂、冊封五世班禪、平息「三藩之亂」、

收復台灣並設台灣府

②抗擊沙俄

③發展經濟:治理黃河,獎勵墾荒,厲行節儉等

④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

⑤重視文教,進用文士

★消極:①興***;②實行閉關政策

總之,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所創康乾盛世,是封建社會最後的盛世。

第二單元東西方的先哲

一、 孔子

1、 (1) 自學禮樂:15歲時立志學習禮樂,後成為儒士,苦研《詩》《書》《禮》《樂》,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已任。

(2) 從政失敗:50歲時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官至司寇,試圖實現恢復後因和魯國執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 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沒被採納獻身文教:68歲時回到重國,整理編訂《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2、 時代:(1)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週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禮法秩序受到衝擊,「禮崩樂壞」

(2)「周禮盡在魯」

影響:1、提出「克己復禮」,維護舊的禮樂制度 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對**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張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無類思想,開創私人辦學的先河3、孔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落實課標 一 孔子 前551 前479年 1 仁 的思想 含義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 愛人 即體貼別人 關心別人 尊重別人,是...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 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古代農業 1 耕作方式 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 基本模式 小農經濟 形成時間 春秋戰國 形成原因 a 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複習知識點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兩條基本線索 1 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2 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評價 太平天國 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 它頒布的 田畝制度 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 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