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885環境學考點背誦第三章資源保護

2021-03-04 09:29:48 字數 5071 閱讀 2862

第三章環境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一、自然資源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資源」一詞本是經濟學上的乙個基本概念。一般認為一切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被人類利用的物質和能量廣義上都叫資源。狹義的資源概念就是指自然資源,是可以被人類利用的自然狀態的物質和能量。

強調必須為人類有能力利用的物質才可以稱為資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1972) 對自然資源的解釋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代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和。

」《辭海》中對資源的定義為「天然存在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料,如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等,是生產的原料**和布局場所。 …… 資源是資財的**」,也就是說凡是可以帶來財富的東西都可以作為資源。英國大百科全書中把資源說成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這些成分的環境功能。

我國學者中較流行的資源定義是:自然資源是指人類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質和能量,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生產資料和勞動物件。

歸納起來,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現實或可預見的將來能產生生態價值或經濟效益,以提高人類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一切自然物質和自然能量的總和。從這一概念不難看出,資源是動態的,它隨著人類的認識水平和科技成就而不斷地擴充套件,與人類需要和利用能力緊密聯絡。也就是說,資源是乙個歷史範疇的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其內涵與外延不斷深化和擴大。

隨著人類的變遷和認識水平的提高,人類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的自然環境組成成分,都可以成為自然資源。所以有人認為人們生活所依賴的環境也是一種自然資源。

從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的概念可以看到二者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不可缺少而又無需經過任何形式的攝取就可以利用的外界客觀物質條件的總和,也即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及能量的總體。而自然資源是人類從自然環境因素中,經過特定形式攝取利用於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各種自然組成成分。

可見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它在組成環境整體的結構和功能中,具有特定的作用即生態效能。如森林資源,既能完成森林生態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代謝功能,提供一定的生物產量和產物,還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消除噪音、調節氣候、保護農田草原,改善環境質量等生態效能。

可見,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是自然物質條件的兩種屬性,兩個側面。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人類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需的土地、土壤、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也是在特定條件下人類所需的基本自然物質條件,也就是自然環境。

不僅如此,由於現代文明的出現和人類對自然認識的膚淺性和漸進性,導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為了保護人類生存、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人們已逐漸摒棄傳統的對環境要素中各種自然因子的放任自流的任意利用,而是將環境因素作為資源加以開發、保護和利用,所以有人將這類環境因素稱之為環境資源,如水、大氣、土壤等等。

二、自然資源的特徵和分類

( 一 ) 自然資源的特徵

如前所述,資源是乙個歷史範疇的概念,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物質成為資源,所以物質資源化和資源潛力的發揮是無限的。但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和認識水平下,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資源的本質屬性。一般自然資源都一些共同的特徵:

1. 可用性。即資源必須是可以被人類利用的物質和能量。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能夠產生效益或者價值。如地下埋藏的石油,是當今工業社會的主要能源和某些化學工業原料的主要**。

2. 有限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即使是太陽能,照射到地球的有效輻射也是有限的,人類對其利用的程度更是有限的。如空氣,在地球上絕大多數地方,是一種可以任意取用的物質。但在特殊的場所、特殊的時間,空氣也會成為非常有限資源,如潛水員使用的壓縮空氣、宇宙飛船的密封艙中,空氣就是一種非常重要而完全有可能耗盡的資源。

3. 多宜性。即自然資源一般都可用於多種途徑,如土地可用於農業、林業、牧業,也可以用於工業、交通和建築等。這是引起行業資源競爭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

4. 整體性。是說自然資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的複雜整體。

一種資源的利用會影響其他資源的利用效能,也受其他資源利用狀態的影響。如土地是乙個較廣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特定區域空間的水、空氣、輻射等多種資源;由於水氣資源的質量變化,也會影響到土地資源質量的變化;水資源的缺乏會引起土地生產力的下降。

5. 區域性。自然資源存在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嚴格的區域性。

雖然從巨集觀上,全球自然資源是乙個整體,但任何一種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不是均勻的,即使是空氣也有明顯的垂直分布差異。從而也使不同國家或地區都有不同的資源特點。這種資源分布的地域性與不平衡性,導致了全球區域性的資源短缺與區域間的資源交換和優勢互補。

6. 可塑性。是指自然資源在受到外界有利的影響時會逐漸得到改善,而在不利的干擾下會導致資源質量的下降或破壞。這就為資源的定向利用和保護提供了依據。

因此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的關係。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勢必影響資源整體的平衡,使其整體結構和功能以及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態效能遭到破壞甚至喪失,從而導致自然整體的破壞。因此開發任一項自然資源,都必須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生產的自然環境。

( 二 ) 自然資源的分類

由於資源內容廣泛、豐富,為了研究及開發利用上的方便,一般依據資源的一些共同特徵將資源進行統一分類。分類的優點在於,使得我們能較為容易地把握資源的共性和區分它們的特性(圖 3-1 )。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資源間的相互關係及同類資源的共同特證,以便更好、更合理地利用資源。

通常根據資源的屬性將其劃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前者是指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能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所利用的一切自然物質和自然能量的總和,而後者則是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所用的人力 ( 人口、智力、體力等 ) 和勞動成果的總和。

圖 3-1 自然資源的分類系統

按照資源的地理學性質可將資源分為水利資源(含淡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海洋資源。這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分類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主要的自然資源型別。但仍有些資源還沒有包括在內,如旅遊景觀資源,風能以及與新型能源有關的資源等等。

傳統的自然資源分類方法,是按照自然資源在不同產業部門中所佔的主導地位籠統劃分為農業資源、工業資源、能源、旅遊景觀資源、醫藥衛生資源、水產資源等等。在某一種類資源下又可進一步細分。聯合國糧農組織通常在農業資源之下,按土地資源、水資源、牧地及飼料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及遺傳種質資源等進行分類和研究有關問題。

按資源產生的淵源和可利用性可分為:原生性自然資源(或非耗竭性資源)和後生性自然資源(或耗竭性資源)。原生性自然資源或稱非耗竭性資源隨地球的產生及其運動而形成和存在。

如太陽能,空氣,風、降水等,基本上是持續穩定的。它又可分為:恆定性資源(如太陽、風、潮汐等,永遠存在)和易受汙染或被誤用的資源(如大氣、水體、自然風光等,如果利用不當,容易遭受破壞或變質)。

後生性資源或稱耗竭性資源是在地球的自然歷史演化過程中的某一階段形成的一類資源,其數量有限。它又可以分成:再生性資源(或可更新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等,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再生或迴圈再現)和非再生性資源(或不可更新資源)(如各種礦物、煤、石油、泥炭、天然氣等。

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在現階段生產水平下,是不能再生更新的。因此,越用越少,趨於耗竭)。

可更新資源又可分為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但不管哪一類都可以持續再生、代謝更新。生物資源是自然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自然歷史的產物,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牧草、家畜、家禽、水生生物、微生物和各種野生動植物,以及由它們組成的各種群體。

生物資源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肉食、蛋白質和各種藥材,以及工業原料等,而且是生態系統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基礎。當人類的利用速度超過了資源的更新速度時,就會導致可更新量越來越少,自然資源趨於耗竭。因此,只有合理地保護自然資源,才能實現對其持續永久的利用。

三、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

( 一 ) 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

1. 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

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人類進行生產和消費的內容多種多樣,但從根本上都是利用和消耗自然資源。例如人類生活所需的食物是由水、土壤和大氣中的 co 2 、 o 2 等自然資源通過生態系統對太陽能的轉化固定所形成;佔地球總生物量近 90% 的森林,既是氧氣的重要**,又是國民經濟許多部門的基本生產資料,如木材加工業、造紙業、建築業等。

2. 自然資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提供勞動資料、為人類繁衍提供營養和能量**

在社會生產發展的初級階段,生產工具的製造完全依賴於自然資源,如石器取之於岩石,木器取之於森林,銅器**於礦層;人類勞動的物件如土地、動植物體和水等都是自然資源,人類馴化的動物還為人類提供勞動力等。

3.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有巨大的反作用

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證明,把自然資源看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點是錯誤的,認為可以隨心所欲無限制的利用自然資源來發展經濟,只會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破壞,並反過來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而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如森林的大面積濫砍濫伐,草原的過度放牧等都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不僅制約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也給下游地區的生態經濟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 二 ) 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是矛盾的統一

發展經濟,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也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但在實際生活中,兩者常常處於矛盾的狀態,要麼是大力發展經濟而損害了自然資源,要麼是保護自然資源而限制了發展經濟。這一矛盾自古就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表現得愈來愈明顯。

例如古代巴比倫王國的毀滅。大約

五、六千年前,在今西南亞的平原上已建立了巴比侖王國,當時它經濟發展,社會繁榮,與中國、印度、埃及並稱為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但隨著人口增長,糧食和生活物品需要量大增,於是就大量開墾土地,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的上游砍伐森林種植糧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結果造成了下游的平原淤積,河道堵塞,洪水成災,土壤變成沙地,大片良田逐漸荒蕪。

到西元前 4 世紀,巴比倫王國開始衰落,西元前 2 世紀,繁榮的巴比侖王國變成了一片廢墟。到了現代,這樣的事例更加普遍。例如美國, 20 世紀以來發展經濟不顧保護自然資源,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造成了嚴重的土地侵蝕,嚴重破壞了森林、土地等自然資源,導致了 1943 年從太平洋颳到大西洋的「黑風暴」,席捲了美國 2/3 的地區,一次就刮走了 3 億噸的土壤,全國的冬小麥一年就減產 61 億公斤。

我國北方草原的過度放牧,導致 2000 年連續數次發生大規模的沙塵暴,影響波及大半個中國。但這並不說明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一定是互不相容的,而是人們對經濟發展的認識問題,如果人們僅僅把近期和小範圍的經濟利益作為追求目標,那麼一般都會出現以上所描述的矛盾。但是,如果人們把長期的、全域性的經濟利益作為追求目標,就會自覺地按照生態規律去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不會讓短期利益影響長期的經濟發展,從而實現的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浙大885環境學考點背誦第七章生態毒理學

第八章環境汙染生態效應 汙染物進入生態系統後的遷移,取決於汙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質及環境條件,概括起來,有以下途徑 1 汙染物進入水體後被水生生物吸收或經微生物作用後被水生生物吸收。吸收方式有食物鏈上各營養級直接吸收和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有的經陸生生物,人食用後逐步富集。循著這一食物鏈系統受汙染物作用的...

913環境學概論

這幾本筆者覺得都是不錯的,大家可以擇其一仔細鑽研,也可以買兩本甚至三本,對比著看。當時筆者複習的時候把三本書都買了,有對比的看,複習效果還是不錯的。緒論第一節環境概論注 本講義包括了山東大學環境工程專業考研專業課 913 環境學概論 的大部分主要內容,大綱中要求掌握 粗體字 和了解 正常字 的內容已...

《環境學概論》試題

一 名詞解釋 每題3分,共30分 1 大氣汙染源 是指向大氣環境排放有害物質或對大氣環境產生有害影響的場所,裝置和裝置。2 生化需氧量 指在好氣條件下,微生物分解水體中有機物質的生物化學過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體中有機汙染程度的綜合指標之一。3 水體富營養化 是一種氮 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