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發現了這觀心法門

2021-03-04 02:18:01 字數 4576 閱讀 7688

前些天發現了這乙個觀心法門,南懷瑾老師在《三際托空》、《觀心--萬緣放下》中都推薦過,同時也是一位有道同修使用的方法。覺得非常的有效實用,現簡要記錄下來,有緣人可以一起學習。

什麼是觀心?即是禪修的一種方法,簡單說觀心就是把雜念妄念平息,讓心平靜安寧,達到清淨。

為什麼要觀心?我們的心念、思維一直是向外在賓士,整天不是雜念太多,就是落入昏沉。有時分不清自己是什麼人,自己想做什麼。

「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在病中」。愁是心愁,病為心病。觀心法門就是心藥,讓自己不愁不煩不鬱悶,平靜自在。

此法門要我們不向外追求、探索,轉而向內探索自己的內心,不是平時說的反省,而是通過禪修的方法。當探索到一定程度,或許會豁然,發現什麼是自心自性,這就是明心見性。這時可以達到一種真正的自在狀態。

慢慢向「覺者」靠近!

目錄觀心第一階段——觀念頭

觀心第二階段——觀空

觀心第三階段——觀照觀照者

觀心第四階段——破俱生我執!

觀心第一階段——觀念頭

[要點]:成為思想的**者,而不要成為思想者;獨坐溪邊看水流,水流人不流。

首先試試自己能不能堅持20秒鐘不思考,保持心裡沒有念頭。通常會發現很難做到,念頭會乙個接乙個地來,自己很快忘了要堅持20秒這件事。

觀心伊始,就是**自己的念頭、思緒,也即所謂的「妄念」——心中的念頭、情緒、思想、感受、想法、觀念、見解等等。盡量不加評判地看清乙個個念頭在心中的出現、消失,而不為之所動,只是靜靜地「看」。

重點是不要像平時一樣,很快陷入念頭中,然後一件事接一件事地聯想開去,很快忘記自己在做什麼。而要讓自己跳出來,在高處,平靜地看著另乙個妄想紛飛的自己。

這個初始階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長時間練習,

二、三年的觀照薰習都是有必要的。 這個階段一定先要在靜坐中修持。因為剛開始的觀照力很弱,像蠟燭之光,要在密室中才能明亮發光。

一旦在風雨中去,就會很快熄滅。所以,要在靜坐中把基礎打牢,不然在生活中很快就亂了。當然,在生活中也要盡量時時保持觀照。

很多人倡言在生活中修行,都是空話,其實只是由於不甘觀心修持的寂寞而已。靜中尚不能念念分明,動亂的生活應對中又豈能有把握呢?待功夫精純了,觀照如陽光一般普照,也就無所謂動與靜的分別了。

所以,剛開始,一定要有一段專修的時間,為後面更深入的修行打下穩定的基礎。

這個階段的目的,主要是讓我們從慣性強大的思想念頭中抽離出來,不再執著與認同「念頭」,而時時保持清明在躬的心態。學習初步認識與管理自己的內心世界,培養念念分明的定力與覺醒人格。

人的一切行為無不是念頭在操縱與左右。而我們從沒有學習過如何去認識自己的起心動念,更談不上去管理與控制了。因此,就形成了我們無可奈何的人生際遇。

念頭(情緒、思想、感受、想法、觀念、見解、性格、學識、信仰等等)會形成我們的語言和行為;而語言和行為又會形成命運。因此,觀心的初步,其實就是對自己的生命的乙個省思過程。

這個階段的練習深入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對內心的起心動念越來越清明,頭腦好像越來越聰明了。甚至,每個念頭背後的動機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對一些小的心念已經有一定的控制與轉化能力,但大的情緒與動機,比如性格、觀念等還是沒有了解與轉化的力量,因此,還需要進入下一步的練習。..

to be continue..

觀心的第二階段是觀空。

佛家謂此練習為:觀「一念未生前」。儒家謂:喜怒哀樂之未發。

在前一階段的練習中,我們會發現,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越來越清晰,也有一些控制能力,而且在靜坐,會發現心念的流動漸漸趨於平靜而緩慢。當此時也,直觀當下——前念己過,後念還未生,中間的一段「空白」境界。保持這個境界,越穩定越長久越好。

當又新的念頭又起以後,己過不追,繼續觀照「後念未起」的境界。

這個階段很多練習觀照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體驗。但都不能長久,畢竟心念慣性的強大沒有那麼容易轉變的。我曾經聽很多人談論他們「空」的體驗,其實,他們只是在回憶曾經有過的電光石火般的過去經驗而已。

這個階段是培養乙個人定力的重要階段。定力是轉化力的基礎。沒有定力,就好像乙個醫生只能疹斷疾病,但沒有辦法**一樣。同時也是更深入地洞察心性真相不可或缺的力量基礎。

古人有云:修行不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可見此階段的修煉是何其重要了。

這個階段也是心性修養的效果顯現的開始。最明顯的乙個體驗就是「人生如夢」。看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不是很真實。

原來的執著開始鬆動,內心越來越平靜。時時都能超然物外,煩惱也很快能平息下來。每天都像是在做夢一樣,但是是清清醒醒地做夢。

話多的人也不愛說話了,但一開口一定一言中的。洞察力比以前強了很多。精力充沛,尤其是頭腦好像比以前更銳利。

性格的轉變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剛烈的會變得平和,懦弱的會變得剛強,貪婪的會變得豪氣,刻薄的會變得寬厚,猥瑣的會變得陽光。這些轉變很明顯地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會有與以前熟悉的人事環境有一種疏離感。

在這個階段的行人,不太愛熱鬧,喜歡獨處,內心總有自得、滿足與淡淡的喜悅感。當然,還有很多因人而異現象與體驗。

不過,至此,行者的心稍感幾分自在解脫的意趣倒是一致的。「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當然是相對於以前時時被念頭纏縛的狀況而言。

這個階段要注意的是,行者為了保任「空」境而常常過於「緊」,生怕「空」跑了。往往此時,太死板,「空」而不靈,或者,由於過「緊」,反而「空」不了。此時,應該放鬆,或是返回到第一階段,繼續觀照念頭的生滅,觀照力加強了,再安住於「空」境,更加穩當。

切不可急功近利。

觀心的第三個階段是:觀照觀照者。

當觀空的練習穩定之後,就能不再輕易地受念頭的牽制與擾亂。這時,不再繼續觀照念頭或是「空」(其實「空」也是乙個念頭),而應該迴光返照,觀照觀照者本身。古人說這叫「如珠吐光,還照珠體」。

也叫「自覺」——覺察者覺察自身。

這個時候,叫「觀照」已經不太合適,因為主客體己合為一體,沒有主體,也沒有客體。但又不是什麼功行都沒有的昏睡或死寂,而是非常鮮活而警覺的。**密宗有乙個名詞叫「安住修」,似乎更準確些。

安住於觀照本身即是「修」,不再有別的物件可去「修」。

原先一直觀照念頭或空的那個觀照者,不再觀照任何物件了,只是安住於自身的狀態中。這階段也有乙個口訣:安住於覺察,但不是安住於對任何物件的覺察。

因為行者此時已經明了,即便是「空」,也仍然是一念,他不再欣喜於對「空」的執著,輕鬆地放下了它。以前由於觀照而引起的稍微「緊」的感覺徹底放下了,當下現成的無任何物件的清明覺知,自然呈現,非常放鬆,但又沒有散亂。好像一面鏡子,只是照著,但不執著於任何物件。

無論有物無物,鏡子都只是照著而已。

《楞嚴經》雲:「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因為離於空有,所以行者的解脫心境較以前更徹底,不再認同身、心、世界的虛幻,不再為「見」所惑——一切世出世間的理論見解都是因緣所立,實同影響之虛。

觀空階段的夢幻感如果還只是一些感受,那麼此時的夢幻感,就是真切的看到了一切不過是人們念頭的流動、呈現與展開,並沒有什麼真實性可言。所謂身、心、世界無非是心念的投射而已。所有的行為、語言,也只是心念的追逐的展現與外化。

因此,道心從此堅固,不再流落到對身心世界的認同當中。但執著的慣性當然還會存在,這需要很長時間定力的培養才能轉化。

此時由於有「心月孤懸,光吞永珍」的內心體驗,特立獨行,卓然不群的人格在此才能真正建立。不再為外在所干擾而動搖,因為沒有外在,一切只是內心的投影而已。但又能遵循世間的遊戲規則。

所謂: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同時,目睹世間人為身心世界的虛幻所惑而循聲逐色、認影迷頭,不期然公升起的悲憫之心也在此時擴充而廣大。教化的主動性更加強烈,也是這個階段的乙個特點。

至於身心方面的體驗,因人而異,而且並不適合細述,以免讓人公升起希求、追逐之心而忘了真正道的方向。但內心光明相的公升起卻是乙個共同的經驗。

不過,古往今來,很多人把此時「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的體驗當作禪宗所謂的開悟,那就是真「誤」了。殊不知古人云「萬古寒潭空界月,再三撈漉始應知」,應知什麼?應知此時仍是光影門頭而已。

變化氣質之事實不虛,若言窮徹心源,開佛之知見,還有「九轉十八灘」在。

六祖的**神會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這靈明一知,心光獨耀,只是入眾妙的「門」而已。

觀心的第四個階段:破俱生我執

觀心的第二個階段開始,是破有——破除對念頭的執著與認同。觀心的第三個階段,是破空——破除對無念的執著。

到第三個階段的觀心修持中,行者就己明了,「念頭」不僅僅是心理方面的現象,包括一念不生的「空」其實也是一念。乃至我人的身體狀態、性格、觀念、學識等等,無不是一念。甚至所見、所聞、所感、所知(見聞覺知)的一切物件,究其實,也不過是一念。

果能有如此見地,則解脫氣象,便油然而生了。「見惑」基本斷除,對世間一切道理,皆能了然,不再有疑。斷見惑,在禪宗就是「見道」,也是破初關的開悟。

當然,這其中還需要有功夫的配合。

之所以說在第三階段,「基本」斷見惑,是因為,此時還有極細微的執著還沒破除——即對這一「知」的執著。而這一「知」其實也是一念,也是一種分別作用,只是它極細微,沒有很強的定力根本不能發現,還以為它一直是如如不動呢。這個知道有念,知道無念的這一「知」,較之念頭,較之無念,它確實是像乙個見證者一般,如如不動,見證著念頭的生滅來去,也見證著無念的空靈。

(印度的瑜伽境界也只到此為止,稱之為「靈性」)。

殊不知,它既然知道有念,知道無念,這其中就隱含著極微細的分別鑑別的作用或功能在其中。它還不是本體,充其量是本體的一種作用而已。古人愛用鏡子作比喻。

鏡中的境像比作念頭;鏡中沒有境像時比作無念;鏡子能照萬物的作用就好比我們的這一「知」,這一「知」(鏡子的能照之性),紅來顯紅,綠來顯綠,無物則顯空。但這一知,並不是鏡子本身,而只是鏡子所呈現的功能作用而已。所以古人於此有詩曰:

「透網金鱗猶滯水出籠銀鶴尚迷封」。

我發現了什麼作文

當你在學校時,能與同學們一起讀書學習,你要想,你並不是自己孤軍奮戰,是有許多同學們和你一起努力的,你便是拾到了幸福。當你在學習上耕耘了一天,拖著沉重的步伐風塵僕僕走進家門時母親親切的笑臉,並吃著母親親手做的菜,一些字下子心裡便輕鬆了許多,你便是拾到了幸福。當你幫組需要幫助的人時手上留有余香。當你屢遭...

發現了茶的妙用

一天,在削蘋果時,不小心把手指頭割到了,鮮血一下子湧了出來。嚇呆了,看到茶几上有一杯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手指頭伸了進去。沒想到,一會兒工夫血就止住了,傷口好像也沒那麼痛了。以為是心理作用,並沒當一回事。後來有一次,在陽台上摔了一跤。手心的皮被擦破了一塊。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又一次將手掌浸在了茶水裡。...

我發現了茶水的作用

嘿!想不到茶水竟然有這麼大的作用,我情不自禁的說道。我真為我的發現而感到驕傲與自豪。記得那是乙個暑假的晚上,我正在樓底下和院子裡的同學們玩藏貓貓,正玩的起勁時,一不小心手被乙個釘子扎了,扎的很深很深,別看我在小朋友面前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 英雄 其實我是世界上最怕疼得人了,就連手上的倒刺兒我都要鬧著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