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傳世名句學案

2021-03-04 01:50:14 字數 5025 閱讀 1344

【詞篇】

1.明月幾時有2.春色三分

3.何人遺公石屏風4.但願人長久5.人有悲歡離合6.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7.回首想來蕭瑟處8.竹杖芒鞋輕勝馬

9.撿盡寒枝不肯棲10.枝上柳棉吹又少

11.笑漸不聞聲漸悄12.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13.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14.十年生死兩茫茫

15.大江東去16.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17.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18.有情風萬里捲潮來

19.休言萬事轉頭空20.相逢一醉是前緣

21.高情已逐曉雲空

【詩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2.不識廬山真面目

3花有清香月有陰 4.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

5.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6花應羞上老人頭

7江神見怪警我頑8.人似秋鴻來有信9.江頭千樹春欲暗10.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11.竹外桃花三兩枝12茲遊奇絕冠平生!

13.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14 .杳杳天低鶻沒處15.廬山煙雨浙江潮

補充材料:

◆蘇軾寫作風格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1、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故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2、曠達風格. 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

3、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烏台詩案前後蘇軾詩詞風格的變化

2023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台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2023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台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拭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佔蘇拭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

諸如詠物言情、記遊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

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走進蘇東坡

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

——前後《赤壁賦》

1、前《赤壁賦》:寫作時間2023年秋(見必修一)

2、後《赤壁賦》:寫作時間2023年冬

後赤壁賦 〔宋〕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得酒乎?」歸而謀諸婦。

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

」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

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選自《四部叢刊》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阪。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

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裡瞧瞧,心裡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

」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岩,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虯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划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湧。

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裡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就在那裡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乙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遊覽快樂嗎?

」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

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

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麼地方。

【簡析】本文是蘇軾第二次由赤壁時所寫,距初由赤壁,時間只相差三個月,但景色不同,心情也隨之不同。

第一段蘇軾交代當時的時間背景,用短短的幾句,對眼前景物稍作描寫,就突顯出時令的特徵。蕭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觸景生情,由樂而歌。

第二段,正當蘇軾感嘆為如此良辰美景卻無佳餚美酒時,同遊者願意獻出家中剛剛捕獲的珍魚,而蘇軾回到家又意外獲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餚,為再遊赤壁提供最好的興致與條件。

第三段,蘇軾著力描寫赤壁之景與自己的行動。「江山不可復識」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寫的基礎,呈現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畫。除了客觀的描寫,「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更表現出蘇軾的勇氣,與居高臨下的氣勢,寄託著蘇軾的壯志豪情,同時把景物與遊者行動融合為一體,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寫的生動。

蘇軾面對月夜山河的蒼茫景色,不禁憂從中來,將鬱抑之情凝聚於長嘯之中,感情由樂轉悲。長嘯之後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盪,表現出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此時乙隻孤鶴畫空而來,對孤鶴的描寫,讓人有一種空靈虛幻難以言喻的感覺,想象當時之景,彷佛身處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讚嘆蘇軾善於把握事物的特徵與效果,竟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鶴的夢境做結,描寫與情節中有種飄逸的氣氛,情感由樂轉憂又轉於平靜的赤壁之遊,最終以夢境做結,也抒發了人生如夢的情懷。

後赤壁賦,不管在景物描寫、氣氛的營造、深刻的情感轉換、飄逸的人生觀,都在蘇軾簡潔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現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這樣的修為本身已是非常難得了,而此種情懷更是難以言喻,蘇軾能夠用如此精妙的文字與構思來呈現,實在令人敬佩,不愧為千古奇才。讀後赤壁賦,雖然人生經歷仍淺,但彷佛可以稍微體會到蘇軾不凡的人生體驗。

3、前後赤壁賦之比較閱讀:

蘇軾以「烏台詩案」謫居黃州,遊赤壁作賦借景抒情,詠古寄慨,使「前」「後」《赤壁賦》成為古文中的典範之作。「前」「後」《赤壁賦》是姐妹篇。前賦是記夏曆七月十六日的江中夜遊,後賦是記十月十五夜的江游,時間僅隔三個月。

地點同是黃州赤壁,背景同是月下大江,但因為季節不同,心境不同,描寫的景物和抒發的情感也各異:描寫景象,寫賦原因,遊覽方式,運用手法,感情基調,主旨表達等方面也都不同。

前賦描寫的是初秋景象:「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前賦與客相約,泛舟月下,所寫之景,主要是大江、明月、清風,所抒之情,所發議論也是圍繞此景而展開。

前賦只是在舟上觀景、抒情、議論,簡直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詩。前賦運用主客對話的傳統形式,表達了對人生宇宙的看法。前賦抒發的主要是超脫地俯察人生與宇宙之後的哲理感悟。

主要通過文中設定的主客之間對人生無常、壯志難酬的不同看法的議論,比較明顯豁然。主要通過

後賦描寫的是初冬江上之景:「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賦是作者從東坡雪堂出來散步,面對「月白風清」的良夜,偶然產生的遊興後賦雖也是與客泛舟赤壁,但是不只是在舟上,而且捨舟登山,遊山後又登舟,更像一篇遊記散文。

後賦則用道士化鶴的夢境,照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書法超脫的情懷。後賦帶有更濃重的消極情調和虛無色彩,是作者希冀擺脫顯示生活的苦悶,而又無法擺脫的痛苦情緒的反映。主要通過景物描寫和敘述的感**彩,比較隱晦。

過景物描寫和敘述的感**彩。

相同點:兩篇文章用韻疏密相間,駢句與散句交錯使用,而又歸於自然暢達,典型地表現了蘇軾散文的風格特點。

蘇軾的名句

蘇軾是北宋留詩最多的詩人,詩詞幾千首,文幾千首,名句何其多!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水龍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念奴嬌 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臨江仙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鷓鴣天 竹杖芒鞋...

《莊子》傳世名句賞析

8.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 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翻譯 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於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上學...

《孟子》傳世名句賞析

譯文 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的團結。賞析 中國最講求 天時地利人和 得到眾人的擁護成了每個人的要求。幾千年傳承下來。這 和 卻慢慢變了味,學習中有同學吵鬧影響了學習,為了求 和 不阻止 工作中有同事影響了工作進度,為了求 和 不吱聲 和 成了 講面子 拉關係 錯矣!這樣的 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