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的作用

2021-03-04 01:15:56 字數 5099 閱讀 2934

淨制與臨床療效

由於藥材在採收過程中難免混有雜質和非藥用部位。有的藥材各個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淨制,一併入藥,勢必影響療效,甚至造成醫療事故。如麻黃莖具有發汗作用,而麻黃根卻有止汗作用,在炮製中必須根莖分開,區別入藥,否則就會影響療效。

還有些藥材必須剔除非藥用部分,如巴戟天、遠志、牡丹皮等必須抽取淨木芯,如果不加以淨制,會造成療效降低或完全沒有療效。

切製對療效的影響

一部分中藥材體積較大,無法直接調劑,更不能保證煎出效果,必須按藥材的質地不同,採取「質堅宜薄」、「質鬆宜厚」的原則進行切製,以利於煎出藥物的有效成分,並避免藥材細粉在煎煮過程中出現糊化、粘鍋等現象,顯示出飲片「細而不粉」的特色。飲片切製是提高煎藥質量,保證中醫臨床療效的關鍵措施之一。

中藥飲片切製是為了提高煎藥的質量,在炮製前要進行潤泡軟化操作,使軟硬適度,便於切製,但軟潤方法和控制處理的時間以及吸水量是至關重要的。有些藥材不易在水中浸泡,需採取其它方法軟潤;有的藥材浸泡的時間不宜過長,吸水量不宜過大,否則藥材中的有效成份大量流失,降低或失去療效,並給飲片乾燥帶來不利影響。另外藥材在切製過程中厚度應均勻,厚薄相差太大在煎煮過程中就會出現易溶和難溶,以及先溶和後溶等問題,浸出物將會取氣失味或取味失氣,達不到氣味相得的要求。

如黃芩在切製飲片前宜蒸氣軟化,或者沸10分鐘,而不宜冷水浸泡軟化。又如檳榔經水浸煎後切片,醚溶性物鹼損失很大,以減壓蒸汽燜潤法或蒸氣法軟化切片可大幅度降低檳榔鹼損失。

飲片乾燥亦很重要,切製後的飲片因含水量較高,若不及時乾燥很容易霉爛變質。乾燥方法和乾燥溫度不當,也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特別是揮發性成分或對日光敏感的部分,若採用高溫乾燥或曝曬,療效會明顯降低。

加熱炮製對療效的影響

加熱是中藥炮製的重要手段,其中炒製、煅制、煮製應用較廣泛。藥物炒製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療效,抑制偏性,許多藥物經炒製後可破壞酶,儲存苷類成份,還可有不同程度的焦香氣,可收到啟脾醒胃的作用。種子和細小果實類藥物炒後不但有焦香氣,而且質地疏鬆有利於溶媒滲入藥物內部,提高煎出效果。

苦寒藥物炒後苦寒之性緩和,免傷脾陽,溫燥藥經炒後可緩和烈性,有異味的藥物炒後可矯嗅矯味,利於服用。鍛製常用於處理礦物藥、動物甲克及化石類藥物,或需要製炭的植物藥。鍛後使藥物質地酥脆,利於煎煮和粉碎,作用也會發生變化。

炒、灸、煅、煮炮製的關鍵在於控制溫度及時間。如槐花炒炭鞣質含量與溫度密切相關,實驗證明,槐花在170℃內受熱鞣質含量可降至生品以下,若溫度再高則鞣質含量極低。

輔料對療效的影響

中藥經輔料制後,在性味、歸經、功效、作用趨向和毒***方面都會發生某些變化,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療效。中藥輔料炮製的目的是為了借助輔料發揮協同和調節作用,使固有效能有所損益,以求盡量符合**要求,降低和消除毒***,最大限度地發揮療效。輔料的選擇、炮製溫度和時間是炮製工藝的關鍵。

其他制法對療效的影響

中藥炮製尚有發芽、發酵、制霜、水飛等方法,不僅可以直接製備新藥,產生新的藥理活性,滿足臨床用藥需要,還可以炮製降低毒性,保證臨床用藥安全。如巴豆制霜可緩和其洩下作用。

總之,中藥炮製品必須要滿足臨床安全有效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療效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和消除其毒***。炮製與中醫臨床療效關係密切,不僅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還是保證中醫臨床用藥安全的手段,是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關鍵措施。

1 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

1.1 炮製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中藥多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藥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藥物成分,但也常帶有一些非藥用部分,而影響療效,並且不同藥用部位藥效有異。而原藥材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這就需要通過炮製,調整藥性,增利除弊,以滿足臨床**要求。

所以中醫臨床配方用藥都是用炮製後的飲片。由於中藥成分複雜,常常是一藥多效,而中醫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藥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據病情有所選擇,因此,需要通過炮製對原有性效予以取捨,權衡損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減弱,某些不利於**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需求。疾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病情的發展變化多端,症候的表現不一,臟腑的屬性、喜惡、生病病理各異,故立方遣藥及炮製品的選用都應考慮這些因素。

如:女貞子既能補肝腎之陰,又能清虛熱,且藥性較平和,養陰而不膩,清熱而不損陽氣,實為滋陰補腎之良藥。但生用或製用與病情變化有關,當患者肝腎陰虧,兼有腸燥便秘者,可選用生品,既可補肝腎,又可潤腸燥,二者兼顧,且用量宜大;當便秘已去,肝腎陰虧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時,除調整處方外,女貞子則宜制用,增強其補肝腎之力,避免過用生品又引起滑腸。

由此可知,中藥必須經過炮製,才能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靈活用藥的要求,所以炮製是中醫運用中藥的一大特色。

1.2 炮製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中藥炮製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製方法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主要依據。炮製工藝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

1.2.1 中藥淨制與療效中藥淨制的方法雖然比較簡單,但對藥效的影響很大。

因此,中藥在用於臨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經過淨制處理,方能入藥。從古至今,醫藥學家對中藥的淨制都非常重視。中藥亦要求以淨制後的「淨藥材」入藥,《中國藥典》炮製通則把淨制列為三大炮製方法之一。

1.2.2 軟化、切製與臨床療效中藥切製之前,需經過泡潤等軟化處理,使軟硬適度,便於切製。

然而,控制水處理的時間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時間過長,吸水量過多,則藥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療效,並給飲片的乾燥帶來困難。利用蒸氣軟化藥材,應控制溫度和時間,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切製時,飲片不均勻,厚薄、長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過程中就會出現藥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進一步加熱炮製,還會出現受熱不均,生熟不一,藥效有異的情況。如:

調和營衛的桂枝湯,方中桂枝以氣勝,白芍以味勝。若白芍切厚片,則煎煮時間不易控制。煎煮時間短,雖能全桂枝之氣,卻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時間長,雖能取白芍之味,卻失桂枝之氣。

方中桂枝、白芍均為主藥,切均薄片,煎煮適當時間,即可達到氣味共存的目的。飲片的乾燥亦很重要,切製後的飲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時乾燥,就會發霉變質。乾燥方法和乾燥溫度不當,也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特別是含揮發性成分或對日光敏感的成分,若採用高溫乾燥或曝曬,療效會明顯降低。

1.2.3 乾熱炮製與臨床療效乾熱炮製,主要是用火加熱。

既是最早的炮製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對藥效有明顯的影響。乾熱炮製的各種方法中以炒製和煅制應用最廣泛。藥物炒製,其方法簡便,但在提高療效,抑制偏性,減少毒***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許多中藥炒製後,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氣,收到啟脾開胃的作用,如炒穀芽、炒麥芽、炒扁豆等。中藥經炒製處理後,能從不同途徑調整藥物的功用,滿足臨床不同的用藥要求。煅制法常用於處理礦物藥、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藥物,或者需要製炭的植物藥。

此外,煨制、乾餾等法對療效也有明顯影響。尤其是煨制後,藥效常有明顯的變化,乾餾法則常用於製造新藥。如木香生品行氣止痛作用明顯,煨木香則專於實腸止瀉。

1.2.4 濕熱炮製與臨床療效濕熱炮製為水火共製的一類炮製方法。

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還有提淨法。部分複製藥物仍離不開蒸、煮的方法。

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獻中記載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醫方集解》雲:「半夏用醋煮者,醋能開胃散水,斂熱解毒也,使暑氣濕氣俱從小便下降。

」清代《本草新編》有「寒水制硫黃,非制其熱,製其毒也。去毒則硫黃性純,但有功而無過,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記載。濕熱法炮製藥物,其特點是加熱溫度比較恆定,受熱較均勻,因此較易控制火候,加熱時間可根據需要靈活掌握。

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條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藥物火候「不及」或「太過」,影響療效。火候不及,達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過,則會降低療效或喪失療效。

如何首烏,蒸製時間太短,服後可出現便溏或腹瀉,甚至有輕微腹痛現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時間過長,則會「上水」,不但難乾燥,且會降低療效。川烏煮製時間太短,則達不到去毒效果;水量應適中,若水過少,則水煮中後達不到火候要求,水過多則損失藥效。

1.2.5 輔料(包括藥汁)制與臨床療效用輔料製藥起源甚早,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的記載。

以後輔料種類逐漸增多,較系統地闡述輔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時期資料較多。明代《證治準繩》在論述黃柏的炮製作用時指出:「生用則降實火,熟用酒製則治上,鹽製則治下,蜜製則治中而不傷。

」這說明用不同輔料炮製後其適應症、作用部位以及***都會發生變化。中藥加入輔料用不同的方法炮製,可借助輔料發揮協同、調節作用,使固有效能有所損益,盡量符合臨床**的要求。

1.3 炮製與藥性的關係中藥通過炮製,其性味、公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都可能發生一定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常常導致功效、用途發生相應的改變,運用於臨床所產生的效應也不一樣。

2 中藥炮製的作用與目的

2.1 潔淨藥物保證用量準確原藥材含有非藥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夾有泥沙、雜物;動物的骨、筋、角等殘留腐肉、惡血。

使用前進行清除雜物,洗去泥沙、汙垢,篩去灰屑,除去霉爛變質之物和非藥用部位,可使藥物清潔純淨,保證臨床用藥劑量準確。

2.2 便於調劑和製劑植物的根及根莖類、藤木類、果實類經炮製後加工成一定規格的飲片,如切成片、絲、段、塊等,便於調劑時分配製量和配方。礦物類、貝殼類、動物骨甲類如自然銅、磁石、代赭石、牡蠣、石決明、穿山甲等藥物質地堅硬,難於粉碎,不便於調劑和製劑,而且在短時間內又不易煎出有效**的成分,因此必須經過特殊的炮製方法使其質地變脆變酥,易於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2.3 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部分中藥雖有較好的療效,但因其毒性或***太大,臨床應用不安全。為了達到醫療上用藥安全,歷代對有毒藥物的炮製都非常重視,各代都有較好的除毒方法,如:

草烏有浸、漂、煮、蒸、加輔料等炮製方法,以降低毒性。

2.4 改變或緩和藥物的效能中醫採用寒、熱、溼、涼及辛、酸、苦、咸來表達中藥的效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藥物,在臨床應用時,會給病人帶來不利的一面。

如太寒傷陽,太熱傷陰,過酸損齒傷筋,過苦傷胃耗液,過甘生溼助滿,過辛損津耗氣,過鹹助痰溼等。為了適應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過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製方法來轉變或緩和藥物偏盛的性和味。中藥往往通過炒、蜜炙等方法來緩和藥性,故有「甘能緩」,「麩炒以緩其藥性」的說法。

2.5 增強藥物的療效中藥通過適當的炮製,可以提高中藥的療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並使溶出物易於吸收而增強療效。

明代《醫宗粹言》寫道:「決明子、蘿蔔子、芥子、蘇子、韭子、青箱子、凡藥用子者俱要炒過,入煎方得味出。」這便是現代「適子必炒」的根據和用意。

因為種子有硬殼,炒後種皮破裂,有效物質就便於煎出。另一方面是藥物之間相互配合起協同作用,起到增強療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菀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藥物,經蜜炙後其作用增強。再:

炮製可以引藥入經及改變作用部分從而提高療效。如大黃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經用酒製後,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熱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瘡等,即轉降為公升。又如柴胡入經分散(入心包、肝、膽、三焦),如果經用醋制後,就可專入肝經,讓其專治肝臟疾病。

中藥炮製的雙向作用

中醫用藥的特點之一就是強調整體性,以藥物的陰陽的屬性來調節人體的陰陽,偏盛偏差,固扶正氣,恢復臟腑功能,以達到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的目的。中藥的屬陰與屬陽,又與其所含成分相對應的,而成分與療效又受各種因素制約。如扶正固本類的人參 黃芪 地黃等,均有適應原樣雙向調節作用。所謂雙向調節,就是在適用不同...

中藥炮製實訓室的建設方案

一 目前狀況 我院現有中藥炮製實訓室乙個 實訓1 307室 共有炮製工位15個 其中燃氣加熱工位6個 工位少的現狀很難滿足中藥系三個專業學生學習的需求。同時,原有實訓室的布局不適合中藥炮製技術教學,急待改進。二 新建中藥炮製實訓室的功能與目標 1 教學實踐 實訓功能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學計畫,對學生...

中藥炮製學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 本人在實習期間,我嚴格遵守該院的勞動紀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要求約束自己,不畏酷暑,認真工作,基本做到了無差錯事故,不怕出錯 虛心請教,同帶教老師共同商量生產方面的問題,進行生產分析,大大擴充套件了自己的知識面,豐富了思維方法,切實體會到了實習的真正意義 不僅如此,我們更是認真規範操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