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X線攝影檢查技術

2023-02-15 00:12:03 字數 5309 閱讀 6297

一、焦點的選擇

在不影響x線管負荷的原則下,盡量採用小焦點,以提高x線影象的清晰度。小焦點一般用於四肢、鼻骨、頭顱的區域性攝影;大焦點一般用於胸部、腹部、脊椎等較厚部位的攝影。

二、源-像距離與物-像距離的選擇

攝影時盡量使肢體貼近探測器,並且與探測器平行。攝影部位與探測器不能貼近時,根據x線機負荷相應增加源-像距離,同樣可收到放大率小、清晰度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時,可運用幾何學投影原理盡量避免影像變形。

三、中心線及斜射線的應用

通常中心線應垂直於探測器,並對準攝影部位的中心。當攝影部位與探測器成角時,中心線應垂直肢體和探測器夾角的分角面,利用斜射線進行攝影。傾斜中心線的攝影體位,應使傾斜方向平行於濾線柵條,以避免柵條切割x線。

四、濾線裝置的應用

按照攝片部位的大小和源-像距離選用合適的遮線器。體厚超過15.0 cm或管電壓超過60 kv時,需加用濾線器,並按濾線器使用的注意事項進行操作。

五、x線管、肢體、探測器的固定

x線管對準攝影部位後,固定各個旋鈕,防止x線管移動。為避免肢體移動,在使肢體處於較舒適的姿勢後給予固定。受檢者保持肢體不動。探測器應放置穩妥,體位擺好後迅速**。

六、**條件的選擇

攝影前需要了解受檢者的病史及臨床診斷,根據攝影部位的密度和厚度等具體情況,選擇較合適的**條件。嬰幼兒及不合作的受檢者應盡可能縮短**時間。

七、呼氣與吸氣的應用

一般不受呼吸運動影響的部位(如四肢)不需屏氣**;受呼吸運動影響的部位(如胸、腹部)需要屏氣**。攝影前應訓練受檢者。

1.平靜呼吸下屏氣:攝影心臟、上臂、肩、頸部及頭顱等部位,呼吸動作會使胸廓肌肉牽拉以上部位發生顫動,故攝影時可平靜呼吸下屏氣。

2.深吸氣後屏氣:用於肺部及膈上肋骨攝影,這樣可使肺內含氣量加大,對比鮮明,同時膈肌下降,肺野及肋骨暴露於膈上較廣泛。

3.深呼氣後屏氣:深吸氣後再撥出屏氣,可以增加血液內的氧氣含量,延長屏氣時間,達到完全制動的目的。常用於腹部或膈下肋骨位置的攝影,呼氣後膈肌上公升,腹部體厚變薄,影像較為清晰。

4.緩慢連續呼吸:**時,囑受檢者做慢而淺的呼吸動作,目的是使某些重疊的組織因呼吸運動而模糊,而需要攝影的部位則可以清楚顯示,適用於胸骨斜位攝影。

5.平靜呼吸不屏氣:用於下肢、手及前臂軀幹等部位。

八、長骨攝影

至少包括乙個鄰近關節,並使正、側位關節顯示在同一水平面上。進行骨病攝影時,適當加大照射野,盡量包括病變所累積的範圍。

九、脊柱攝影

利用棉墊等矯正物使受檢者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並使x 線與椎間隙平行,減少影像失真。當被檢部位厚度相差懸殊時,利用x線管陽極效應或在體厚較薄的一側放置楔形鋁板進行補償。

十、照射野的校準

盡量縮小照射野,照射面積不應超過探測器面積,在不影響獲得診斷資訊的前提下,一般採用高電壓、低電流、厚過濾,可減少x線輻射劑量。

數字x線攝影檢查步驟

一、閱讀申請單

認真核對受檢者姓名、年齡、性別,了解病史,明確攝影部位和檢查目的。

二、確定攝影位置

一般部位採用常規位置攝影,特殊患者可根據受檢者的具體情況加照其他位置(切線位、軸位等)。

三、攝影前準備

拍攝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平片時,必須清除腸道內容物。常用的方法有口服瀉藥法(如口服番瀉葉或25%甘露醇)或清潔灌腸。

四、衣著的處理

攝影前除去衣物或身體上可能影響影象質量的任何異物(如發卡、紐扣、**、飾物、膏藥等)。

五、腸道準備

進行腹部盆腔和下部脊柱攝影時,應做好腸道清潔。

六、訓練呼吸動作

拍攝胸部、頭部、腹部等易受呼吸運動影響的部位時,在擺位置前,做好呼氣、吸氣和屏氣動作的訓練,要求受檢者配合。

七、擺位置、對中心線

依攝片部位和檢查目的擺好相應體位,儘量減少受檢者的痛苦。中心線對準攝影部位的中心。

八、輻射防護

作好x線防護,特別是性腺的輻射防護。

九、選擇源-像距離

按部位要求選擇x線管與探測器的距離,胸部為150~180.0 cm,心臟為180~200.0 cm,其他部位為90~100.0 cm。

十、選定攝影條件

根據攝片部位的位置、體厚、生理和病理情況以及機器條件,選擇焦點、電壓、電流、時間和距離等攝影條件。

十一、**

以上步驟完成後,再確認控制台各**條件無誤,然後**。

十二、數字影象處理與傳輸

對攝影部位的影象進行後處理,調節窗寬、窗位,使影象的密度和清晰對比度符合臨床要求,必要時對影象進行裁剪,以適合列印的要求。影象處理滿意後,將影象傳到影象儲存與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

供醫師判讀。

十三、影象後處理

根據臨床要求,利用數字攝影後處理軟體,對所攝影象進行處理,突出顯示某些解剖結構。

1.協調處理:將影像的對比度和密度調整到盡可能理想的狀態,突出顯示有用的資訊,抑制無用資訊。

2.空間頻率處理:影象平滑處理,即對高頻分量進行衰減,消除影象雜訊;影象銳化處理,即加強影象輪廓,使影象資訊更易觀察。

3.動態範圍處理:也稱組織均衡技術,提高微細強度差異的可觀察性,降低較大差異的幅度。

常用x線攝影體位

一、頭顱後前位

1.攝影要點:

(1)受檢者俯臥於攝影台上,兩臂放於頭部兩旁,使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

(2)頜內收,聽眥線與檯面垂直,兩側外耳孔與檯面等距;

(3)照射野和探測器包括含下頜骨的整個頭部;

(4)源-像距離為100.0 cm;

(5)中心線垂直對準枕外隆凸,經眉間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

(1)顯示頭顱正位影像,影象包括全部顱骨及下頜骨公升支;

(2)矢狀縫與鼻中隔位於影象正中,眼眶、上頜竇、篩竇等左右對稱顯示,頂骨及兩側顳骨的影像對稱;

(3)顳骨巖部上緣位於眼眶正中或內聽道顯示眶正中,內聽道顯示清晰,兩側無名線距顱板等距離;

(4)顱骨骨板及骨質結構顯示清晰。

二、頭顱側位

1.攝影要點:

(1)受檢者俯臥於攝影台上,頭部側轉,被檢側貼近檯面;

(2)頭顱矢狀面與檯面平行,瞳間線與檯面垂直,下頜稍內收,聽眶線與台邊垂直;

(3)照射野和探測器包括含下頜骨的整個頭部;

(4)源-像距離為100.0 cm;

(5)對準外耳孔前、上各2.5 cm處,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

(1)顯示頭顱側位整體觀影像,影象包括全部顱骨及下頜骨公升支;

(2)影象上緣包括頂骨,前緣包括額骨、鼻骨,後緣包括枕外隆凸;

(3)蝶鞍位於影象正中偏前,蝶鞍各緣呈單線的半月狀陰影,無雙邊影;

(4)前顱凹底線重疊為單線,兩側乳突外耳孔、下頜骨小頭基本重疊。

三、頭顱前後半軸位

1.攝影要點:

(1)受檢者仰臥於攝影台上,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

(2)下頜內收,使聽眥線垂直檯面,兩側外耳孔與檯面等距;

(3)照射野和探測器包括全部枕骨;

(4)源-像距離為100.0 cm;

(5)向足側傾斜30°,對準眉間上方約10.0 cm處射入,從枕外隆凸下方射出[5]。

2. 標準影像顯示:

(1)影象包括全部枕骨、巖骨、眶骨及下頜骨公升支;

(2)矢狀縫與鼻中隔連線位於影象正中,諸骨以此左右對稱顯示;

(3)兩側內聽道位於巖骨正中清晰顯示;

(4)鞍背於枕骨大孔內1/2處清晰顯示。

四、鼻骨側位

1.攝影要點:

(1)受檢者俯臥,頭顱成標準側位;

(2)鼻根部下方2.0 cm 處位於探測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測器包括整個鼻骨;

(4)源-像距離為100.0 cm;

(5)中心線對準鼻根下方2.0 cm處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 標準影像顯示:

(1)影象包括全部鼻骨;

(2)鼻骨呈側位顯示;

(3)整個鼻骨清晰顯示。

五、第1、2頸椎張口位

1.攝影要點:

(1)受檢者仰臥於攝影台上,雙上肢放於身旁,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

(2)頭後仰,使上頜門齒咬面至乳突尖的連線垂直於檯面;

(3)照射野和探測器包括第1、2頸椎上下緣;

(4)源-像距離為100.0 cm;

(5)通過兩嘴角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

(1)第1、2頸椎於上、下齒列之間顯示,第2頸椎位於其正中;

(2)上、中切牙牙冠與枕骨底部相重,第2頸椎齒突不與枕骨重疊,單獨清晰顯示;

(3)齒突與第1頸椎兩側塊間隙對稱,寰枕關節呈切線狀顯示。

六、頸椎前後位

1.攝影要點:

(1)受檢者站立,頸背部貼近攝影架探測器,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攝影架探測器;

(2)頭稍後仰,使上頜門齒咬合面至乳突尖的連線垂直於探測器;

(3)照射野和探測器包括整個頸椎的上、下緣;

(4)源-像距離為100.0 cm;

(5)向頭側傾斜10°~15°,對準甲狀軟骨下方射入探測器。

2.標準影像顯示:

(1)顯示第3~7頸椎正位影像,第3~7頸椎與第1胸椎顯示於影象正中;

(2)頸椎棘突位於椎體正中,橫突左右對稱顯示,頸椎骨質、間隙與鉤突關節顯示清晰;

(3)第1肋骨及頸旁軟組織包括在影象內,氣管投影於椎體正中,其邊界易於辨認;

(4)下頜骨顯示於第2、3 頸椎間隙高度。

七、頸椎側位

1.攝影要點:

(1)受檢者側立於攝影架前,兩足分開,身體站穩,外耳孔與肩峰連線位於探測器中心;

(2)頭部後仰,下頜前伸,頭頸部正中矢狀面平行於攝影架面板,上頜門齒咬合面與乳突尖端連線與水平面平行;

(3)雙肩盡量下垂,必要時輔以外力向下牽引;

(4)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外耳孔,下緣包括肩峰;

(5)源-像距離為100.0 cm;

(6)中心線經甲狀軟骨平面頸部的中點,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

(1)顯示全部頸椎側位影像,第1~7頸椎顯示於影象正中;

(2)各椎體前後緣均無雙緣現象;

(3)椎體骨質、各椎間隙及椎間關節顯示清晰;

(4)下頜骨不與椎體重疊;

(5)氣管、頸部軟組織層次清楚。

八、頸椎斜位

1.攝影要點:

(1)受檢者取站立位,身體旋轉使冠狀面與探測器成45°~50°,下頜稍前伸,上肢盡量下垂;

(2)頸椎長軸置於探測器長軸中線;

(3)後前斜位觀察同側椎間孔,前後斜位觀察對側椎間孔,左、右標記應註明清楚;

(4)照射野和探測器包括整個頸椎;

(5)源-像距離為100.0 cm;

(6)中心線經甲狀軟骨平面頸部的中點,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肋骨骨折X線檢查發生漏診原因及對策

摘要 目的 肋骨骨折x線檢查發生漏診的原因以及對策。方法選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間x檢查漏診肋骨骨折患者21例,對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結果首次x線檢查部位是肋弓部8例 佔38.09 後肋部6例 佔28.57 前肋部4例 佔19.05 膈下肋3例 佔14.28 首次x檢...

全科醫生培訓《X線片檢查》解析 金梅

金梅 二 x線片解析 1 x線片診斷1 圖4 1 正常胸片 正位片 2 x線片診斷2 圖4 2 肺實變13 x線片診斷3 圖4 3 肺實變24 x線片診斷4 圖4 4 肺氣腫5 x線片診斷5 圖4 5 氣胸6 x線片診斷6 圖4 6 胸腔積液7 x線片診斷7 圖4 7 肺結核18 x線片診斷8 圖4...

數位化X線成像技術優勢與發展前景探析

摘要 目前數字x線成像技術 dr 技術逐漸廣泛地運用到臨床,x線攝片也迅速成為最基本 最普及和最方便廉價的數字影像診斷技術。數位化x線成像技術的發展將對遠端放射學系統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dr數字x線成像的原理主要是把通過人體的x線影像資訊轉換為數碼訊號,此數位化的訊號經過轉換器轉換後,在螢屏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