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歷史文化名鎮簡介

2023-02-04 01:15:06 字數 5306 閱讀 7830

大社鎮歷史文化名鎮情況匯報

大社鎮位於邯鄲市西部,是河北省城鎮建設重點鎮。現有大社鎮是2023年元月4日與香山鎮合併後組建而成的。據有關史料記載,原大社鎮附近有乙個寺院名為「大閣寺」,明代以後,寺院前後逐漸建成村莊,並以「大閣」名之,後因多年失修,寺院已於清末倒塌,僅留南北兩村,後演變為「南大社」和「北大社」。

北大社現歸武安市管轄,南大社2023年改為南大社人民公社,2023年與薛村礦街道辦事處合併,2023年經省**批准建大社鎮,屬峰峰礦區管轄。原香山鎮2023年成立互助組,2023年建立鄉**,2023年7月,鄉**與牛兒莊街道辦事處合併,組成香山鎮人民**。兩鎮合併後稱大社鎮,鎮**駐大社村。

大社鎮現轄17個行政村,總人口4.7萬,總面積42平方公里。2023年全鎮鄉鎮企業總收入48億元,財政收入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60元。

大社鎮為丘陵地貌,海拔最高1898.7公尺。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西依鼓山,距響堂寺石窟8公里,南距太行八徑之滏口徑15公里,東距邯鄲古城30公里。

北與武安市接壤,居晉冀豫三省要衝和中原經濟腹心。這裡交通便利,青蘭高速公路、峰武路、戰備路貫穿全境,京珠鐵路相距20公里。移動、電信通訊網路暢通。

大社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轄區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響堂山石窟--小響堂(水浴寺)石窟(響堂山石窟是指北齊以來,在南北響堂山開鑿的石窟, 包括北響堂石窟、南響堂石窟、水浴寺石窟(俗稱小響堂)、老爺山摩崖石刻(在元寶山西側)、皇姑庵石窟(在鼓山東坡)、蒼龍山石窟( 在一社村東蒼龍山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皇姑庵石窟、蒼龍山石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香山遺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五處--何家大院、無生老母廟、明代老村薛村、蘇氏祠堂、陳氏祠堂;還有城隍廟、老爺廟、雙龍寺等歷史建築。還有葦子燈陣、大社麵塑、落子戲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過住建局和大社鎮積極努力,2023年12月大社鎮被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了授牌儀式。

大社鎮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批准公布後,峰峰礦區人民**於2023年1月成立了歷史文化名鎮保護領導小組,組織編制名鎮保護規劃。2023年編制完成大社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23年編制完成大社歷史文化名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傳統建築修建性規劃等五個規劃。同時大社鎮人民**及文物單位和歷史建築所在村都制定了保護規劃,保護區內體現傳統特色和典型特徵的建築10處。

設立國家級保護標誌1處、省級保護標誌2處、市級保護標誌1處、區級保護標誌5處。保護單位都建立了保護檔案。

何家大院歷史風貌區位於大社鎮北部大社村境內。何家大院歷史風貌區以何家大院建築群為主體,結合大社鎮區的規劃路網,北至南大社以南,南至新民路,東至永峰公路,西至文華街。

水浴寺歷史風貌區位於大社鎮東側寺後坡村,水浴寺歷史風貌區的範圍為東至寺後坡村村域東界,南跨村域邊界至山脊處,西至皇姑庵所處的山脊,東北至村域邊界,北至西池窪村北部山脊。風貌區內包括皇姑庵、水浴寺、老爺廟等歷史文物遺跡。水浴寺為國家文保單位,水浴寺歷史風貌區由文廣新局負責保護修繕。

香山歷史風貌區位於大社鎮西側,包括香山村、西屯村、東屯村、佐城村、磨屋村以及南旺村部分,香山歷史風貌區內分布有香山遺址、雙龍寺、城隍廟、無生老母廟等歷史遺跡以及磨屋村的煙火習俗、佐城村的葦子燈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大社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和專項保護修繕規劃,2013—2023年,重點對位於鎮區的何家大院風貌區進行修繕保護,根據保護規劃,劃定為何家大院現院牆外6m範圍以內為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確定何家大院的建設控制地帶為文物保護單位四至界線以外30公尺—50公尺的保護線為建設控制地帶控制線,劃定了核心保護區用地面積1.79ha,保護範圍用地面積4.98ha。

核心保護區內歷史建築、文物保護單位用地面積1.42ha。有何家祠堂、客位院、繡樓院、西大院、偏房院、私塾院、九門相照等大小二十六座院落、五百餘間房屋。

2012—2023年,住建局共爭取 420萬省、市資金,與大社鎮一起自籌600餘萬,恢復、修繕了何家祠堂、九門相照前院被改建的廂房、門樓,修復了繡樓院的門樓、復建坍塌的一進院的正房,以及大小影壁等和核心區內甬道等基礎設施。

峰峰礦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3年3月7日

附:何家大院簡介

何家大院介紹

何家大院,俗稱「又一村」,該院建於清代同治末至光緒中期,現規模主要由大社鄉紳何現廷(何老先)建築完成。莊園分東西兩區,坐落在大社村南北中軸線兩側,建築占地面積一萬六千餘平方公尺。西區為何家主僕居住區,東西南北各闊約一百二十公尺,沿太極方位闢為街巷,南北建築成「對面笑」的格局。

有何家祠堂、客位院、繡樓院、西大院、偏房院、私塾院、九門相照等大小二十六座院落、五百餘間房屋。東院為何家養殖、加工、倉稟、長工住處等建築設施。當地有口碑這樣流傳——「北至洺河川,南至漳河邊,要數莊園好,大社何老先」。

何家的富有是因為擁有大量的土地,何家興盛時,何家是由何芝瑞執掌家事。何芝瑞小明何現廷,因人們叫他「老現」,所以何芝瑞又被人叫做「何老現」,久而久之又簡化成「何老先」。當時,何家土地有六千多畝,大社村周邊的邵莊、淑莊、香山,西部的南正峪等地都有何家的糧倉和山貨倉庫。

何家將這些土地出租給農民,從中收取地租。何家的富裕一直到**初期,2023年(**七年),北京大學擬建教學樓,由於缺少資金,武安伯延地主房尚炯投巨資贊助北大。房尚炯與大社的何家是兒女親家。

由於資金缺口較大,何家大院主人何老先一起幫助房尚炯籌款。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為感謝他們捐款,親自撰寫了匾額「育我菁我」送與房家和何家,並在北大校園內為其建造了「尚炯亭」以示鳴謝。(查閱有關北大的資料得知,2023年北大主要建設的建築物只有位於北京沙灘的那座著名的紅樓——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等都在這座紅樓裡工作和生活過,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也從這座紅樓裡走向全中國。

)莊園建築有兩大特點:一是城堡式格局。莊園四圍各長一百餘公尺,基本呈方形。

北邊是六公尺高牆,不留大門,僅留小後門乙個,可通後花園;東邊臨街設正門;此門翹簷抱廈,石階五級帶坡石,獅頭青石大門墩,高門檻,寬門框,門前兩邊各放上馬石。門樓隔街對面是大影壁,高三公尺,橫長六公尺,磚雕山竹團,精緻巨集闊。影壁牆北側五公尺處有一尋常門洞,進去為一院落。

次元是東屋為上,按風俗院門本該開在西南角或正中間,而此院門開在西北角,這叫「五鬼門」。何老先當年建築莊園時故意這樣設定,此院專門接待衙門的差役或上頭來的催糧派款者,把這些人看作是「歪門邪道」之流。進「五鬼門」表示對他們的蔑視。

此莊園南邊、西邊各有外門、二門。南門上方磚雕匾額上書「又一村」三字。三面門洞全用磚石砌成拱券式,寬闊、厚實、堅固。

門洞上方建有箭樓,樓屋四面開有瞭望窗和槍眼,以備防衛。莊園內院落與院落之間留有五尺寬的通道(也叫馬道),通道內備有樓梯可達房頂。從某一院落進去繞通道登上屋頂可到別的院落。

通道的設定,既可方便防衛和逃逸,也可防範火災蔓延連燒。莊園外圍屋頂沿外牆全部砌有帶槍眼的三尺高轉「欄馬」,若遇敵情,護院槍手登房憑「欄馬」禦敵。莊園內主要院落挖有地下通道,通道既連通別的院落,也通往村外曠野溝河某隱蔽處。

若遇險情,何家人便入地下通道藏身或逃避。

莊園內的院落,有幾處坐北朝南,有幾處坐南朝北,形成「對面笑」的布局。中間有一條三公尺寬、幾十公尺長的「小街」,路面用麻青石鋪砌,走車馬不裂,下雨天不滑。莊園內有水井、碾磨、糧庫、伙房、油房、粉房、騾馬處;除何家男女老幼外,有管家、長工、丫環、傭人、護院、喂牲畜的、甚至還有娛樂戲班兒。

眾多人口簇聚其內,吃喝拉散玩兒一應俱全。地面、房上、地下全方位封閉防護,每到夜色來臨,莊園三面鐵皮包裹的大門一栓,儼然一方世外小天地。何家大院從光緒中期形成規模至**中期,百多年間,強盜響馬曾多次來何家大院搶劫,但都沒有得手。

最嚴重的一次是**某年一股號稱奉軍的雜牌隊伍來搶,雙方激戰一天一夜,搶者以潰敗告終。何家除了幾人受傷,別的安然無恙,可見城堡式的何家大院確實堅固非凡。事後,何家清掃莊園,僅槍蛋殼就抬出兩大糞筐,足見看家護院人數之多,實力之雄厚。

何家大院的第二個特點: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莊園從始建到**中期,其傳人歷經五代,世代以經營土地為主,很少商號買賣。

但何家並不像別的土財主一樣,要麼使勁貪圖享受,要麼一味吝嗇死摳,而是注重文化投入,書房院的建築就是明證。莊園的主要建立者何老先本人飽讀詩書,是一位很有文化修養之人。他的大兒子何兌清曾考秀才未第,後潛心研習中醫**,成為一方名醫。

他的侄兒何紹先(小名何四季),更以秀才進身,曾做過河南雄縣的問官(即主簿,相當於後世的縣級秘書長之類)。看來何家是想走出一條為官之道的,不過最終也沒有出過**,但是出過秀才的何家,其莊園建築上就帶出了文化品位。封閉的城堡格局那是歷史的侷限,而在它的內部空間,其高雅的文化色彩就充分展現出來了。

何家大院二十多座院落,沒有全部按照氣派的「九門相照」建設,這並不是地皮短缺,更不是建造不起。憑何家莊園的實力,建十個「九門相照」也綽綽有餘。「九門相照」的院落「一進五」,太幽深、太冷清、也不安全。

何家把莊園主要建築一分為二,南北分開,中間留出一條三公尺寬的「小街」,街北面蓋兒座「一進二」的院落,街南面蓋兒座「一進三」的院落,幾座門洞形成「對面笑」格局。可以想見,當年的「小街」裡車馬走動、人來人往、歡聲笑語、其樂融融。遠比鐵板一塊、布局單調的一般土財主莊園巧妙得多,也熱鬧得多。

不僅如此,何家還獨出心裁,在「小街」南邊建築群之間空出一塊地皮,坐南朝北建了一座戲台,每逢婚喪嫁娶或年節喜慶,吹唱歌曲便在戲台上演。這一方景致的開闢,不僅豐富了莊園裡的生活情趣,也大大減少了深牆高院的壓抑和陰暗。再看院落的門樓,臨「小街」的門樓有七座,其樣式各不相同。

街北以東數,第一座:閣樓式,青磚雕花,不設明柱、不出廈,簡捷明快,氣韻高雅,進此門為「客位院」;第二座:出陽台,**石階帶坡石,設明柱、出抱廈,瓦脊裝飾五鴟六獸,高門檻、寬門庭,豪華威嚴,此為大院主角的居所;第三座:

**台階無陽台,半出廈無明柱,瓦脊獸角,古樸厚重;第四座:半出廈,有瓦脊無獸角,門庭略窄。

「小街」南以東數,第一座:青瓦起脊長廊臺,明柱四根支抱廈,石階五級帶坡石,莊嚴肅穆。此為祠堂(家廟)院。

供奉祖宗牌位,掛置家譜幔帳。第二座:明柱抱廈,**石階,高門檻、寬門框,門墩雕獅,莊嚴巍峨。

第三座:走廊式門洞,岀抱廈無明柱,**石階,獅頭門墩,此為習文練武的塾館院。七座門樓各具特色,森嚴的等級差別顯而易見。

這七座院落為莊園的中心建築,除了門樓精彩,院裡的建築風格也是各具其妙、色彩紛呈。

「客位院」與「西大院」是莊園的精華,在此專門來講「客位院」及迎賓院,「三進」,第一進為小跨院,也叫洗生院,方磚墁地,青石鋪階,石階兩旁,左植海棠一株,又植綠竹四根,意寓「喜迎四海賓朋」。小院西南角設解手茅廁,南邊建廊台木樓,木樓彩簷雕欄、格扇明柱,同體極為鮮靚清雅。客來,先解手洗臉,然後或坐廊下小憩,或登樓稍事休息,等候主人接待。

向北登石階穿過庭,進二院,此院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前牆全部是明柱支頂雕花格扇。北房為迎客正室,青石台階五級,長廊臺寬六尺,四根明柱支撐抱廈廊簷,廊楣上彩繪花草人物、山水流雲。此客廳內長五丈、闊丈武,大明柱八根支撐屋頂長梁。

前排正面兩根明柱之間,放一座巨大屏風,長一丈、高六尺,紫檀框架,中間鑲有有彩繪山水圖案。大廳沿牆四周擺設紅木桌椅,客人入座後有茶點伺候。客廳後山牆開一門,穿堂可到第三進院落——後樓院,樓房高深,上面有護院槍手把守。

整個客位院第一進小巧清雅;第二進富麗堂皇;第三進高大威嚴。溫和親近的氛圍之中閃爍著一股強大的震懾力。賓客身臨其境,盡可談天說地,而決不敢居心叵測、輕舉妄動。

楊柳青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

一 規劃背景與目標 楊柳青鎮隸屬於天津市西青區,為津西門戶。楊柳青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具有鮮明的運河文化 年畫文化 大院文化 民俗文化,是以北方民居 民俗和民間藝術為特色,具有千年歷史的運河古鎮。楊柳青鎮自北宋就已初步形成聚落,元代以後隨著南運河成為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逐步成為南運河沿岸的重要碼頭...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評估標準

附件1 一 定量評估 一 儲存文物特別豐富 總分100分 二 歷史建築集中成片 總分100分 三 保護管理措施 總分100分 二 定性評估 一 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二 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 標準說明 一 歷史文化街區必須由省 自治區 直轄市人民 依法公布。二 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範圍是指在...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合同設計類

乙方以下簡稱乙方 甲乙雙方經友好協商,按照平等自願 互惠互利的原則,經協商一致,達成以下合同條款,以資信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 00平方公里 或公頃 主要針對專案背景和專案特色,對專案現場進行詳細踏勘,了解掌握現場的地形地貌 建築 交通 水系 植被 景觀 生態 水文 地質 氣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