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校長理查德 雷文 亞洲大學的崛起

2023-01-25 10:18:03 字數 4835 閱讀 5723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雷文(richard levin)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報告

非常高興今晚能和大家見面,也很榮幸有機會為大家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第七屆年度講座。

今晚,我在這裡作為美國第三古老大學的代表,距離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兩所大學僅五十多英里。現今,英、美最著名的大學,如牛津、劍橋及耶魯,更不用說哈佛、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及帝國理工學院,因其在研究、教育方面的領導地位,受到全世界的尊敬與讚賞。作為全球頂尖的大學,他們設立的標準受到國內和國外學校的競相效仿;他們代表了「世界級大學」;他們成功推動了人類自然和文化知識的進步;他們為下一代學者提供最優質的培訓;他們為各個領域未來的領導者提供了出色的本科及專業教育。

然而,我們都清楚,在這21世紀之初,東方正在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亞洲經濟的發展,由日本、南韓和台灣開始,擴充套件到香港和新加坡,最後在中國大陸和印度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亞洲經濟的迅速增長已經改變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中的力量結構。

東方崛起的各個國家都認識到受到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以及科研對推動提高創新精神和競爭力的影響。2023年、70年和80年代,在日本、南韓和台灣這些亞洲發展較早的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是提高中學畢業後受教育人口的比例。他們最初的重點是增加學校的數量和入學人數,並且成果顯著。

現在,中國和印度,亞洲的兩個發展中大國,有更加遠大的目標。這兩個新興力量都尋求拓展其高等教育系統的能力。自2023年以來,中國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

但是他們同時也希望建立少數「世界級」大學以躋身世界前列。這是非常大膽的目標,但是特別是中國,有意志和資源來實現它。這不單是亞洲其他國家的目標,同時也是中東地區一些資源豐富的國家的目標。

考慮一下這些近期的發展:

· 海灣國家花費數億美元來建立美國、歐洲一流大學的分校,如卡達的康乃爾大學和阿布達比的索邦(巴黎大學)大學。

· 去年秋季,新的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在沙地阿拉伯落成。它的**為100億美元,超過除美國五所大學以外的其他所有大學。

· 新加坡正在計畫建立一所新的技術設計公立大學,及一所附屬於國立大學的美國式通識教育學院。

· 中國**為九所大學提供大量資助,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這九所大學把自己稱為c9——中國的常青藤聯盟。

· 印度教育部最近宣布將建立14所「世界級」綜合性大學。

今晚,我要討論的是建立「世界級」大學的原因、必須克服的實際困難以及可能的成果。鑑於中東地區的情況有所不同,我將只討論亞洲。

另外還有一些重要趨勢在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國際格局。如國際學生人數的快速增長,美國、歐洲大學分校的不斷增加,盈利性的校園和遠端教育機構的出現以及世界貧窮國家,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對加強其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由於時間關係,今晚我沒辦法談到所有問題,所以我僅分析在亞洲發展世界級大學的前景和結果。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將要在今年春天出版的本·威爾達夫斯基所著的《頭腦大競賽》一書中會著重討論高等教育全球化這個廣泛的題目。

亞洲的目標: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在戰後亞洲發展的初期,人們認識到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保持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訓練有素的勞動力。有了**的大力支援,兩國的高等教育系統迅速提公升。

日本的入學率,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佔同年齡人口的比例,從2023年的9%增長至90年代中的42%。南韓的入學率增長更加顯著,從2023年的5%到90年代中已經超過50%。

在這一較早階段,中國和印度則較為落後。至90年代中,只有5%的適齡中國青年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與孟加拉、波札那和史瓦帝尼相當。儘管印度戰後首先致力於建立一批國家綜合性大學,接著又建立了小而精的印度理工學院,90年代的入學率僅為7%。

2023年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的慶典上,中國前*******宣布中國將大力擴充套件其高等教育體系。中國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實現了這一目標。至202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

5%用於投入高等教育,幾乎是十年前的三倍。

這項投入的結果十分驚人。在***宣布後的十年內,中國高等教育學府的數量翻了一番,從1022所增加到2263所。同時,入學人數是原來的五倍,從2023年的100萬學生增加到2023年超過550萬學生。

這樣的擴充套件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擁有超過2000萬大學生的中國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建立起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事實上,中國2023年以後中學**學人數的增長超過美國中學**學總人數。

要實現增加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目標,中國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儘管入學率大幅增長,相較於日本的58%,英國的59%和美國的82%,中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僅為23%。由於考慮到一些大學學生人數的增長已超過教師的負荷能力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增長速度從2023年起已經開始減緩。

過去十年內學生-教師比例大約是原來的兩倍。即便如此,隨著教師隊伍的擴大,入學人數將會繼續增長,因為中國領導人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接受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到目前為止,雖然印度的成績並不像中國的那麼出色,但是印度目標卻同樣的遠大。印度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20年之內,它將成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經濟保持增長,到2023年,它將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為了保持增長,印度教育部長西鮑爾的目標是在2023年前把中學**學率從12%提高到30%。西鮑爾的目標相當於在未來十年內使印度大學的學生人數增加4000萬。可能這個目標不能實現,但是即使完成一半也是非常可觀的成績。

亞洲的目標:建設世界級大學

在提高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取得了巨大進步之後,亞洲主要國家現在將致力於乙個更具挑戰的目標:建設能與世界最好的學府相競爭的大學。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世界級大學是通過集合了在各個領域領先的學者和科學家才有了現在的地位。這同時也需要時間。哈佛和耶魯花了幾百年的時間才達到牛津和劍橋的水平,斯坦福和芝加哥大學(兩者均建成於2023年)在半個多世紀之後才獲得了世界級一流大學的讚譽。

唯一能在世界排名前25位的亞洲大學,東京大學,建成於2023年。

為什麼中國、印度、新加坡和南韓這樣公開地表達要把自己的大學提公升到這樣的地位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些快速發展的國家認識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以大學為基地進行的科研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

二是,世界級大學為培養科學、工業、**及社會人才提供了理想的環境,使他們能夠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判斷力來解決問題,創新和領導。

讓我就每一點再詳細闡述一下。雖然中國和印度目前仍處在可以通過生產業的低價勞動力來競爭的發展階段,但是最終農業的剩餘勞動力會被城市吸收,工資會開始提高。這種情況過去也在日本和南韓出現。

在這個階段,沒有創新,沒有新的產品和服務領先投入市場,就不可能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多數新的產品和服務都通過對科研成果進行應用而產生出來的。

粗略的講,可以考慮以下這個問題:在2023年至2023年間,在日本的剩餘勞動力被工業吸收時,日本經濟增長比美國快速,之後則較美國緩慢很多。現在請考慮一下,如果日本有微軟、網景、蘋果和谷歌這些企業,日本的增長還會這樣緩慢嗎?

我認為不會。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創新是美國經濟能夠在2023年危機之前的二十年內迅速發展的原因。日本落後則正是因為它沒有創新。

亞洲新興國家清楚地認識到,在後工業時代知識經濟中,建立本土科研能力和經濟發展的關係。這一清晰認識在他們的國家政策檔案和規劃中都有所表達。他們也意識到以大學為基礎的科研是科學發現最有效的推動力,最終必將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與經濟相關的新技術。

因此,他們想要建立能夠處於科技前沿的研究型大學的意願,我個人認為並不是為時過早。以目前他們城鎮化速度來看,中國在二十年之內就將失去其在生產業中勞動力**的優勢,印度在之後十年內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因此,兩個國家目前還有足夠的時間在提高創新競爭力方面做出成效。

但是乙個國家的發展所需要的不止是科研能力。它需要受過良好教育、具備廣闊視野的公民和能夠獨立思考、有活力的創業者。這是第二個使亞洲致力於建立世界級大學的因素。

特別是中國、新加坡和南韓的領導人非常明確地表明他們的大學缺少兩個重要元素:多學科的廣度和對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亞洲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高度專業化,同歐洲相近,與美國不同。

學生們在18歲的時候選擇乙個學科或專業,從此就很少再學習其他東西。與歐洲和美國一流大學不同的是,中國和南韓的教育方式倚重於機械式的學習。傳統上,學生們是被動的聽眾,他們很少在課堂上對彼此或是教授的見解提出異議。

教學法注重對內容的掌握,而不是對獨立批判思維的發展。傳統的亞洲式課程和教育方式也許對培養工程師和中級****非常有效,但是可能並不適合培養具有領導才能和創新精神的精英。

很有意思的是,在美國和英國的政治家們擔心亞洲,特別是中國,培養了更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同時,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在擔憂他們的學生缺乏能夠保持經濟增長的獨立性和創新精神。他們擔心專業化使畢業生們視野狹隘,而傳統的亞洲教育方式使他們缺乏想象力。因此,他們的目標是通過改革課程和教育方式來完善他們的一流大學。

建立世界級大學的條件:研究

在討論過亞洲想要建立世界級大學的原因之後,我們下面要討論的是要實現這個目標所必須完成的任務。所以第乙個問題是:建立世界級研究型大學需要什麼?

最重要的是它必須具備吸引優秀學者和科學家的能力。在科學界,這代表著一流的研究設施,充足的資金來支援研究以及優厚的工資和福利。中國在這三方面都做了巨大投入。

上海的幾所一流大學,復旦、上海交大和同濟已經在過去幾年內建立了全新的,具備精良研究設施,靠近商業夥伴的校區。在招生增長的同時,研究經費也同樣增長。中國大學在吸引教師人才方面已經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90年代,只有10%在美國獲得科學、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返回中國。現在這個數字在不斷提高,,回到中國效力。印度也開始在吸收海外印度人群方面取得成功,但是它還需要像中國那樣在改進設施,提高研究經費和福利方面加大投入。

除了吸引師資所需的物質條件以外,乙個能夠有效快速的分配研究資金的系統也對建立一流的研究能力至關重要。在2023年乙份名為《科學:無窮的前沿》的報告中,杜魯門**的科學顧問文內瓦·布希精彩地闡述了建立這樣乙個系統的基本原則。

該報告指出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最終會是工業技術發展的基礎,但是基礎科學進步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通常在幾十年之後才會體現,並且其應用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是研究的當時所無法預料的。在50年代末期,當相干光的性質第一次被確定時,沒有人能想象到雷射將在幾十年後被用於眼部手術。由於最初的發明者很難在純科學的突破性發現中獲得全部經濟利益,私人企業通常對於一些有益於社會的投資缺乏積極性。

**應該起到帶頭作用。

耶魯校長 這才是判斷人受過教育的鐵證

耶魯校長 這才是判斷乙個人受過教育的鐵證 作者 記者觀察 2015年第10期 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理查德 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年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上一位任滿20年耶魯校長的還是1899年就任的亞瑟 哈德利。理查德 萊文曾說過 如果乙個學生從耶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