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相生教案

2023-01-20 23:36:02 字數 5228 閱讀 9145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

2、掌握本課的重點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3、體會老子關於事物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培養客**待問題的精神

【學習重點】 掌握課文中的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學習難點】 體會老子關於事物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

【課時安排】 2——3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平時人們在求神問卦的時候總是說:天靈靈,地靈靈,太上老君快顯靈。那麼你們知道太上老君是誰嗎?他就是我們這個單元要認識的道家創始人:老子。

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許人也?他都有些什麼思想?有什麼著作傳世?

二、走近作者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創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約生於西元前580年,約死於西元前500年。

據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髮,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北魏前稱」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 尊神之一,( 道教稱「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在道教宮觀「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執扇子。約自北魏起,又稱太上老君。

史載,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經向他問禮。晚年見周王室日趨沒落,便騎青牛而去,回故鄉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過著隱居生活。

《老子》一書,集中表現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則、規律。

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始自於「一」,沒有「一」也就沒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萬。

老子還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的,是運動的。天地間的事物都是互相對立統一的,對立面又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向它們各自的對立面轉換。

老子否定人的實踐經驗,他認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老子宣揚「滌除玄覽」,祛除內心的雜念,讓心靈虛空,心如止水,擦拭心靈的塵埃,才能洗心內照,不被外界的紛繁所攪擾,正真的平靜,如信步林間,如垂釣水旁。

老子還主張「小國寡民」,他嚮往淳樸的民風與平等和平的社會狀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

知識歸納提示:

(1)通假字

自見者不明(現) 死而不亡者壽(妄)

其脆易泮(判) 起於累土(虆)

(2)詞類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動,認為……正確)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動,把……當作有為,把……當作事業,把……當作有味)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形作名)

夫輕諾必寡信(使動,使……減少)其未兆易謀(名作動,顯露跡象)

多易必多難(意動,把……看得容易;使動,使……增多)

是以聖人猶難之(意動,認為……難)

常於幾成而敗之(使動,使……失敗) 慎終如始(形作動,慎重對待)

(3)古今異義

埏埴以為器(來做)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走不遠;不能明理)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軟;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賓語前置) 報德以怨,圖難於其易(狀語後置)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狀語後置) 千里之行(賓語前置)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被動句)

2、誦讀課文,明確讀音、句讀

3、引導學生合併內容相近的段落

明確:(1,2)——認識世界;(3,4)——認識自己

(5,6)——認識人生;(7)——生存之道

四、課文第1則研讀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參考譯文】

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就知道什麼是醜了;都知道什麼是善,就知道什麼是不善了。有和無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難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的(沒有長也就無所謂短,反過來也一樣),高和下是互相補足的,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是互相應和的,前和後是互相跟隨的,這道理是永恆的。

【解讀】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惡」與「美」相對,「美」與「善」並提,可知「惡」在這裡應該是醜的意思。美與醜、善與惡本來都是相對而生的。所以,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也就都知道什麼是惡了;天下都知道什麼是善,也就都知道什麼是不善了。

其中的道理正是: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有和無是互相生成的,難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的,高和下是互相補足的,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是互相應和的,前和後是互相跟隨的。這道理是永恆的。

2、老子從社會人生中提煉出8組概念,即:美與醜(即「惡」),善與惡(即」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

這8組概念中,「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都不難理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居安思」等等。可「難易相成」應該怎麼理解呢?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其一,由」易」生」難」,比如乙個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輩子做好事就很困難了。這就是」易」生成」難」的道理;

其二,由「難」生「易」,比如面對乙個問題,人們把解決這個問題看得很難,會更加謹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對它,結果問題反倒比較容易解決。這就是「難」生成「易」的道理。

3、這8組概念,是相對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導人們,不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從反的關係裡觀察正面的涵義。人們既要看重事物間相對的比較關係,而且要看重超脫相對關係的絕對統一的關係。

老子重視對立物的相互影響、滲透、轉化。這是樸素辯證法的具體運用,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平衡心態、安身立命、和諧處世的智慧型。

但是,老子沒有依照這個客觀規律,去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而是誇大人的被動性,忽略人的創造性,強調迴避,退隱。

所以我們既要看到老子對自然、社會認識上的卓越處,也要看到老子在對人類主觀能動性認識上的侷限。

4、本則在理解上還有乙個難點。就是對「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的解釋眾說紛紜。課下注釋解說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就知道什麼是醜了。

」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為什麼是美,醜的觀念就形成了。」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於有醜的存在。」此外,還有別的解釋。

(我們姑且「以本為本」)

【小結】 本則集中闡述了世間萬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轉化的道理。

總結了在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是矛盾對立相互依存的永恆規律。

五、作業

熟讀全文,擇要背誦。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

二、課文第2則研讀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聚集到車轂上,只有車轂中間是空的(就是說只有有了它中間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車子的作用。和陶土來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間是空的,才具備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只有門窗四壁中間是空的,才具備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車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種便利,但恰恰是」無」使它們發揮了作用。

【解讀】

1、這一則主要是談「無」的功用。

這裡的「無」,指的是」空間上的無」。本則中的「無」和」有」,都是器物的組成部分。通常,人們重「有」勝於重」」無」。老子此一反通常狀況,大談」「無」,這是老子思想的獨特處之一。

2、本則是用譬喻說理。

首先是「三十輻,共一轂」。擔當任重道遠的車轂,它能活用不休、輪轉無窮的中心關鍵所在,便是中空無物,所以才能支援多方面的效用。古代造作大木車的車轂,它的中心支點只是乙個小圓孔。

由中心點小圓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輻湊,外包乙個大圓圈,便構成乙個內外圓圈的大車輪。由此而能擔當任重道遠的負載,旋轉不休而到達目的地。以這種三十輻湊合而構成乙個大車的輪子來講,你能說哪一根支柱才是車輪載力的重點嗎?

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們是平均使力,根根都發揮了它的偉大功能而完成轉輪的效用。但支援全體共力的中心點,卻在中心的小圓孔。

可是它的中心,卻是空無一物,既不偏向支援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無止境。

其次,如「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埴,是捏土。埴,是黏上。

造作陶器,必須把泥土作成乙個防範內外滲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間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時候,具有盛滿裝載器物的容物價值。

再次,如「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戶是室內的門,牖是窗子。要建造一間巨大的房屋,必須要開闢門窗,以便光線空氣的流通,才能住人而養人。使人胸襟開闊,內外暢達而無阻礙。

最後重複強調,無論是出世之道,還是入世之用,都必須切實明白「道在有無之間」的竅妙。

3、老子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

老子舉的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於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於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

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採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

4、應該注意的是,本則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

碗或茶盅中間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實的,水怎麼裝進去呢?房子裡面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

如果是實的,人怎麼住進去呢?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

【小結】 本則闡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無」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三、課文第3則研讀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認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就連有的畜生都厭惡這些東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於」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有無相生》教學設計

先秦諸子選讀 之 老子 選讀 教學目標 1 重點學習選文第1 3 4 5 6則 2 掌握相關實詞 虛詞,句式等文言現象 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型及啟示意義。教學重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梳理課文,積累掌握掌握各類文言知識。教學難點 體會老子關於事物相輔相成 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把握 老子 中的人生智慧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