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秒計費」不是降資費的解藥

2023-01-17 02:12:02 字數 1775 閱讀 9697

最近,有關電信資費收取方式的爭議鬧得沸沸揚揚,大多數網友力挺「執法者」哈爾濱工商局,認為打**按分鐘計費屬於多收費,應該改為更加精確的按秒收費,為消費者「減負」,而電信從業人士則多感委屈。

筆者認為,網友們不必興奮、電信人也坦然點兒,原因在於當前市場環境下,糾纏這個問題的意義其實不大,縮小計費單位對降低使用者資費並不起到決定因素。對於使用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促進降資費,而非採用何種計費單位。

《法制**》專訪哈爾濱工商局有關人士的報道稱,「按現行的**計費標準,消費者多支出的話費可達正常話費的一倍。交費總額的近20%至50%都是由於計費標準產生的。」也就是說,如果計費單位從「分鐘」改為「秒」,可使**下降大約20%至50%。

以移動**為例,全球通標準資費為0.4元/分鐘、神州行標準卡為0.6元/分鐘,那麼按秒計費的「實在價」分別是0.

2元、0.3元/分鐘(為統一起見,以分鐘為單位)。

然而實際上,運營商早已弱化了「打1分鐘**,收1分鐘錢」的標準資費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平均資費更加低廉的包月**制。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每分鐘綜合單價僅為0.1元/分鐘,遠遠低於0.

2、0.3元。

而根據工信部發布的資料,2023年整個電信業務綜合資費再度同比下降4.8%。《南方**》記者做了乙個統計,這已經是通訊業資費自2023年以來連續第7年下降,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國電信資費總共下降了41.

93%。

為什麼在現行**體系下,資費水平卻下降了這麼多?為什麼按秒計費的「更精確」**,卻不敵實際**?為什麼運營商放著單價更高的標準資費不用,卻力推包月**制、充話費送手機,想法設法降資費呢?

不是運營商腦子進水了,而是「市場」在起主導作用。

目前,國內電信市場主要有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運營商。大家應該直觀感受到,三家企業的競爭還是比較激烈的,並不是穿連襠褲忽悠消費者,每到開春返工和校園迎新季,打打砸砸、剪光纜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當然這是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是消費者可以「用腳投票」、自主選擇、自由流動,移動**高、我就用聯通去了,聯通訊號不好、那好我去移動,最終讓「物美價廉」的產品和企業勝出,這就叫做市場的力量。在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當中,**主導權應該而且一定會交到市場手中。

由於市場主導性,改變電信計費單位對於降價的影響當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決定**的另乙個要素是成本。對於使用者來說,通話時間是看得見的成本,而乙個**背後其實還隱藏著很多看不見的成本。中國資訊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的微博對此做了詳細解釋:

「固定**一摘機,送號音—受理撥號—接通支局—分局—匯接局的線路,到對方應答至少15秒,國家規定『接通三秒內結束通話的**免費』。移動**一接通電源,基站訊號就24小時跟蹤伺服,成本跟通話時間幾乎沒有關係!」

如果把「按分鐘收費」推倒重來,那麼現行幾乎所有的**都要重新設計,企業不會做虧本買賣的。改成按秒收費,運營商也完全有足夠**空間推出新的資費**,「秒殺」新的計費單元,根本達不到降資費的效果。

事實上,沒有乙個標準是完美的,只要它足夠便捷、合理就行,能夠長期存在的東西,並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至少有它的合理性。哈爾濱工商局提出的資費改革思路確實令人一驚,也值得深深玩味,但是沒有這樣的提醒,這麼多年來我們還真沒意識到按分鐘收費「侵害」了我們的利益,說明它還是可行的。

與此類似的情況社會上並不鮮見,比方打車按公里收費、上網咖按小時收費,這些都已經在我們生活中存在很久了,也為世界各國普遍採用,是不是都要一改到底呢?恐怕可改可不改,沒有絕對的必要。

況且,由於上述行業的涉及面都極為廣泛,由計費單位改變所帶來的鉅額的技術改造費用,不僅是一種沒有太大價值的社會資源浪費,最終也會轉嫁到我們每個人頭上。

那麼,我們需不需要像哈爾濱工商局這樣的較真精神呢?我覺得還是需要的,只不過這種較真可能應該更多地用在規範市場秩序、促進良性競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