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有感

2023-01-08 07:51:04 字數 2917 閱讀 8405

----看費爾巴哈的侷限性和馬克思對其的發展

(一)費爾巴哈的發展和侷限性

德國古典哲學是一塊肥沃的土壤,她孕育了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一系列偉大的哲學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費爾巴哈,他結束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促成了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產生。現代哲學由此拉開了嶄新的一幕。

恩格斯曾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而在2023年左右,在當時的德國古典哲學佔統治地位的是唯心主義的黑格爾學說,同時黑格爾的觀點也對整個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

而在對宗教的鬥爭實踐中,大量青年黑格爾分子回歸到唯物主義,這時,曾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費爾巴哈站了出來,他發表的《**教的本質》使唯物主義重新佔據高地。

同其他青年黑格爾派一樣,費爾巴哈的批判之路也是從宗教開始的。但與其他人不同,他發現了宗教與唯心主義哲學的內在本質關係。他於是引出了乙個重要的觀點:

一切宗教的本質其實都是人的本質的抽象的形式。他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完全決裂了。費爾巴哈認為:

我們自己所屬的物質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現實的;我們的意識和思維,總是物質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質的最高產物。這就純粹的唯物主義了。

費爾巴哈指出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不過是以精神、思維形式表現出來的上帝,「唯心論直接地將理性神化」,「黑格爾哲學是將思維...當成了神聖的絕對的本質,絕對哲學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學的秘密」。

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將精神、思維「外在化」為自然的學說,不過就是改裝了的上帝創世說,「從精神裡推出自然,意思等於算帳不找掌櫃」,「等於從水裡做出酒」,「等於用語言呼風喚雨,用語言移山倒海,用語言使瞎子復明」。

但是,正如一切事物都要有產生、發展的過程,費爾巴哈的理論並不完美。這也是由當時的自然科學發展階段及他本人生活的侷限性所決定的。雖然他本人有所意識,但他並未真正擺脫機械唯物主義和庸俗唯物主義的牢籠。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生物學還在襁褓之中,化學也進展不大,加以費爾巴哈本人所過的離群索居的生活,這種侷限也就在所難免了。

費爾巴哈的唯物思想理論到了社會領域就停滯不前了。費爾巴哈徹底的打破了黑格爾的理論並拋棄了它。但也正是由於這種徹底,他把黑格爾的辯證法當作唯心主義的囈語和唯心主義一起拋棄了。

這種把小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最終使他無法從自然界過渡到人類社會領域。因此,費爾巴哈的哲學處於對自然的唯物主義和對社會歷史的唯心主義的不可調和的衝突中。正如恩格斯所說:

「當他是乙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乙個唯物主義者。」或者用費爾巴哈自己的話說,他是乙個「人本主義者」,但這裡的「人」,更多的是自然界的人,而不是社會的人。他說所說的「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理論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德國古典哲學漸漸走向末路。所以這時,馬克思主義出現了。他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主義觀點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點並將其加以深化。

(二)馬克思哲學對費爾巴哈唯物論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時,沒有認識到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費爾巴哈的唯物論是形上學的。馬克思寫了一本《費爾巴哈論綱》來分析評價他認為費爾巴哈的正確和錯誤的地方。

馬克思所要構建的哲學,與費爾巴哈的否定唯心主義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截然不同。

馬克思把黑格爾的歷史觀作為「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直接理論前提」並將其作為其理論制定過程中邏輯方法的「乙個出發點」。他又從費爾巴哈唯物論那裡找到靈感,他曾說「要特別注意的是修好唯物主義哲學的上層, 也就是說, 他們所注意的不是唯物主義認識論, 而是唯物主義歷史觀。」

這種把費爾巴哈的下半截的唯物主義與上半截的唯物主義統一起來的唯物主義, 列寧稱之為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 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經常有人誤認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過是把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從自然觀移植到了歷史觀而已, 這樣的錯誤認識主要源於對馬克思的物質概念的建構根基---實踐觀的忽視。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物質指的是可以感知的實體, 僅存在於沒有人和人類社會的純自在的自然界。

然而,馬克思在實踐基礎上構建的物質已不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所能理解的物質實體, 而是實踐物質。它不僅指自然存在物, 也指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即社會形態。實踐物質由於實踐觀的引入, 不僅是客觀存在的, 而且還是可知的, 同時也是辯證的。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正是由於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物件、現實、感性」, 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 才從根本上劃清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費爾巴哈的歷史唯心主義的界限。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

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裡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上學等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們的精神生產必然要受到人們物質生產的制約, 即物質生產決定精神生產。

因而馬克思說「:意識任何時候都只能是意識到了的存在, 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隨著人們物質生產的發展,意識也不斷變化著,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 在改變自己的這個觀點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

總之,「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三)結語

費爾巴哈在唯心主義統治德國哲學界達數十年之久後,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他提出了以人和自然為哲學唯一物件的「人本學」; 他肯定自然是物質的客觀實在; 它唯物地闡述了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主張直觀的反映論。

但是費爾巴哈也有他明顯的缺點。比如他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同時全盤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他的人本學對人的理解也僅僅是抽象的自然人。

在社會的領域,他又不自覺的成為了唯心主義者,他甚至試圖建立一種無神的宗教來宣揚所謂的「超階級的愛」。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現實現了對費爾巴哈哲學觀點的揚棄。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但繼承了其唯物論的合理觀點,而且做到了超越,在哲學史上第一次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從此,唯物主義哲學的形態開始發生巨大的變革。

舊唯物主義轉化到了新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正式建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