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論行賞

2022-12-23 21:24:04 字數 1260 閱讀 5731

史論人生之——晉文公行賞

2011-07-17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在經歷了十九年的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後,終於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主政,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晉文公。返國後,晉文公大修國政,施惠百姓。當然,他沒有忘記與他患難與共的「兄弟們」,開始大賞從亡及守國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狐偃、趙衰、魏犨等盡皆得到封賞。這裡表過割股啖君,後又不要封賞與母偕隱的高義之士介子推不提,單說乙個主動請功討賞的壺叔。壺叔也是從亡之臣,一路上,照顧重耳的起居,可以說無微不至,功勞也是大大的。

在晉文公行賞之時,壺叔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會得到豐厚的獎賞。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數輪封賞都結束後,仍未賞到自己。這下,壺叔沉不住氣了,主動向晉文公表達自己的疑惑與不滿:

「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文公的回答是這樣的:「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

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復受次賞。

三賞之後,故且及子。」一席話說得不僅說得壺叔心服口服,而且「晉人聞之,皆說(悅)。」

除了這個故事之外,《史記·晉世家》中還記載了晉文公行賞的另乙個故事,此次行賞發生在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之後。

晉文公當年曾流亡至楚國,受到了楚成王的厚遇。在楚國期間,有一次成王問重耳:「子即反國,何以報寡人?

」重耳謙遜地回答:「羽毛齒角玉帛,君王所餘,未知所以報。」成王並未就此打住,定要刨根問底:

「雖然(即便如此),何以報不穀(諸侯謙稱)?」 「即不得已,與君王以兵車會平原廣澤,請闢(避)王三舍。」重耳這樣回答。

於是便有了乙個「退避三舍」的成語。

後來,晉楚兩國果有「兵車之會」,文公用先軫之謀,激怒楚將子玉(成得臣),怒火攻心的子玉不顧楚成王的告誡,必要與晉軍一戰。面對咄咄逼人的子玉,文公沒有忘記當年的誓約,在「戰楚」與「避楚」之間選擇了後者。面對軍吏「為何退?

」的疑惑,文公解釋道:「昔在楚,約退三舍,可倍(背)乎!」當晉軍退至城濮,恰是三舍(九十里)之地,與楚兵合戰,先軫指揮作戰,大敗楚兵,一意孤行的子玉最終落得個自殺的可悲結局。

戰後歸國,晉文公**行賞,此番行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狐偃居首功。有人不服氣替先軫抱不平:

「城濮之事,先軫之謀。」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說我毋失信。

先軫曰『軍事勝為右』,吾用之以勝。然此一時之說,偃言萬世之功,奈何以一時之利而加萬世功乎?是以先之。

」晉文公兩度行賞,賞得有原則,賞得有遠見,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成就了這個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明君形象。文公行賞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目光不能僅盯在一時一事的成功之上,而是要放眼長遠,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晉文公攻原

參考譯文 晉文公攻打原國,攜帶了十天的乾糧,於是與大夫約定以十天為期。到原國十天了,卻攻不下原國,敲鐘退軍,撤兵而去。有乙個從原國出來的人說 原國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待從勸諫說 原國的糧食已吃光 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晉文公說 我與軍士們約定以十天為期,如果不離開,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