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教案

2022-12-09 23:33:03 字數 4181 閱讀 4510

一、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疏通文意,並掌握本文的主要內容、哲學思想。

2.引導學生掌握本文藝術特色,進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風格和特點。

二、學習要點

掌握關於作者的基本文學常識。

掌握古文中部分詞語及的用法。詞語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斷句、疑問句等。

體會孟子的譬喻論證。

成語「揠苗助長」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時代背景,並體會孟子的思想活動與政治主張。

(1)性善與四端——道德價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

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屬於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異於禽獸之處,這種「異於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慾蒙蔽。

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2)養氣與成德:

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擴充存於內心的「四端」,孟子稱之為「盡性」。「盡性」的修養,培養出浩然之氣,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統氣」,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三、創作背景

戰國中期,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合縱聯橫,互相攻伐。而孟子學成之後,遊說諸侯,所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即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被認為脫離了客觀實際。因此其主張不曾被諸侯採納。

於是退居講學。《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說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四、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1)可教師朗讀,也可請學生分段朗讀。

(2)可朗讀一段,講解一段。

2.課文分析

(1)譯文

公孫丑問:「請問老師您擅長於哪方面?」

孟子說:「我善於透徹地分析別人的言語,也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問:「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

孟子說:「這很難說清楚啊。這種氣極為浩大,極為剛強。

用正義培養而不損害它,他就能夠衝塞於天地之間。這種氣,必須與義和道相配合,沒有這些,它就會軟弱無力了。這種氣是正義的日積月累所產生的,不是一時的正義行為就能得到的。

行為有一點愧欠之處,氣就軟弱無力了。……修養浩然之氣,一定要從積累道義開始,不要預期一下子就達到目的;心裡不可忘記它,也不要硬做而助其成長。不要像那個宋國人一樣。

有一宋國人憂慮他種的禾苗長得太慢,於是把苗拔高一些,昏昏沉沉地回家對家裡人說:『我今天疲困極了,我已經幫助禾苗很快長起來了。』他的兒子急忙到田裡去視看,苗已枯槁了。

天下不拔苗助長的人很少。以為養氣無益,因而放棄的,是不耘苗的人;過急去養氣,是拔苗的人,不但沒有益處,反而害了它。」

(2)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 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

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揹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讀解】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婦之道」,**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勸諫。

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簡言之,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可見,「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在在

就是 「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了。遺憾的是,雖然孟子對這種「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已如此痛恨,但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妾婦」卻一直生生不已,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哩。

怎麼辦呢?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

這樣做了以後,再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3)譯文

舜,是從田野中發跡起來的;傅說,是做築牆勞役時被推舉出來的;膠鬲,是在販賣魚鹽時被推舉出來的;管夷吾是從牢獄官手中釋放後被推舉出來的;孫叔敖是從海邊隱居時被推舉出來的;百里溪是從買賣場所中被推舉出來的。所以說,天將要降下大任務給這個人,一定先要磨鍊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骨,餓損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體,有意違背和擾亂他的所作所為,以此來啟發他的心智,堅韌他的情性,增長他的實際才能。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取得教訓。

內心困窘,思慮阻塞,而後方能有所作為。表徵於臉色,興發於聲音,而後才能被人了解。在國內沒有尊重法度的大臣和輔弼的賢士,在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憂患,這樣的國家一定會衰亡。

這樣就可以知道憂愁禍患使人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淪亡。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i貼吧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qq空間

人人網豆瓣 msn

對我有幫助

(2)分析

在第一段論述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言養氣」說。

所謂「知言」,就是要善於通過言辭來分析說話者的心理和本質。「知言」要與「知人論世」聯絡起來理解,只有「知人論世」才能談得上「知言」。後來孟子的話被用於文學評論和文學批評,就是所謂的「養氣」說。

「浩然之氣」是指人的仁義道德修養達到極高的水平時所具有的一種正氣凜然的精神狀態。養成至剛至大的「浩然之氣」,然後才能寫出美而正的言辭。因此,作家應首先從培養自己的道德品格入手,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品質,才能寫出好作品。

「氣」、「養氣」成為後世文論廣泛運用的理論名詞,形成了中國文論史上以氣**的悠久傳統,其源頭無疑應上溯到孟子的「養氣」的說法。

3.課文難點討論

試分析本文的論證層次與說理藝術。

本文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辯著稱,論證綱目清晰,說理形象生動、深刻透徹。文勢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體現了這一特點。

(1)論證層次:綱目清晰,層層鋪墊。① 全文為問答式;② 層層鋪墊:

(2)論證藝術:① 譬喻論證,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如「守株待兔」的故事。② 文辭富於鋪陳揚厲,句式善用排偶,文勢滂沱,酣暢淋漓。(如本文最後一段)

五、練習

1.選擇題

(1)下面被稱為「亞聖」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孟子是戰國中期那個學派的代表人物:(c)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2.填空題

(1)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2)揠苗助長的故事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3.翻譯題

解釋以下句子: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寒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這種氣極為浩大,極為剛強。用正義培養而不損害它,他就能夠衝塞於天地之間。這種氣,必須與義和道相配合,沒有這些,它就會軟弱無力了。

這種氣是正義的日積月累所產生的,不是一時的正義行為就能得到的。行為有一點愧欠之處,氣就軟弱無力了。)

4.簡答

試分析本文說理藝術。(參見上面難點討論部分)

八、延伸閱讀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教案 初稿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引入 時值民不聊生的戰亂歲月,失去道德規範的權力氾濫成災,各種勢力競相角逐。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臏 田忌,各種學說的能人均顯赫一時,唯獨一位儒者默默地約車治裝,離開乙個又乙個諸侯國,奔赴自己未知的前程,他清瘦的 煢煢孑立的背影,在愈駛愈疾的馬車上...

名師專訪丨翰墨書香養浩然之氣 丹青溢彩頌煌煌文明

美術課上,紙墨生香,潤筆 調墨 鋪排丹青,墨與色緩緩洇開,絲絲縷縷滲化入紙。這是我們42中日常一節普通的美術課。12月8日,我們與石家莊市第四十二中學美術教師岳立輝對話,走進嶽老師的美術課堂。聽一聽嶽老師對 文化自信 的理解。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談到 文化是乙個國家 乙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