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身為政之見

2022-11-25 11:27:02 字數 6199 閱讀 1653

□ 惠民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言行思想雖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儲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之中,但研究起來博大精深,特別是他的修身之見和德政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一、孔子學習方法

孔子出生於春秋末年的乙個沒落奴隸主貴族家庭,3歲喪父,17歲喪母,幼年家裡很窮,沒有條件進入官學讀書。但他是個很有上進心的人,從15歲確立學習志向開始,就刻苦自學,終於成為乙個博古通今的著名學者,創立了儒學派。

孔子是乙個善於動腦筋的人。在學習中,它不僅勤奮讀書,而且注意總結經驗,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他的學業進步很快,能夠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就。

大約從30歲開始,他在長達40年之久的講學活動中,不僅傳授知識,而且還將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作了總結和改進,把它們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孔子把學習的過程概括為學(博學)、思(慎思)、行(篤行)三個大的階段。這個學——思——行的學習過程,基本上符合人們學習知識的認識過程,在每個學習階段,孔子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學習原則和方法。

學識占有感性材料,獲取感性知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孔子主張要「博學」,以便盡可能多地學到一些感性知識。他所說的博學,既指閱讀書籍,從書本上得到間接經驗知識,也指廣泛接觸社會,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直接經驗知識,他提倡要多讀、多聞、多見、多識、多問。

多讀,就是廣泛閱讀文化典籍,「博學於文」,獲得書本知識,「聞」和「見」是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大量感性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孔子認為這是學習的一項基本功,強調要多聞、多見,「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而且要「視思明,聽思聰」,仔細看個明白,聽個清楚,絕不可稀里糊塗,含糊不清。據統計,在《論語》一書中,談聞的有五十七處,談見的有七十一處,可見孔子對聞、見的重視。

在多讀、多聞、多見的同時,孔子還強調要多識即多記,做到「默而識之」,通過記憶把已知的知識隨時儲存積累起來。否則,如果只學不記,學過就忘,將會前功盡棄,等於白學。在讀、聞、見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弄不明白的地方,因此孔子又主張多問。

他強調要「不恥下問」,「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只要別人有一孔之見,一技之長,就要虛心去請教,而且態度一定要謙遜,「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

學是思的基礎,只有占有豐富的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進行思維活動,提高到理性認識。孔子強調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抓好這個學習環節,做到「博學」,打好基礎。否則,「思而不學則殆」,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勞而無功,甚至走上邪路,那是非常危險的。

孔子自己「學而不厭」,對學生也同樣要求他們刻苦學習。他曾多次讚揚顏淵「好學」,而嚴厲批評白天睡大覺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粉刷)也」。他曾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誡學生說: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思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抽象、綜合、歸納、演繹,形成概念,做出判斷和推理,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將感性認識上公升為理性認識。這是學習過程中乙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不抓好這個環節,就不可能把知識真正學到手。孔子極其重視學習過程中思維活動的作用,他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認為學和思是互為條件的,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他曾批評那些不用心思考的思想懶漢說:

「不曰『如之何,如之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在學習中如何進行思考,如何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孔子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體會,提出了「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叩其兩端」、「一以貫之」、敢於「明辨」等幾個原則和方法。孔子強調要「溫故而知新」,就是在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概括推理,產生新的認識和判斷,從已知引申到未知。例如,當孔子的**子張問及可否預知今後十代的禮制時,孔子回答說: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週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他認為歷代禮制的沿革皆有一定的軌跡可尋,鑑往而知來,人們便可由夏、殷、周三代禮制的損益情況,推知其後來演變的大體輪廓。孔子主張,學習時腦筋要靈活,做到觸類旁通,能根據乙個事物的道理推出其他同類事物的道理。

例如,一張四方桌,知道了桌子的一角是方形的,要能悟出其他三個角也是方形的。在教學中,他就是如此要求學生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顏回能「聞一以知十」,便受到他的讚揚。

孔子還主張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充分分析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考察,切記片面性,這就叫「叩其兩端」。在教學中,他就是運用這個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說:「吾有知乎哉?

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也。

」如子貢曾問他:「鄉人皆好之,何如?」他回答說:

「未可也。」子貢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

」他又回答說:「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認為只有滿鄉村的好人都喜歡而壞人都厭惡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人。

孔子又提倡,在學習中,要通過認真的思考,把廣博而凌亂的知識材料進行綜合歸納,用乙個基本的觀點貫穿起來,形成乙個系統的完整的體系,這就叫「一以貫之」。有一次,孔子問子貢:「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子貢回答說:「然,非與?」孔子即糾正說:

「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還對曾參說:「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孔子還特別強調,學習必須有批判精神,對於書本上寫的,別人說的,都要經過自己頭腦的思考而「明辨之」,切勿迷信盲從,人云亦云。孔子本人就很有這種批判精神,他「多聞闕疑」,對書本上的東西,並不盲目聽信。

例如,書上說商紂王很壞,孔子不以為然,認為只因為他名聲不好,人們就把一切壞事都加到他身上。子貢接受了孔子的這種看法,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後來,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這種「明辨」精神,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行是將學到的知識用於實踐,這既是學習的最後階段,也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孔子非常重視行,主張把學與行結合起來。他所講的「學」,往往就包含有「行」的意思。

《論語》中,孔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曾參所說的「傳不習乎」,這個「習」字都含有身體力行之意。所以,他反對言行脫節、學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作風,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

」孔子還主張學以致用,把學到的知識和本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乙個人如果不能把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就不算是學到真正的知識,學得再多也是白搭。他教學生學《詩》,曾明白地告訴他們: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就是說讀熟了《詩》三百篇,卻不能獨立從政,也不能去列國進行談判應酬,那是毫無用處的。後來的荀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又強調: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

二、孔子立身之本

全面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認為乙個理想的領導者必須有全面良好的道德品質:①恭:

待人接物要容貌莊重,態度嚴肅,說話恭謹。②寬:領導者要寬容大度,要**之美,不**之惡;對人寬,對己嚴。

③信:誠實有信用才能取得上級的信任和下級的擁戴。④敏:

領導者對工作勤敏,才有高效率。⑤惠:統治者要學會「惠而不費」的領導藝術,給人民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辦法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⑥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⑦剛、毅、樸、訥:領導者要剛強、沉毅、樸實、寡言。不要花言巧語、偽善、兩面派。

堅持以身作則。正己是孔子為執政者提出的首要行為準則,他要求為政者實行德治,必先努力修行自己的品德,端正自己的行為。一是正己必先自立。

他一再提醒為政者要以德修身、「修己安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在他看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與其碌碌無為一生,還不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二是正己才能正人。當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他還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還把為政者之德比作風,老百姓之德喻為草,「草上之風必偃」。為此,為政者必須做到「先之,勞之」;「先有司」。

只有這樣,才能「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上好禮,**莫敢不敬;上好義,**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三是正己要謹言慎行。就是一言一行要自重,要「言思忠、事思敬、貌思恭」。

孔子把謹言慎行視為人的重要品德之一,要求做到「訥於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反對言過其行、言不及義、道聽途說,認為「巧言亂德」、「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在「訥於言」的同時還要「慎於行」、「行篤敬」、「行之以忠」,真正做到言語忠誠真實,行為「敬事而信」,容貌舉止恭敬端莊。四是正己要自省改過。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經常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不善如探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同時,還要「見其過而內自訟」「過則勿憚改」「不貳過」。只有為政者以身作則、「為政以德」,那麼老百姓才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做到九思、七戒。領導者要兢兢業業,深謀遠慮,在工作中要有九種考慮:觀察一件事情,要考慮看明白了沒有;傾聽乙個情況,要考慮聽清楚了沒有;還要考慮自己的臉色是否溫和;容貌是否莊重;言語是否忠誠老實;工作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問怎樣向別人請教;發脾氣會帶來什麼後果;有名利可得,要考慮得到的是否正當。

孔子指出,領導者不要主觀臆斷不要絕對肯定不要拘泥固執不要自以為是少年時血氣未定,警惕不要犯男女關係的錯誤;壯年血氣方剛,不要犯好勇鬥狠的錯誤;老年血氣既衰,要防止犯以權謀私的錯誤。這些思想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三、孔子修身之憂

孔子既是乙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時又是乙個多愁善感的凡人。翻開《論語》、《孔子家語》等有關記載孔子言論之書,「憂」、「患」、「病」等字眼觸目皆是。尤其是他的修身之「憂」,在2500多年後的今天,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和現實意義。

他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等至理名言,成為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修身之座右銘。縱觀孔子修身之「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曰「德之不修」。德乃人的品行操守及仁慈寬厚之道德,人生在世,不能不修養優秀品德。在此,孔子將德作為人的修身之本,「本立而道生」。

「為政以德,譬如北斗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怎樣修德呢孔子認為,「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先事後得,非崇德與」;「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由此可見,修德主要在於仁、義、忠、信。

他還認為,修德要力戒「道聽而途說」、「色厲而內荏」,做無是非觀念的「鄉愿」,這些都是「德之棄也」,「德之賊也」,「其猶穿窬之盜也與」。修德還必須持之以恆,做到「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就是說修德即使是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如此,在顛沛流離時也應該如此。

修德是上等功夫,難怪孔子嘆道,「知德者鮮矣」。

二曰「學之不講」。孔子曰學習有「三患」:「未之聞,患聞;既得聞之,患弗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

」聞、學、行是孔子講學習的三個環節,「聞」是前提,「學」是關鍵,「行」是目的。作為乙個人,不學,「無以立」,「無以言」,「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孔子強調修身以仁、知、信、直、勇、剛,但「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因此,「終而有大名,以顯聞四方,流聲後裔者,豈非學之效也」。學要從小做起,「少而不學,長無能也」。孔子從「十有五而志於學」,才有「三十而立」,才有「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踰矩」。

學還要惜時、時習、博學、有興趣,「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時習之」;「博學於文」;「敏以求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還講:「後生可畏」,但「四

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四十而見惡者,其終也已」。

三曰「聞義不能徙」。「義者,宜也」,乙個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以「義」為準則,借「義」而行。孔子的學生子路曾請教孔子:

「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道:「君子以義為上……見義不為,無勇也……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要「喻於義」,「義以為質」,「行義以達其道」,不僅做事、「使民」要以符合「義」為根本,而且說話也應如此。

否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還經常將「義」與「利」連在一起,認為「君子憂道不憂貧」,「見利思義」,「敬其事而後其食」。他曾把「不義而富且貴」比作天上浮雲,樂於「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如是說,也如是做。他曾多次回答齊景公問政,景公十分高興,表示願意將廩正城邑劃給孔子作為封地,孔子因其主張未被齊景公採納而堅辭不受。

「君子當功受賞。今吾言於齊君,君未之有行,而賜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

「修身」為人生第一要務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我們不難看見公共場所各種 溫馨提示 諸如公廁裡張貼的 來也匆匆,去也衝衝 會議室裡張貼的 請保持會場肅靜,手機調為無聲狀態 展覽館裡張貼的 請不要大聲喧嘩和拍照 公園草坪前張貼的 請你腳下留情儘管如此,但熟視無睹者眾,自認為個人小節,無傷大雅,無需拘泥,恣意而為...

申論名言警句之居官為政之要

12 隻手遮天曾幾時,萬人有口終須說。明.瞿式耜 釋 想個人一手遮天曾經幾時有長久的呢?人們都有口總會要說話的。13 不信而任事,則事反 不仁而御眾,則眾殃。宋.李覯 釋 叫你不信任的人去辦你想辦的事,就會使事情辦壞 自己不仁義的人去領導群眾,群眾就會遭殃。14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列子.說符 釋 ...

文明修身之生活部總結

對於大家來說,最能體現文明修身的就是學習和生活。大家平時待的最多地方就是教室和寢室,所以寢室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與每位同學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會直接影響到校園文化生活的其他方面。為了營造健康 文明 溫馨的寢室文化氛圍,為同學們提供良好的學習 生活環境,我們通過組織廣大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