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之於犁1平羅回中何懷明

2022-11-24 00:27:07 字數 2965 閱讀 9699

求學之於犁地

-----我的教學故事何懷明

人生是經歷,經歷就是故事。故事就在身邊,就在每分每秒------這故事有自己,也有他人。它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自己的不少,他人的更多。

接觸的人和事越多,故事就越多。教師的故事多,教育生涯久的教師,故事就越多。我教書近二十年,故事也不少,今天就說乙個求學與犁地的故事。

故事一:

「地要一犁一犁地犁」

人世間的事需要悟,也需要點撥。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大學畢業。 當時,風化正茂,年輕氣盛,卻被分配在一所距縣城最偏遠的農村初級中學任教。任就任吧,是金子何處不發光?

任教當年,我接了乙個初三(初級中學的最高年級)的班主任,我充分發揮了年輕大學本科生的的優勢,依託旺盛的精力,在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科目上額外為學生用功——找練習題,手刻(當時只有鉛刻)自己列印,逼著學生做,自己講,著實忙活了一陣。起初,學生興趣還比較大,聽課作業方方面面完成的不錯。我心裡暗暗高興,慶幸自己帶了一群吃苦耐勞的孩子。

夢想著自己在不久將來的成果:班級成績肯定科科名列前茅,校長自然對我刮目相看——瞧,本科生就是不同凡響。然而,事違人願,好景不長,不知是學生的興趣發生了改變還是體力不支,聽課情緒躁動異常,作業偷功減料,磨磨嘰嘰,總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

更有甚者,兩名學生幾天不到校上課。這下我懵住了:我無償為學生補課,他們怎麼就不領情呢?

天下還有這麼笨的人嗎?更要緊的是我得趕緊弄清兩個不上課學生的原委。找著位址,借輛自行車,一放學(農村中學下午四點放學)就沿途一路問去找著家。

孩子不在家。家人告訴我,孩子和他爹犁地去了。那就到地里去吧。

家人帶著我沿著高凹不平的田間小道,來到他家田頭,遠遠就瞅見他牽著牛,跟在後面的大人撫著犁。見有人趕到田頭,大人示意停了下來。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從剛剛翻新的泥土中走了過來。

兒子——我的學生對老者說:爹,我老師來了。老者急忙上前伸出沾滿泥土的雙手要和我握手,我趕忙迎上去伸出保養很好帶著光澤的手,握住老者的手和老者寒暄了起來。

寒暄完了,我說明來意,老者一聽便開門見山,說出了孩子兩天不去上學的原因:本來基礎差,這些天作業不能及時完成,又聽不懂,怕老師罵,不敢上,我說,你就那受苦的料,這些天我犁田,正缺人手,苦上幾天,看你覺得在家受苦好還是還是在學校上學好。聽他老人家這麼一說,我忽然似乎明白了什麼。

真是人在事中迷,單怕有人提。末了,我說明了我的意圖,老人爽快地答應了:沒問題,沒問題,明天一早就讓去。

臨行時,我又語意深重的說「地已犁了不少了,該去了」。那知,老者給我留下了一句一生難忘的銘言:是啊,犁的不少。

犁的再多,也要一犁一犁地犁。我猛地一驚——原來如此!

離開老者我又回頭看了看牽牛扶犁的景象,走過去走過來,來來回回反反覆覆。我徹底明白了,伴隨著走過去走過來,新翻的泥土不就多了嗎,這不正是地要一犁一犁地犁啊!

受到了犁地的啟發,我改變了教學策略:不能急,要讓學生點點滴滴地去學去掌握。由此,我也得出了一條影響我一生的教學法則:

飯得一口一口吃,要調著胃口吃,知識得一點一點學,要變著花樣學;傳授是基礎,內化是關鍵,興趣是動力,目標是歸宿。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動力,有了動力才能確立目標,實現目標。一味地強灌、硬逼,只能摧殘學生脆弱的興趣,抹殺他們求知的慾望。

故事二:

「老師不是不能原諒你的過失,恰恰相反,作為一名高二的學生,老師不能原諒你在『過失』後的表現」

世事難卜。兩年後,高中教師亟缺,我被調入完全中學任教,接了高二年級乙個班。

天下巧事很多,兩年前犁地的王謙又成了我的學生。他已經是乙個帥氣的小伙了,1公尺8的個頭,白白淨淨,身材勻稱,瀟灑英俊。與其身體條件相比,進城兩年多,他的性格卻變得孤僻,倔強頑固,學習吃力(班內倒數第一名),糟糕的是學到了一身的壞毛病,撒謊一串接一串,眼也不眨一下。

有一次和同學鬧彆扭,我叫來了解情況,但他的情緒表現的極為反常,絲毫不為我的話所動。對班主任是這樣的態度,何況是其他老師呢,這樣的學生誰不頭痛?

那年,因為疫情嚴峻,學校要為每位進校園的人測查體溫。第一天,由於組織不得力,二千多師生及外人到上早自習還沒有查完,很多學生遲到了,王謙也在其中。第二天,學校汲取了第一天的教訓,改變了工作方法,一切進行順利。

7:30上課,我7:15進校門時,已寥寥無人。

上課15分鐘後,王謙才到。我站在教室門口問他:怎麼又遲到了?

(以前每週遲到兩三次,每次作保證,前天剛又作過保證),哪知他信誓旦旦:校門口查體溫,就遲了。我直視著他的眼神,刺得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慢條斯理地說:

7:15我進校門時,怎麼沒堵?進班後就缺幾個人,其他人怎麼就沒堵?

他慌了神,語無倫次地說:昨…昨…昨天堵了,我怕今…天堵…昨天我在校門口站了很長時間。頭低下了。

全校二千多名學生都有你這想法,今天的課還能上嗎?他又怯怯地說:我…怕你罵,就…。

你錯後的表現比你錯的結果惡劣百倍。老師不是不能原諒你的過失,恰恰相反,作為一名高二學生,老師不能原諒你在『過失』後的表現。你的表現怎麼樣?

頭垂得更低了。去好好想想,反思一下最近的一系列表現,想想看,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寫個文本性的東西,下午帶來,我們辦公室談。

下午,辦公室。一聲報告,一聲請進,在恰好只有我們師生的環境中開始了交流。他訴說自己的過去,我邊聆聽邊疏導,一直將他的材料進行完。

開始了發問:你現在這種表現父母滿意嗎?不滿意。

同學怎麼看你呢?我的朋友越來越少。你對自己滿意嗎?

我也越來越來越討厭自己了。很明顯,這就是你失去自我的結果。你現在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了嗎?

認識到了。你應該明白,如果你不及時的改正自己的缺點,將後的處境會很尷尬。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知道了。談話就此結束,該生後段時間表現逐步好轉。

細思轉變這個學生的過程,忽然滋生了我心中一直希望出現的一種成就感。喜悅之後,靜靜品味我成功的秘訣------噢,是我寬容學生的錯誤在先,抓住機會,攻擊學生的錯誤不放,直到攻破學生的心裡防線為止,然後加以合理引導,學生就能走出迷谷,尋找新生。說到底,還是攻心為上。

王謙有了明顯進步,這使我又想起犁地的一幕,當初如果不是尋找王謙,我也就不可能從一位樸實的農民父親口中得到一句足以讓人享用一生的至理名言。生活往往就是這樣。

作為教師,學習的是理論,歷練的是經驗,只有理論和經驗高度融合,才能演繹出更多美好而又難忘的故事。

1真題文言之於休烈 師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題。於休烈,河南人也。至性,機鑑敏悟。自幼好學,善屬文。舉進士,授秘書省正字。轉比部員外郎,郎中。楊國忠輔政,排不附己者,出為中部郡太 守。於休烈,河南人。判斷句,於休烈,是河南人。天性忠誠,機警聰慧。自幼好學,善做文章,考中進士,授秘書省正字。調任比部員外郎 郎中。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