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知識筆記

2022-11-20 06:39:02 字數 4832 閱讀 9851

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

1、哲學、世界觀、方**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方**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兩個層次。

第一方面,是關於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依據。

第二方面,是物質和意識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即人的意識能否認識和反映物質世界的問題,是劃分可知識和不可知論的根本依據。

在哲學基本問題之後,還有乙個世界處於什麼狀態的問題,並由此產生形上學和辯證法的對立。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自然科學: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定律、達爾文生物演化論

階級基礎: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社會科學: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黑格爾辯證法、費爾巴哈唯物主義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是它的實踐性,是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5、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一)物質觀的發展

主觀唯心主義:「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觀唯心主義:「理」、「理念」、「絕對觀念」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為一種或幾種常見的具體形態。

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物質是物質結構的某一層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舊唯物主義無法對意識現象及社會歷史的本質,做出唯物的科學解釋,舊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是形上學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

恩格斯:「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列寧:「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6、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自身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物質運動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物質運動可分為五種基本形式:即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動、生物運動和社會運動。

各種物質運動之間的區別與聯絡:低階運動形式是高階運動形式的基礎、高階運動形式是從低階運動形式發展而來的;高階運動包含低階運動形式;各種運動形式同時並存、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運動是無條件的和絕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

物質運動具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規律具有如下共同點:規律具有穩定性;規律具有普遍性;規律具有可重複性。

7、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對無限多樣和永恆運動著的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是對整個世界的普遍本質和共同基礎的科學反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也是我們從事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8、意識的起源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無機物的反映特性進化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進化為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動物心理進化為人的意識。

意識是社會勞動的產物:勞動促進了人腦,促進了語言的產生,促進了意識的形成。

9、意識的本質

從本質上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意識不等同於客觀事物,而是客觀事物反映到人腦中的觀念形態。

10、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絡

聯絡的客觀性、普遍性:

聯絡的複雜性、多樣性:不同的聯絡對事物的發展產生不同影響和作用,所謂規律,就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主要作用。

系統論揚棄了先分析後綜合的傳統科學方法,開拓了從整體出發,從事體與部分的有機聯絡中認識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們綜合地、系統地考察事物,並在動態中協調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部分的功能向整體的最優化方向發展。系統論運用和證明了辯證法關於普遍聯絡的原理,有力地駁斥了孤立、片面地認識事物的形上學觀點

11、物質世界的永恆發展

發展是指事物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的運動變化過程。發展的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事物的相互聯絡產生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絡同在,具有客觀普遍性。

發展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任務事物都作為過程而存在,整個世界就是「過程的集合體」,對具體事物來說,過程是這一事物產生、發展、死亡的歷史;對整個世界來說,過程就是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歷史。

12、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及其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聯結及互相轉化的性質;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性質。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這是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發展動因的基本觀點。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個側面,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其矛盾各有特點:不同質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點;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矛盾有其特點;同一事物矛盾的各個側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有其特點。

13、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

唯物辯證法是以聯絡和發展的觀點為基本特徵,由一系列規律和範疇構成的科學體系。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原因在於:

(1)對立統一學說提示了事物辯證法的根本內容。事物內部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對立的聯絡,歸根結底是對立統一的關係,這個聯絡,是事物最本質、最根本的聯絡。

(2)對立統一學說闡明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事物的發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運動和自我發展。

(3)對立統一學說貫穿於唯物辯證法的其它規律之中。

14、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可知論和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的基本立場。

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進了科學的實踐觀和辯證法,闡明了認識的本質,解決了怎樣才能認識世界的問題,從而消除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實現了認識論的根本性革命。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將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消除舊唯物主義反映論所造成的認識脫離社會實踐的消極直觀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將辯證法貫徹於認識過程,闡明了認識是乙個充滿矛盾運動的過程,消除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僵死不變的形上學缺陷;由於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的引入對歷史發展和歷史意識問題作出了唯物和辯證法的解釋,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15、實踐及其基本形式

實踐及其特點: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活動的基本特點是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基本形式:

(1)生產實踐: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其它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2)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中最為主要的實踐形式是建立和調整生產關係的實踐活動,在階級社會,階級鬥爭和處理階級關係的實踐活動,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

(3)科學實驗:

16、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

(1)實踐是認識的**;(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17、認識的辯證發展

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表面現象的反映,是來自客體的各種刺激和主體的感知系統的相互作用的產物。感性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的低階形式,具有直接性、具體性的特點。

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主體運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維能力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形成對客體的本質和內在聯絡的認識。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具有間接性、抽象性的特點。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需要的條件:

(1)必須把理髮認識即理論同具體實踐相結合;

(2)要將理性認識轉化為指導人們實踐的計畫、方案、辦法;

(3)要將理論、計畫、辦法交給群眾,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必然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錯誤。

在認識過程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迴圈往復以至無窮,是認識發展的基本過程和發展規律。

18、真理和謬誤的相互轉化

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主要分為兩種情形:

(1)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和區別。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範圍內,是絕對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條件下,不同的範圍內,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謬誤也可能轉化為真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又是相對的。

(2)失敗和錯誤為正確的認識、為成功準備條件。

19、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屬於認識範疇,是一種意識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其內容是客觀的,其形式是主觀的。客觀性是真理之所以成為真理的根本條件,是真理的本質屬性。

在一定條件下,對同一客觀物件的真理性認識只能有乙個,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認識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實質上否認了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導致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

20、真理的絕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客觀性和無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賴於主體的、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2)真理的發展是無限的,絕對的。

21、真理的相對性

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條件性。

真理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神學史觀、英雄史觀、人道主義史觀屬於歷史唯心主義。

23、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因素。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構成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

生產方式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主要表現在:

(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面貌。

公共基礎知識

第一章資料結構與演算法 考點1 演算法的基本概念 演算法 是指一組有窮的指令集,是解題方 而完整的描述。演算法不等於程式,也不等於計算方法。演算法的基本特徵 確定性,演算法中每一步驟都必須有明確定義,不允許有多義性 有窮性,演算法必須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完,即能在執行有限個步驟後終止 可行性,演算法原...

公共基礎知識

公共基礎知識.txt花前月下,不如花錢 日 下。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乾掉熊貓,我就是國寶!別和我談理想,戒了!1 制度化教育階段開始於 近代。2 各國的學校教育系統基本形成於 19世紀末。3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義務教育年限在 9年或9年以上。4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啟發教學...

公共基礎知識

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 1 哲學 世界觀 方 哲學,是系統化 理論化的世界觀。方 是人們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 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兩個層次。第一方面,是關於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 誰是第二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依據。第二方面,是物質和意識是否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