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青山昭未來 我市依法保護漳河的探索與啟示

2022-11-18 19:12:02 字數 3194 閱讀 5113

碧水青山昭未來

——我市依法保護漳河的探索與啟示

蔣星華(發表於2023年2月26日荊門**第2版)

引言:2023年11月15日至17日,**黨校中青二班二支部調研組專程來到荊門,就漳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法治保障情況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對漳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現狀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2023年1月20日,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2014暨**黨校培訓部學員論壇」上,有學員以《地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實踐》為題,對我市依法保護漳河水生態環境的做法和經驗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

位於荊門、宜昌、襄陽三市交界處的漳河水庫,水域108平方公里,庫容21億立方公尺。水庫惠澤300多萬人,灌溉260多萬畝良田,是荊門中心城區50多萬市民的飲用水源地。2023年9月15日,**電視台專題節目《遠方的家——北緯30度中國行》專題報道了在漳河水庫發現有桃花水母生存。

截至今年,桃花水母連續9年在漳河水庫被發現。桃花水母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它只能在無毒無害、十分潔淨的水體中生存,任何微小的環境汙染都會導致其消失。這充分說明漳河水庫水質良好、生態優良。

據權威部門監測,漳河水庫整體水質達到最高等級的一類標準。

湖北是千湖之省,有著世界知名的大江大湖大庫,坐落在荊楚大地上的漳河水庫,是荊門人民的母親河。為保持這一泓清水,我市付出了持之以恆的努力,制定了各種辦法,採取了各種措施,在保護漳河水庫生態環境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最終依靠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鑑和啟示。

法治的自覺在於堅守

漳河水庫執行50多年來,水質一直保持良好,從未走先汙染後治理的彎路。然而,我市在依法保護漳河水庫的過程中,也並非沒有波折。圍繞漳河水庫的保護與利用,歷來有著不同的聲音。

市直有關部門曾多次考察千島湖,想借鑑千島湖經驗,在漳河水庫發展旅遊產業,市級領導層面對此也有不少支援的主張。市決策層經過反覆權衡,廣泛徵求市民意見,最終堅定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思想。依法保護漳河水庫,沒有因領導人的變化而變化,也沒有因為領導人想法的變化而變化。

實踐表明,對漳河水庫生態環境的保護,並沒有影響經濟的整體發展,我市的工業總量、農民收入穩居湖北前列。中國農谷戰略在荊門實施,國家迴圈經濟試點城市在荊門落地,中國最美油菜花海在荊門綻放,做到了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炭發展。

與此同時,環保部的環境公報表明,2005至2023年,千島湖水質呈現從貧營養到中營養過渡的趨勢,生態隱憂出現,這應該與其旅遊產業的蓬勃興起不無關係。

新修訂的《環境保**》規定,保護環境是**法定的責任。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筆者認為,法治思維的確立,並不意味著法治保障的實現,它還需要實實在在的法治方式,只有在無數次的堅持和堅守之後,才能夠形成普遍而自然的法律習慣,進而形成真正的法治自覺,依法行政才有強力保障。

法治的生命在於實施

漳河水庫所在的漳河鎮,基礎良好、交通便利,上個世紀吸引了很多企業在這裡開辦工廠,漁業、林業、礦業發達。《環境保**》《水汙染防治法》等頒布後,市委、市**高度重視,作出「保護水庫、限制開發」的決定,漳河鎮依法整治庫區所有汙染源,用一次次敢於碰硬的實際行動,彰顯了維**治的決心。

庫區裡的三化村,經濟並不富裕,村委會好不容易引進了乙個投資600多萬元的專案,但由於該專案影響庫區生態環境,沒有通過環保審批。老闆和村民多次上訪、多次偷建,我市堅決依法勒令停建,並在原址上恢復了植被。

湖北省一家旅遊開發公司,欲投資數百萬元在庫區打造觀景平台,同樣沒有通過環保審批。該公司通過省裡給市裡做工作,希望網開一面,我市依然頂住壓力,拆除了違章建築。

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可以看出,在依法保護漳河水庫的過程中,我市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甚至是對抗。但是,不論什麼情形,只要違背了法律,我們一律嚴格執法、違法必究。這種決心和毅力來自於我們對法律的尊重,來自於我們強化嚴格執法的責任。

法律實施的最大障礙主要來自於特權干涉、人情干擾、利益主體對抗。破除這些障礙,必須敢於碰硬,敢於面對特權,敢於得罪人,敢於付出代價,過好特權關、人情關、利益關。如果顧慮情面、顧忌後果,實行選擇性執法、象徵性執法,必然會損害法律的威嚴和效力,再好的法律也難以實施。

更重要的是,我市把探索的成果法治化。這些年來,出台了《漳河水庫「三圈」保護規劃》《漳河水庫水環境保護規定》等一系列約束性檔案。建立了荊(門)襄(陽)宜(昌)聯合執法機制。

成立了漳河水庫環境監察支隊,這是湖北唯一為一片水域而專設的監察機構。建成了全方位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全天候**監測。主動聘請**監督,定期公開監測結果。

****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我市的實踐說明,同在一片藍天下,法律實施的結果不同,很大程度上源於探索的力度不同。

法律實施的核心是在法律的原則和框架下,結合各自實際,大膽探索、主動作為,找到法律實施的有效模式,求得法律實施的最佳效果。而不能期盼法律窮盡所有的細節和情形,一說到法治,就強求立法事無鉅細,包打天下,以此無所作為。

法治的目的在於為民

在保護漳河水庫的過程中,我市依法拆除了環庫所有的444處養魚網箱,關閉了庫區周邊所有化工廠,關停了30多家煤礦和一大批「農家樂」。在庫區,每一處網箱都是漁民的生活**,每一家工廠都是**的稅收**,每乙個「農家樂」都是農民的財富**,拆除關閉它們的阻力之大、衝突之大、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2023年,庫區裡的雨淋村一位村民不幸患上重病,他想將自己承包的80畝庫區林地砍伐賣掉,籌集救命錢。為了既保生命又保生態,村里動員群眾捐款十多萬元。之後,村里又成立扶貧救濟會,幫助困難群眾。

村里在主動探索,市縣、鄉鎮更在積極行動。我市通過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專案,從根本上使庫區農民改變了傳統的燒柴方式,做到既不砍柴、不毀林,又保證他們的能源需要。通過對庫區汙水、垃圾、道路、教育等進行配套,切實改善庫區群眾生活條件。

通過實行生態補償制度,讓庫區群眾得到合理的經濟補償。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扶持葡萄、蜜橘、苗木等特色產業,增加庫區群眾的收入和發展能力。

我市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實踐中認識到,一方面不能以犧牲漳河水庫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不能以犧牲庫區群眾利益為代價來保護生態環境。如果只講生態環境需要,不解決庫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保護工作就會失去庫區群眾的支援,再嚴格的執法,也不能持續長久。一旦法治保障能力下降,水庫環境受到影響,最終損害的還是廣大水庫受益群眾。

無論是對庫區群眾,還是受益群眾,它都背離了法治為民的初衷。因此,法治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群眾基礎,它來自於對所有群眾利益的維護,來自於法律剛性約束下的**柔性關懷,來自於對人性的尊重,這也是法律的終極意義所在。

我市依靠法治保護漳河水庫生態環境的實踐,對其他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工作,具有啟示借鑑意義。生態文明領域的法治建設問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我市將不斷完善法治保障工作,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特約撰稿人蔣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