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的習俗

2022-11-04 14:15:08 字數 1045 閱讀 596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形象地道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在這一時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真實寫照。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它不僅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且還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因清明節前後的活動大都與已逝的人相聯絡,所以清明節又有「鬼節」之稱。位於「禮義之邦」的山東諸城,凡事講究禮儀。

在清明節,諸城人自然也深受中國人重親情、尊人倫這一傳統文化的影響,承襲了各式各樣的傳統習俗,並融入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諸城,清明節有大寒食、小寒食的說法。小寒食就是通常所說的寒食,距冬至105天。

大寒食即為清明節,一般在小寒食後的兩、三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兩節的習俗也逐漸融合起來。在清明節到來的幾天裡,人們一般採取各種方式來掃墓祭祖,如添土上墳、起骨遷墳、樹碑等,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也有人根據自己的實際,舉行一些與鬼神有關的儀式,如結陰親,來尋求一些心理安慰。

添土上墳這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人們多把它放在清明節前三天的任何一天。每到此時,人們往往扶老攜幼,來到墓地,通過添土上墳,祭奠先祖。這項活動原來多是由男人來完成,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參加這項活動的**中也有了女性的身影。

的確,懷念先祖,並不只是男人的專利。而且,有的後人中沒有男性,就只有靠女性來承擔祭祀的禮儀了。添土時,首先要將墳及其四周的雜草清理乾淨,然後在墳上培上新土,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

隨後,還要在墳的頂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墳頭,墳頭多是用鐵鍬在地上挖的土塊。當然立墳頭是有講究的,必須是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添土以後,人們多在墳前擺上小餑餑、酒、菜餚等供品,燒些紙錢,以表心意。

菜餚的數量也有講究,一般要做7個菜,多為雞、魚、豆腐、蛋等有著吉利說法的菜。擺供時,還要不時地將各種供品用筷子夾出少許,分別放在燒著的紙錢上,同時斟酒在墳前,表示讓先人享用。添土後,墳墓煥然一新,給別人的感覺是逝者後繼有人,家族興旺。

中國人對神、對宗教可能不那麼熱衷,但對祖先卻是感恩戴德,奉若神明。所以,清明節對人們來說顯得格外重要。

雜說南通清明習俗

清明時節,陽光燦爛,草木繁盛,正是踏青之時。瀕臨東海的南通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雖然缺乏名氣很大的古蹟,卻能讓你盡享大自然的風光,領略淳樸的民風。清明由來已久。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用 清明 一語慶祝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我國各地都過清明節,但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各地的清明風俗自有特色。清明這天,燒經...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到了唐...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篇一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清明節,又稱掃墳節 鬼節 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