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文學社團

2022-10-22 16:03:03 字數 4928 閱讀 8579

開拓期(1917—192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乙個十年".

第一章「文學革命」與文學社團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其社會歷史條件。

「五四」文學革命既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外來文學思潮影響的結果。它承繼了梁啟超、黃遵憲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國」的近代文學改良精神,而其直接的背景和動力則是「五四」新文化運動。

辛亥革命失敗後,內憂外患使國家和民族陷於垂危之中。封建帝制復辟與反復辟的尖銳鬥爭;尊孔與反尊孔的激烈交鋒。進步知識分子的歷史反思與啟蒙主義覺悟。

晚清以來,留學生譯介大量西方文學、哲學、社會學著作,直接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參照系。

西方列強忙於歐戰期間,中國民族工商業有了明顯發展,新興階級壯大,國內政治力量發生有利於新文化生長的變化。

以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為主要陣地,興起「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陳獨秀、吳虞、李大釗、魯迅等批判封建**主義與三綱五常等傳統倫理道德觀念;胡適、周作人「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理論倡導。這個反封建的文化運動***革命的影響和「五四」愛國浪潮的推動下,不僅壯大了聲勢,而且逐漸轉換著自身的思想性質,其左翼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堅。

二、文學革命及其發展。

作為新文化運動乙個組成部分的「五四」文學革命,2023年間已在《新青年》、《晨鐘報》上公開醞釀。

2023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它從「八事」入手,集中指責舊文學的流弊,初步觸及到了文學內容與形式、文學的社會功能、真實性與時代性等一系列「文學上根本問題」。《芻議》正面主張書面語與口頭語接近,要求以白話文學為「正宗」,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乙個『發難』的訊號」,也是這場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自覺地把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結合起來,其意義超出了文學領域。

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倡導「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的「三大主義」。對國風、楚辭直到元曲、明清**的充分肯定,表明「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的實際含義並非全盤否定古典文學,鋒芒僅指向「明之前後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義。他把文學革命當作「開發文明」、改變「國民性」並藉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時,又認為「文學之為物」,有「其自身獨立存在之價值」(答曾毅信),這是對梁啟超「工具」論傾向的反駁。

陳獨秀把晚清以來的文學改革運動推向了最高點。

劉半農提出改革韻文、散文和使用標點符號等建設性意見;錢玄同從語言進化的角度說明白話取代文言的歷史必然性。

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等文,從個體本位思想出發,倡導新文學內容要從「肉」與「靈」的統一中去表現「人」,進而提出「為人生的文學」口號,主張「用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學」;並提出「以真為主,美即在其中」的創作準則。

魯迅的「思想革命」主張與《狂人日記》的發表。胡適與《新青年》同人的白話新詩嘗試。《每週評論》、《新潮》、《星期評論》、《少年中國》與京滬四大報紙副刊上顯示的新文學創作實績。

文學革命帶來的文學觀念的變化:文筆不分的傳統觀念的破除與嚴格意義上的文學觀念的確立;仿古風氣的改變與求真精神的發揚,文學從審美內容到語言形式大大接近生活和人民;文學改良人生,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獨立性;白話由邊緣進據中心,成為文學正宗;新詩的創立、**的革新、話劇的傳入、美文的倡導,使文體得到大解放。

2023年下半年起,全國白話文報刊風起雲湧,達400種之多。到2023年,在白話取代僵化了的文言已成事實的情況下,北洋**教育部終於承認白話為「國語」,通令國民學校採用。白話文運動取得勝利。

「五四」文學革命開闢了中國文學史的新時代。

三、與守舊復古的文學思想的論爭。

文學革命的前進道路並非風平浪靜。鬥爭的物件也發生著變化。

近代翻譯文學先驅林紓引介西方文學卓有建樹,但他不懂外文,舊的文學觀念十分頑固,視文學革命為洪水猛獸。《致蔡鶴卿太史書》、《論古文白話之相消長》及**《妖夢》、《荊生》所表現的反對、仇視新文學的立場。劉師培、黃侃等人與《國故》月刊的相似傾向。

蔡元培和新文學陣營對守舊派的反擊。

新人文主義思潮與「學衡派」的出現。《學衡》標榜「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思想傾向保守;但他們也擊中了新文學倡導者的某些弱點和要害,如白話詩創作的簡單化傾向,以及過多否定傳統戲曲等的偏激情緒。與《學衡》相呼應的《甲寅》上的復古論調。

魯迅的《估〈學衡〉》和郁達夫、成仿吾、沈雁冰、鄧中夏等對守舊復古思潮的反擊。

四、新文學社團和刊物的興盛。

2023年後新文學社團的蜂起。其原因及發展軌跡。

文學研究會和「為人生」的文學主張。改革《**月報》;對「鴛鴦蝴蝶派」的批判及一概否定。稍後出現的語絲社、未名社等與文研會傾向接近的社團。

創造社始末。初期表現「內心要求」的文學主張和後來的變化。南國社、彌灑社、淺草—沉鐘社等與創作社傾向大致相近的社團簡介。

蔣光赤、沈**等以上海《****》副刊《覺悟》為陣地的春雷社。與他們呼應的《中國青年》上的革命文學主張。

新月社始末及前後期的不同。新月社在新詩與劇運方面的主張與建樹。

五、「五四」十年文學創作潮流概觀。

2023年至2023年,是新文學創作的萌芽期;

2023年新文學社團出現到2023年北伐戰爭前夕,是文體大解放的創作活躍期;

2023年春到2023年冬,創作一度沉寂而為下一時期準備了勃興的條件。

「五四」十年文學的基本特徵可概括為:思想啟蒙的倡導和理性精神的張揚,「鄉愁」、「自敘」的苦悶和感傷情調的流行,藝術風格的個性化追求,創作方法的多樣化探索等。

六、「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侷限。

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

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

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自覺地借鑑、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

豐收期(1927—193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

無產階級文**動與三十年代的文藝思潮(2課時)

一、無產階級文學論爭與「左聯」的成立。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興起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產黨人對革命文學的倡導;大革命期間,創造社和進步文學陣營的醞釀;大革命失敗後,無產階級單獨肩負領導中國革命的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國際無產階級文**動的影響;革命作家相對集中於上海,提供了組織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隊伍的可能性。

後期創造社和太陽社成員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基本理論主張:分析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產生的社會原因;初步論述了革命文學的根本性質、任務;接觸到作家世界觀的轉變問題。

革命文學倡導者的主要錯誤:對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當時的革命形勢作出錯誤的分析;在文學理論上,提出了諸如誇大文藝作用、忽視文藝特徵、輕視生活、主張作家世界觀的突變等不正確的觀點;否定「五四」文學革命和「五四」以來的新文**動,把小資產階級作家當作革命物件;對魯迅、茅盾、葉紹鈞、郁達夫等作家進行了錯誤的批判。

魯迅、茅盾同創造社、太陽社的爭論。魯迅肯定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提倡,同時批評創造社作家的文藝思想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魯迅指出他們誇大文藝作用是「爬進唯心的城堡」;反對他們輕視生活和文學技巧;強調文藝特徵不可忽視;認為作家世界觀的轉換不可能突變。

茅盾在肯定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同時,主張描寫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和他們的苦悶,也批評了創造社的革命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中的嚴重缺點。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魯迅《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主要內容和重大意義。

二、「左聯」的主要文學活動。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譯介與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的設立;三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的翻譯出版;新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提倡與「革命浪漫蒂克」傾向的清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介紹與討論。

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國際文化研究會的設立;蘇聯文學的譯介;**和西方國家文學的譯介。

文學大眾化的兩次討論及創作的試驗。

魯迅、茅盾、丁玲、張天翼等創作上的出色成就和大批新作家的培養。

「兩個口號」的論爭與「左聯」的自動解散。

缺點與錯誤:政治上,受到當時「左傾」路線的影響,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動;組織上,存在宗派主義、關門主義,把作家團體當成政黨組織;文藝思想理論上,照搬外國文**動和理論,教條主義傾向;文學創作上,在某些作家中存在著輕視藝術規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

三、30年代的文藝思想論爭。

積極展開文藝思想鬥爭,是左翼文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30年代文壇的突出現象。

(1)關於「文學基於普遍人性」的論爭。

發生在左翼作家與新月派理論家梁實秋之間。梁實秋在《文學與革命》、《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等文章中,主張「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學是沒有階級性的」;主張「天才」創造文學,認為文學與「大多數」不發生關係。

目的是否定無產階級文學存在的合理性。但他批評革命文學倡導者「把文學當作階級鬥爭的工具而否認其本身的價值」,指出「人生現象有許多方面都是超於階級的」,又帶有一定的合理性。魯迅、馮乃超等予以反批評。

魯迅指出,梁實秋提出文學就是表現喜、怒、哀、樂、愛等「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是「矛盾而空虛的」。文學只有通過人,才能表現「人性」;然而「一用人,而且還在階級社會裡,即斷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同時,魯迅也批評了把文學的階級性絕對化的傾向,指出文學與階級性的關係,是「都帶」,而非「只有」。

(2)關於「文藝自由」的論爭。

論爭發生在胡秋原、蘇汶和左翼作家之間,爭論的焦點是文藝與政治的關係。蘇汶等反對政治「干涉」文學,態度偏激,文藝思想理論多有錯誤;但強調文學真實性的獨立地位,是正確和必要的。左翼作家於反批評中,對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有所闡發,但提出「文藝永遠是政治的留聲機」,理論上片面、錯誤。

歌特(張聞天)維護了文學真實性標準的獨立價值,對真實性與黨性、政治傾向性作了較為辯證的分析。

(3)關於「大眾語文論爭」。

論爭的焦點集中於文學語言問題。它上承「左聯」內部兩次「文藝大眾化」討論,參加人員涉及整個文化界,發表文章數百篇。論爭總結了「五四」「文白之爭」以後文學語言發展的經驗教訓,批評了「歐化」與「半文半白」的傾向,糾正了一些「左聯」作家否定白話、提出語言有階級性等「左」的錯誤,**了現代文學語言的特點及其發展的方向。

這是繼「文白之爭」後的又一次重大的文學語言論爭,對此後現代文學語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學社團期末總結

2013文學社總結 2012級文學社 本著學校 多元發展,人人成才 的理念,文學社正式成立,著重開創社團的活動特色。團結我校學生中的文學愛好者,共同切磋學習,全面提高文學修養,重點發展閱讀能力和文學鑑賞能力。在此一學年中因級部領導有序的組織和管理,加之整個社團的努力,社團不斷進步,逐漸成長。乙個學期...

文學社團活動計畫

第三階段 閱讀名人故事類書籍,先自由閱讀,後集中欣賞佳作。第四階段 閱讀文學故事類書籍,先自由閱讀,後集中欣賞佳作。第五階段 開展文學習作賞析活動,選舉產生優秀佳作。五 落實辦法措施 為避免文學社團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我們將堅持 六定 管理體制 一 定活動課程,在全面了解學生興趣 特長的基礎上,結合學...

文學社團發言稿

各位文友 大家好,我是雲南廣播電視大學雲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星葉文學社的成員。今天能代表社團來參加此次雲南民族大學聽石小筑紅學會周年慶暨首期期刊發刊會我感到非常榮幸。首先我謹代表星葉文學社全體成員祝聽石小筑紅學會生日快樂。我們都是文學愛好者,同樣,是文學讓我們相聚。讀書 創造 品味 評價 學習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