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魚塘上修復的「濕地海綿北京翠湖濕地公園

2022-10-05 12:21:04 字數 4110 閱讀 4523

稻田魚塘上修復的「濕地海綿」

上莊水庫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水庫邊可以自由地燒烤、釣魚。如果不是水庫西北岸豎立的一塊「翠湖濕地」的牌子,很難想到在岔道深處還藏著乙個濕地公園。一進入濕地,耳邊就傳來了布穀鳥的鳴叫,湖面上荷花初綻,片刻間有一種柳暗花明的環境轉換。

翠湖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李曉光說:「公園還不為人所知,主要因為目前還處於封閉保育期,暫未對外開放。」

鳥類遷徙的「中轉站」

公園內活躍的鳥類最引人注目。在有湖面的地方,黑天鵝、蒼鷺、鴻雁、灰雁等水禽隨處可見。據介紹,翠湖濕地的生態效益,最明顯表現在提供鳥類的棲息地上。

因為人類活動少,再加上近幾年逐漸恢復的植被,吸引來的鳥類越來越多,目前觀測到的已有156種。李曉光介紹,翠湖濕地的定位是提供鳥類遷徙的「中轉站」,「類似於高速公路上的休息站,每年春秋季節一些候鳥經過時,做5-10天的停留,獲取食物,補充體力,然後向北或者向南」。

隨著翠湖濕地的生態環境逐漸好轉,再加上這裡「有吃有喝」,便有一些鳥類賴著不走,成為了「留鳥」。其中蒼鷺最為常見,在蘆葦蕩間一動不動,一立就是好幾個小時,非得逮著魚才會罷休。而那些鴻雁、灰雁,許多是因為育雛耽擱下了。

工作人員說,到二期工程時公園裡專門會建一些觀鳥屋、觀鳥塔,把人藏起來,更近距離地了解鳥的生活習性。

黑天鵝屬於這裡的「外來客」,它本來生活在南半球。公園為了增加濕地鳥類的景觀效果,專門引進了一批。現在通過自然繁殖,黑天鵝的數量已經增加到了100只左右,成了園區內一種重要的留鳥。

黑天鵝在蘆葦叢中做的直徑1公尺5的大窩,以及蒼鷺在大樹上的群居生活,同樣是翠湖濕地的一道景觀。首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李曉京在這裡開展鳥類監測研究,他去年曾發現了遷徙的大鴇和黑鸛。「據我了解,這兩種鳥不僅在北京,在全世界也各自只剩幾千隻的種群,而且這兩年下降很快。

從這類非常珍稀的種群出現在翠湖濕地,可以說明這裡的生態修復效果明顯。」

人為接通被打斷的生態鏈

李曉光說,作為乙個人工修復的濕地,翠湖的主要任務在於,用人為方式把被打斷的生態鏈結上,「人為干預是手段,達到天然濕地的效應是目的」。為了給鳥類補充食物,工作人員會定期向湖裡撒一些魚苗,要是趕上遷徙季,湖區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還要直接投魚。當魚群過量繁殖,超過食物需求時,工作人員還要撈魚。

二期完成後,怎麼把鳥類吸引過去便成了乙個難題,最行之有效的就是在各自適宜的通道中,用食物把它們「誘引」過去。

即便是園內的蘆葦蕩、荷花池,也都是人為干預的結果。蘆葦和荷花適宜生長的水深並不相同。於是在「適地適物」(在合適的環境種植適合的植物)的原則下,灘塗性質的蘆葦地,水位較深的荷花池便人為開闢了出來。

如果按照常規遊覽公園的思路,難免會對濕地裡的一些措施產生誤解。比如荷花叢外圍的塑料柵欄,為的不是防止荷葉傾倒,而是防止大魚前去偷食花苞。而在春天,護欄又可以防止野鴨子去啃荷葉的嫩芽。

湖中噴著低矮水柱的設施,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那是用來造景的噴泉,工作人員卻說:「夏天水中容易缺氧,它們是為眾多水生動物增氧用的。」

濕地知識體驗性掃盲

為了展示濕地水淨化的功能,園內在入水口處專門設了一段「人工濕地汙水處理系統」,這是中國林科院開展的科研展示專案。河道根據栽植的植被不同,依次分割為浮水、挺水、沉水三個植被區,以及礫石溪和生態景觀塘幾段。水從入水口進來,依次經過淨化和過渡,水質大為改善。

李曉光稱:「水的淨化過程在天然濕地裡是綜合的,不可能分割開來,我們人為分割槽,為的是更清楚地向人們展示濕地淨化水的過程。包括感受生物多樣性在內,這都是城市濕地公園應有的景觀效應。

」按照公園的二期規劃,將來還會建成濕地科普展覽館,先進行「濕地」知識掃盲,然後再到室外實地感受濕地。

在滿足人們遊覽要求的同時,為保證濕地的生態修復效果,公園劃分為濕地展示、過渡緩衝和封閉保育三個大的區域。過渡緩衝區有**量的限制,有規定的線路和交通工具。最有代表性的是乘坐遊船在湖區劃定的蘆葦叢和荷花線路中行進。

剛一上船,公園管理處的張強就開始忙著往身上抹花露水。蚊蟲多成了接下來遊船體驗的一部分。張強說:

「蚊蟲對人來說是個威脅,但也是濕地生態鏈上不可少的其中一環。水裡的青蛙、蟾蜍最樂見的就是它們的身影。」封閉保育期相當於自然保護區,除了個別科研專案,禁止人們進入,為的是給各種珍稀的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安靜、適於繁衍的棲息地。

「濕地海綿」不是「汙水處理廠」

濕地公園雖然有景觀功能,但並不會見到錦鯉、紅鯽魚這類色彩鮮豔、最適於觀賞的魚類,因為失去了保護色的它們,無法在天然的生態環境中得以生存。李曉光說:「濕地公園既不會有錦鯉,也不會有燒烤、釣魚這類專案,畢竟它不是『水上樂園』。

」目前翠湖濕地公園主要利用上莊水庫來補水。因為對流入水庫的中水和生活汙水有一定處理能力,園內整體水質好於水庫水質。北京水資源的匱乏,讓更多人特別看重濕地的水淨化功能。

但濕地研究專家朱建寧表示:「濕地公園並不是『汙水處理廠』,其水淨化的展示也是附帶的。如果上莊水庫的水質長期惡化,一旦超過公園的水處理承載力,翠湖這塊『濕地海綿』也會失效,甚至反過來破壞了濕地公園來之不易的生態成果。

」朱建寧說,上莊水庫目前無外在水源補給,正在成為「死水」,而中水和生活汙水的持續排入,都會對水庫的水質保持和濕地公園的生態效應帶來威脅。「如果水庫的水質保持在一定的可控範圍內,濕地公園就可以把它的景觀功能主要放在展示濕地的特色上,讓人們感受這裡的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

「目前濕地面積小,制約著公園生態效應的發揮。」這也是公園管理處主任李曉光的一大感慨。

■爭議在保護與開發間尋找平衡

●朱建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

前些年對翠湖濕地有過爭議。因為這個濕地主要是由稻田開挖而來,前提是當時北京出於化肥汙染水源的考慮,禁止再種稻田。不過也有人認為,稻田既能保護生態,又有田園風光,不也很好嗎?

問題在於農戶耕種稻田時很零散,難於管理,水汙染的威脅較嚴重。一旦成為濕地,有了統一的管理機構,水質就更能得到保證。

爭議的根本在於如何開發上。對於北京市和海淀區來說,肯定希望濕地能最有效地保護,但在徵地和開發建設上面臨資金缺乏的問題;對於當地的村鎮來說,可能更看重的是翠湖濕地和上莊水庫所能帶來的效益,一些別墅和開發專案盡可能地想離水邊越近越好。於是這兩方面構成一對矛盾,解決辦法在於平衡好保護和利用之間的關係。

周邊環境對濕地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現在對周邊環境的資源調查做得還不夠,比如對濕地及上莊水庫來說,各地區的地下水位及對人類活動的敏感情況,都應該搞清楚,這樣才能得當地規劃,哪些地區該重點保護,哪些地區可以適度開發。

翠湖作為乙個濕地公園,將來在滿足人們的遊覽需要時,一定要與普通公園區分開來。如果說一般公園注重的是人的遊憩和活動,那麼濕地公園應在濕地風貌上做文章,讓人們通過水質、土壤、生物多樣性的參觀遊覽,了解濕地的典型特徵,從而強化環保意識。

■特色北京城區可近距離感受生態修復效應

●李曉京,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

「海淀」從名字上來說,就有海子、水窪的意思,歷史上有許多小湖泊,但現在大多已經消失。翠湖在這種大的環境變化下,還能保留這樣規模的濕地,是相當不錯的事情,雖然在恢復上還有很多任務作要做。

相對於北京別的濕地而言,它有兩點特別之處。一是人為干擾比較少。目前生態效益最明顯的是在候鳥遷徙的棲息地方面,曾經監測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約有10種。

這與目前處於閉園保育的特殊時期有關,預計正式開園後隨著遊人增多,人為威脅就會增加。

二是離城區近,在發揮城市濕地景觀上的優勢更為突出。北京的濕地自然保護區都在邊遠山區,它們的生態效應對城區來說有一定影響,但很有限。而翠湖作為北京市區的一塊濕地,市民可以方便前往,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它的生態修復效應,比如在涵養水源、淨化空氣方面的種種好處。

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是北京的其他濕地所不能及的。

■疑問濕地能否把自然村落包括在內?

●楊長金,65歲,上莊鎮河北村村民

由於翠湖濕地公園進一步拓展的原因,我們村面臨拆遷。雖然沒有辦法,但對村裡人來說是件非常惋惜的事情。上莊水庫我們是很有感情的,現在我還經常去邊上溜達。

對於北京來說,像這樣離城區既近環境又不錯的地方太少了。城裡人一到週末,都喜歡拖家帶口到這裡來,燒烤或是釣魚,都非常愜意。

不過人多了,加上管理比較鬆散,還有不少亂扔垃圾的現象,水庫的水質跟原來相比下降了很多。這跟乾旱也有一定關係,以前只要一下大雨,把上面的大閘一提,沖刷一遍,水就乾淨多了。現在下大雨的機會不多,淨化水質只能靠水汙處理站往河裡投淨水藥劑了,效果很有限。

這裡與下游汙染重的河段相比,水質還是不錯的,湖邊釣魚的人經常釣到兩斤左右的鯉魚和花鰱。現在的濕地公園我沒去過,聽說環境比上莊水庫還要好,以後這附近環境肯定會更好,可惜我們享受不了了。搞濕地是為了自然,這是好事情。

如果能把自然村落包括在內,不知道會不會更有實際效應?

馬頭門修復措施上

山西 煤業 主井馬頭門修復 措施施工單位 工程負責人 技術負責人 編制人 編制日期 馬頭門修復措施 一 工程概況 1 工程現狀 主井井筒淨徑 4公尺,井深420公尺,從地表鎖口以下410公尺處為馬頭門。由於主井多年沒有開採,馬頭門和井壁的多處已嚴重變形,並且現有的馬頭門大小也不夠新箕鬥裝載使用,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