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創新性綜合實驗報告書

2022-09-25 14:09:04 字數 4221 閱讀 3684

西南交通大學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目錄一、課題背景 1

二、實驗目的 1

三、力學原理的分析與貼片方案 1

3.1實驗載入模式 1

3.2最大正應力 2

3.3最大剪應力 3

四、實驗步驟 3

五、設計值的計算 4

5.1繪製彎矩圖和剪力圖 4

5.2最大正應力的計算 4

5.3最大剪應力的計算 4

5.4最大撓度的計算 4

六、實驗值資料分析 5

6.1實驗資料整理 5

6.2最大正應力的計算 5

6.3最大剪應力的計算 5

6.4最大撓度的測試 5

七、實驗結果與設計值的對比分析 6

八、載入過程的彈性校驗 6

九、誤差分析 7

十、梁的動力響應: 8

十一、數值模擬 8

十二、課題總結 9

十三、參考文獻: 10

一、課題背景

只有兩端支撐在柱子上的梁,主要承受正彎矩,一般為靜定結構。體系溫變、混凝土收縮徐變、張拉預應力、支座移動等都不會在樑中產生附加內力,受力簡單,簡支梁為力學簡化模型。

如圖1-1,現有工作需要,需用一簡支梁結構承擔有可能在上面經過的靜力、動力荷載(如考慮動荷載的情況下,其最大動力衝擊係數不超過)。經測算,考慮所有的活載作用(除梁自重外,其可能承擔的靜、動力荷載作用),以該梁的跨中最不利彎矩為控制目標,該梁如能承擔均布荷載p(x)即可滿足工作要求。為此,依據現有材料,該簡支梁取用矩形鋼管結構型式,並設計成型即將投入使用,請對該樑中的一根進行靜力實驗,檢測其剛度與強度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同時計算出該梁在簡支方式下的固有頻率(前三階即可),為該梁適應動荷載的使用要求提供參考。

圖1-1 載入模型圖

給定的試件引數:

二、實驗目的

1.檢驗梁的彎矩和剪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2.檢驗梁的撓度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3.檢驗結構在荷載作用下是否處於彈性工作狀態。

三、力學原理的分析與貼片方案

3.1實驗載入模式

根據實驗載入模式圖3-1,由材料力學的知識作出該簡支梁的彎矩圖和剪力圖,如圖3-2。

圖3-1實驗裝置簡化圖

圖3-2實際剪力彎矩圖

3.2最大正應力

由圖可知梁在荷載作用之間的部分發生純彎曲,剪力為零,並且梁的最大正應力就發生在該段梁的上下表面。考慮到在載入過程中,荷載可能不是作用在梁的中線上,導致試件可能會發生扭轉。

考慮到上述因素,我們確定的貼片方案是,在梁的跨中下表面均勻地貼上三個應變片,編號為2、3、4,測得相應的應變,並取其平均值作為跨中下表面的應變。由於該點處於單軸應力狀態,所以由胡克定律可以求得最大正應力。這樣貼片的好處是,在測得該處的正應變的同時消除了可能發生扭轉而導致的誤差。

圖3-3底面貼片圖

3.3最大剪應力

由剪力圖3-2可見,除梁在荷載作用之間的其他部分,剪力均勻分布,由於中性軸上的正應力為零,因此這部分的中性軸上處於純剪下狀態。

我們的貼片方案是,將乙個應變片貼在中性軸處的位置,並與中性軸成45。

應變貼片位置處於純剪下,所以只需要貼乙個應變片就可以得到該點的剪應力。由廣義虎克定律,得到最大剪應力

圖3-4應力狀態分析圖圖3-5應力圓

圖3-6側面貼片圖

四、實驗步驟

step1:對所選構件進行打磨:首先,將分發的材料進行全面的處理,進行一系列的打磨和擦拭;

step2:通過理論分析確定應變片貼上位置:通過理論分析,只需在樑中的下端處貼三個應變片,測量相應位置的應變數,然後在荷載與支點中點的中軸線處與水平線成45度方向貼乙個應變片即可;

step3:在確定的位置正確貼上應變片:對貼片的位置進行進一步的打磨,是表面光滑平整,便於貼片,然後用酒精擦去表面的灰塵,把502膠水先滴一小滴在貼片位置,然後將應變片輕輕地準確地貼在上邊,壓勻;用電烙鐵將應變片的兩個線頭與電線焊接在一起;

step4:檢測應變片是否有效:開啟萬用表並調製歐姆檔,將萬用表的兩個表頭分別接在應變片的兩個線端,觀察是否有示數,從而確認應變片是否有效;

step5:在萬能實驗機上安裝試件:將試件準確地放在萬能實驗機上,支撐兩端的距離為450mm,在試件上側將兩個小圓棒分別放在離試件中點112.

5mm的兩側,上面放上用來傳遞荷載的工字鋼,並將連線應變片的彩線正確地連線在數字電阻應變儀上;

step6:在萬能實驗機上進行分級載入實驗:調整至合適的載入速度0.

5mm/min,荷載從0開始以2kn為乙個增量步載入至8kn,即載入到2kn、4kn、6kn、8kn時記錄對應的應變和位移。

五、設計值的計算

5.1繪製彎矩圖和剪力圖

圖5-1均布荷載彎矩剪力圖

對該梁進行強度和剛度方面的檢測,需要將設計值與實測值進行比較,考慮在誤差範圍內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接下來由公式直接計算設計值。

5.2最大正應力的計算

5-1)

5-2)

5.3最大剪應力的計算

5-3)

5-4)

5.4最大撓度的計算

由材料力學中簡支梁的撓度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得到:

5-5)

六、實驗值資料分析

6.1實驗資料整理

表6-1實驗資料整理

6.2最大正應力的計算

利用數字應變儀測得樑中點處底面處的應變為,為了消除梁在載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扭轉,取其平均值。

得到最大正應力:

6-1)

6.3最大剪應力的計算

根據第三部分力學原理分析,由廣義虎克定律,45方向應變貼片位置處於純剪下。

得到最大剪應力:

6-2)

6.4最大撓度的測試

載入到控制荷載8kn時,在萬能試驗機的引數顯示屏上讀得樑中點的撓度為。幾個荷載對應的跨中撓度見表6-1。

七、實驗結果與設計值的對比分析

表7-1強度剛度計算值

上表的表示結構校驗係數,1.1是動荷係數。以上結果表明,實際的最大剪應力和最大正應力都比設計值大,實際的跨中撓度也比設計值大,因此該簡支梁的強度和剛度不滿足設計要求。

八、載入過程的彈性校驗

由前面得到的實驗資料表6-1,運用專業資料處理繪圖軟體origin,作出荷載f與跨中底面的平均應變的關係曲線,如下:

圖8-1 origin擬合資料

圖8-2 平均應變的關係曲線圖

由圖可見,荷載與應變基本上在一條直線附近,說明在試件在整個載入過程中始終處於彈性狀態,沒有發生屈服。

九、誤差分析

1.理論誤差。該簡支梁取用矩形空心薄壁鋼管結構型式,考慮到梁的截面引數,與我們平時學習研究的實心細長梁(euler-bernoulli梁)有很大差別,應該用timoshenko梁理論進行分析和計算。

但是為了簡化計算,我們所採用的是euler-bernoulli梁理論,結構在設計荷載值的作用下,其應力與撓度的計算不準確。因而在理論上會有誤差。

2.貼片技術水平不高而產生的誤差,尤其對於我們訓練次數比較少的學生而言。貼上應變片其實是一件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活,其中很多的細節會對測量結果造成影響。

比如貼片時,放的膠水不夠,沒有將應變片牢牢的粘在試件上;再如,貼片時沒有輕壓片,導致粘好的片與試件之間存在氣泡等貼片缺陷,都會對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3.利用應變片測得的是片覆蓋區域的平均應變,而我們要得到的是一點的應變。兩者可能存在差別。

於本次實驗的為甚,因為只有中性軸上的應力狀態才是純剪下,利用應變片測得的應變不太可能正好是該軸上一點的應變。

4.對於簡支梁跨中撓度而言,我們的測試方法是直接在萬能實驗機上讀取位移。由於傳遞荷載的工字鋼在載入過程中會發生彎曲變形,而讀取的位移包括了工字鋼這一部分位移,導致測得的撓度比梁實際的撓度要大。

5.實驗裝置不夠精良造成的誤差。

十、梁的動力響應

梁的橫向振動微分方程

10-1)

其解為10-2)

由簡支梁的邊界條件

同時,又有

10-3)

可以得到簡支梁的固有頻率

10-4)

令n=1,2,3得到結構的第

一、二、三階固有頻率

10-5)

意義:為避免發生共振,造成結構破壞,作用在該結構上的荷載的頻率應避開共振頻率。

十一、數值模擬

我們運用有限元軟體abaqus,簡單地模擬該簡支梁的載入過程,觀察其應力的分布狀況,發現應力分布遠比我們之前分析的要複雜,從圖中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載入點附近應力非常大,與我們計算的有很大差別。

綜合實驗報告書

土木工程綜合實驗報告 隧道與軌道工程方向 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 一 實驗報告要求 1 實驗報告的格式形式應統一。2 編寫實驗報告要規範,一般包括 實驗名稱 目的 內容 原理 裝置及儀表 名稱 規格 型號 實驗裝置或連線示意圖 實驗步驟 實驗記錄 資料處理 或原理論證 或實驗現象描述 或結構說明等 ...

實驗報告書

華南師範大學實驗報告 課程名稱地理資訊系統概論實驗名稱柵格資料分析 實驗型別 arcgis軟體應用實驗時間 2015 1 3 學生姓名李楠學號 20132600060 學院地理科學學院專業地理科學類 指導教師舒娛琴實驗評分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地理資訊系統概論 之柵格資料分析實驗報告 一 實驗...

實驗報告書

課程名稱 數學建模 專業年級 學生姓名 學號指導教師 咸寧學院數學系 實驗1 注 實驗過程 結果及源程式用a4紙列印以附件形式同實驗報告一起上交。實驗2 注 實驗結果及源程式用a4紙列印以附件形式同實驗報告一起上交。實驗3 注 實驗過程 結果及源程式用a4紙列印以附件形式同實驗報告一起上交。實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