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規劃與管理重點

2022-08-29 06:45:05 字數 4703 閱讀 1722

名詞解釋

1、環境規劃:是人類為使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預先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是**履行環境職責的綜合決策過程之一,是約束和指導**行政行為的綱領性檔案。

2、環境規劃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和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其編制是乙個科學決策過程。

3、總量控制:是指在規定時間內,對某一區域或某一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汙染物最終排入環境的數量的限制。

4、環境系統:是乙個複雜的大系統,由豐富多樣、層次不一的元素組成,形成極其複雜的結構,並能不斷依靠能量、物質和資訊的輸入、輸出維持自身穩態運動。這是乙個巨大的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

5、環境容量:是乙個複雜的反映了環境淨化能力的量,是從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數值應能表徵汙染物在環境中的物理,化學變化及空間機械運動性質。

6、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系統功能的外在表現,即環境系統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負熵流來維持自身的穩態,有限地抵抗人類系統的干擾並重新調整組織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統:是地球表層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開放的複雜系統。

8、環境指標體系:是在一定時空範圍內所有環境因素構成的環境系統的整體反映。

9、環境規劃指標體系:是指進行環境規劃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時所必需的資料指標總體。

10、環境評價:是在環境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方法,對環境質量、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述,旨在獲取各種資訊、資料和資料。

11、環境**:是指根據人類過去和現已掌握的資訊、資料、經驗和規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對未來的環境狀況和環境發展趨勢及其主要汙染物和汙染源的動態變化進行描述和分析。

12、環境功能區劃: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不同地區在環境結構、環境狀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異,對區域進行合理劃分。

13、水汙染控制系統:是由汙染物的產生、處理、傳輸以及在水體中遷移轉化等各種過程和影響因素所組成的系統。

14、水資源系統:是以水為主體構成的一種特定的系統,是乙個由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資源工程單元和管理技術單元所組成的有機體。

15、水資源系統規劃:是指應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區域內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總體措施、計畫與安排。

16、水環境功能區劃:是水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我國目前實施的水環境分級管理以及環境管理目標責任制的基礎,是確定和實施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基本單元以及水質評價的基礎。

17、水環境容量:是指某水體在特定的環境目標下所能容納汙染物的量。

18、水環境承載力:是指某一地區、某一時間、某種狀態下水環境對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援能力。

19、大氣環境規劃:是為了平衡和協調某一區域的大氣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係,以期達到大氣環境系統功能的最優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大氣環境系統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氣環境規劃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針對能源的輸入、轉換、分配、使用的全過程系統分析,以剖析大氣汙染物的產生、治理、排放規律,找出主要環境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21、大氣汙染:主要是人類的各種活動向大氣排放各種汙染物,使得大氣環境質量遭到破壞,並對人類身體健康和動植物生長產生危害,破壞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

22、大氣汙染物總量控制:是通過控制給定區域汙染源允許排放總量,並稱其優化分配到源,以確保實現大氣環境質量目標值的方法。

23、土地資源:是指土地總量中在當前和可預見將來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能為人類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類生產的基本資料和勞動物件,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

24、土地利用:是人類根據土地的自然特點,按一定的經濟、社會目的,採取一系列生物、技術手段,對土地進行的長期性或週期性的經營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動。

25、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是為正確選擇各種土地利用區位,改善農村土地利用的空間條件以及長久保護自然資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實施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

26、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是對土地利用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環境影響進行跟蹤監測和及時反饋的一種戰略環境管理方法和制度。

27、土地利用現狀評價:是總結土地利用特點,揭示土地利用的基本趨勢和存在問題,據此對土地質量做出科學評定,提出相應的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布局。

28、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分析:指在當前技術可能性和經濟合理性條件下,在土地資源中已開發利用土地所佔的比例。

29、固體廢物:是指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汙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

30、工業固體廢物:是指在工業、交通等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包括高爐渣、鋼渣、赤泥、有色金屬渣、粉煤灰、煤渣、硫酸渣、廢石膏、鹽泥廢石和尾礦等。

31、危險廢物:工業固體廢物中,廢物積聚後具有易燃性、易爆性、化學反應性,腐蝕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態毒性或傳染性等。

32、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33、固體廢物處理:是指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體廢物轉化成為適於運輸、貯存、資源化利用以及最終處置的一種過程。

34、固體廢物管理:是指對固體廢物的產生、收集、運輸、貯存、處理和最終處置全過程的管理。

35、固體廢物管理系統:是由固體廢物及其發生源、處理途徑、處置場所和管理程式等構成的完整體系。

36、固體廢物管理規劃:是在資源利用最大化、處置費用最小化的條件下,對固體廢物管理系統中的各個環節、層級進行整合調節和優化設計,進而篩選出切實的規劃方案,以使整個固體廢物管理系統處於良性運轉。

37、社群:在一定的面積範圍內,密度適中的人所構成的和諧的群體。

38、鄉鎮環境規劃:是在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防止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的根本措施,是以農村縣城和鎮區環境為物件的綜合性環境規劃。

39、決策支援系統(dss):凡能對決策提供支援,充分運用可供利用的、合適的計算機技術,針對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決策問題,通過人機互動方式幫助和改善管理決策制定有效性的計算機系統。

40、復合生態的結構:社會、經濟、自然3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子系統,共同構成乙個龐大的復合生態系統。

41、環境規劃方案設計:是在考慮國家或地區有關政策規定、環境問題和環境目標、汙染狀況和汙染削減量、投資能力和效益的情況下,提出具體的汙染防治和自然保護的措施和對策。

42、環境費用效益分析:是用於識別和度量一項活動或規劃的經濟效益和費用的系統方法。

43、水汙染控制系統的最優化:是利用數學規劃方法,科學地組織汙染物的排放或協調各個治理環節,以便用最小的費用達到所規定的水質目標。

44、水汙染控制單元:是由源和水域兩部分組成的可操縱實體。

45、土地退化:是指由於某些構成土地的自然要素形狀發生了不利於維持原有生產能力的變化,從而引起了土地生產能力的持續下降甚至喪失。

46、土地資源保護規劃:是指運用土地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通過確定區域土地資源保護的目標、制定保護方案和確定實施反感的措施,對區域土地資源的保護進行統一的安排和部署,以使土地在一定時期內得以充分、科學、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保護土地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獲得系統的最佳結構和功能。

47、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乙個嶄新的概念,是乙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並促使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永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環境復合系統。

48、環境規劃目標:是對規劃物件未來某一階段環境質量狀況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所作的規定。

49、評價指標(體系):是很據評價目的而對評價物件的整體狀態與屬性特徵進行刻畫的一組概括性表徵。

50、大氣環境現狀評價:是乙個環境系統工程,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區域汙染源調查和評價、區域大氣環境現狀監測及資料分析和區域大氣環境現狀評價。

51、土地:是地球特定的地域表面,是由氣候 、水文 、地質 、地貌 、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所組成的自然綜合體。

填空題1、環境規劃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區域性、動態性、前瞻性、資訊密集和政策性強的特點。

2、環境規劃按區域範圍和層次分為:國家環境規劃、區域環境規劃和部門環境規劃等;按環境規劃的性質分為:汙染綜合防治規劃、生態規劃及專題規劃等;按環境要素分為:

水汙染控制規劃、大氣汙染控制規劃、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規劃,以及雜訊控制規劃等。按規劃期分為:長遠環境規劃、中期環境規劃以及短期環境規劃。

3、未來環境規劃的發展方向:①增強環境規劃的協調與銜接;②強化環境規劃的導向性與調控性;③完善環境規劃的技術方法。

4、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連續性、穩定性、多樣性、均衡性、獨立性和更新性。

5、復合生態系統是由:無機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組成的綜合體。

6、復合系統的功能:生產、生活、還原、資訊傳遞。

7、復合生態系統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產性、地帶性和綜合性等特徵。

8、3r原則內容: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

9、產業生態學原則包括:多層次的開放性原則、閉路迴圈性原則、因地制宜的本土性原則和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經濟性原則。

10、城市空間結構演化過程分為:城市膨脹階段、市區蔓生階段、城市向心體、城市連綿帶四個階段。

11、產業生態學的特徵:系統性、整體性、未來性、全球化。

12、環境**的技術方法:定性**技術和定量(或半定量)**技術。

13、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內容:自然環境評價,經濟、社會現狀評價,汙染評價。

14、環境**按**目的分為:警告型**(趨勢**)、目標導向型**(理想型**)、規劃協調型**(對策型**)。

15、水體水質**方法:水質相關法和水質模型法兩類。

16、雜訊汙染**主要內容:交通雜訊**、環境雜訊**。

17、環境規劃決策的特徵:非結構化特徵、多目標特徵、基於價值觀念的特徵。

18、水質、水量和水生態是目前環境規劃和管理的重要內容。

19、根據研究物件的不同,水環境分為:水汙染控制系統規劃和水資源系統規劃。

20、根據研究尺度的不同,水環境分為:區域、流域以及城市等層次。

環境規劃與管理

一 合乎迴圈經濟的3個具體例子 1 杭州市七格汙水處理廠接收的汙水主要來自杭州主城區以及下沙 臨平區塊。這些汙水通過排汙管匯聚到七格後,要經過沉澱 隔離 消毒等一系列淨化流程,才能排入由水利部門特別挑選過的錢塘江排水口,回歸到大自然的水迴圈中。而被 截留 下來的那部分汙泥,七格將採用先進的焚燒技術將...

資源及環境規劃與評價重點

名詞解釋 1 環境質量 在乙個具體的環境中,環境的總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對人類的生存繁衍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2 環境質量評價 是對環境的優劣所進行的一種定量描述。即利用近期的環境監測資料,對照環境質量評價標準,評價環境系統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狀態對人類以及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的適宜性程度。3 汙染源 ...

環境規劃與管理期末複習大綱

毒性 可燃易爆性 反應性 腐蝕性 生物毒性和傳染性等。29 環境規劃按環境要素劃分型別可分為大氣汙染控制規劃 水汙染控制規劃 固體廢物汙染控制規劃 雜訊汙染控制規劃 30 我國八項管理法律制度 三同時 制度 排汙收費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排汙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