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應在骨科醫生的指導下執行

2022-08-22 10:09:02 字數 5562 閱讀 6848

由於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具體進行**鍛鍊時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的個性化的**方案。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要佩戴可拆卸支具或鉸鏈式支具4~6周,除膝關節**訓練外,相鄰關節的主動活動可以盡早開始。

**鍛鍊中會存在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練習停止半小時內可減弱或消失,則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可以繼續堅持**鍛鍊。

肌肉力量練習應當貫穿**計畫的始終。每次應練習至肌肉有痠脹疲勞感為宜,充分休息後再進行下一組。肌肉力量的提高是恢復關節穩定性的關鍵因素,應當堅持鍛鍊。

膝關節的腫脹會伴隨著整個練習過程,直至膝關節屈伸活動角度及肌肉力量基本恢復正常時,膝關節腫脹才會逐漸消退。如果出現膝關節腫脹突然加重,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必要時應及時回醫院複查。

功能鍛鍊後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鐘。如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以繼續冰敷,每日2~3次

的:減輕疼痛及關節腫脹;早期進行肌力練習及關節活動度練習,以防治粘連及肌肉萎縮。

練習的初期以靜力練習(關節不活動,保持某一姿勢直至肌肉疲勞)為主。逐漸增加小負荷的耐力練習,即選用輕負荷(完成3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至疲勞為止。

不得過多行走!不應以行走作為練習方法!否則極易引發關節腫脹和積液,影響功能恢復及組織癒合。

1.手術當天:

麻醉消退後,開始活動足趾、踝關節;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肌。

2.術後第一天:術後24小時可扶雙拐腳不著地行走

(1)踝幫浦——用力、緩慢、全範圍屈伸踝關節(見圖6-5-1),盡可能多做。(對於促進迴圈、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

(2) 股四頭肌等長練習,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大於500次/每日)

(3) 膕繩肌等長練習,患腿用力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後側肌肉繃勁及放鬆(見圖6-5-2)。要求同上,大於500次/每日。

(4)正確體位擺放:患腿抬高放於枕頭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邊,膝關節下方應空出,不得用枕頭將腿墊成微彎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則在醫生指導下擺放於舒適體位。

(5)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嘗試直抬腿:伸膝後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處,保持至力竭。10次/組,2—3組/日。(見圖6-5-3)。

(6)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如髕腱切口處的疼痛較明顯,可2-3日再行上述練習,且次數減半。

2.術後第2天:視情況拔除引流管

(1) 繼續以上練習。

(2) 踝幫浦改為抗重力練習(可由他人協助或用手扶住大腿)。每次下床後進行可有效防止腫脹。

(3) 開始側抬腿練習,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見圖6-5-4)。

(4)開始後抬腿練習,俯臥(臉向下趴在床上),患腿伸直向後抬起至足尖離床面5厘公尺為1次,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3.術後第3天:根據情況由醫生決定開始關節活動度練習。

(1)繼續以上練習。

(2)負重及平衡——保護下雙足左右分開,在微痛範圍內左右交替移動重心,爭取可達到單腿完全負重站立,5分/次,2次/日。(見圖6-5-5);雙足前後分離,移動重心,爭取可達到單腿完全負重站立。

(3) 開始屈曲練習(微痛範圍內,早期練習尚有一定危險性。)

(4) 屈曲練習後即刻冰敷20分左右。

(5)伸展練習:去除夾板,於足跟處墊枕,使患腿完全離開床面,放鬆肌肉使膝關節自然伸展。30分/次,1-2次/日。與屈曲練習間隔時間盡可能遠。

4. 術後第4天:

(1) 繼續以上練習。

(2) 加強負重及平衡練習,逐漸至可用患腿單足站立。如可輕鬆完成,則開始使用單拐(扶於健側)行走。

(3)屈曲練習至0°—60°範圍。

5. 術後第5天:

(1)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

(2)屈曲練習至70°—80°,並可開始主動屈伸練習。開始5次後,逐漸增加至10-20次,訓練後冰敷。

6. 術後1—2周:

(1) 主動屈曲達90°。

(2) 根據膝關節穩定程度,調節支具至30°—50°範圍內活動。

(3)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俯臥位「勾腿練習」,10次/組,2—4組/日。以沙袋為負荷,在夾板的活動範圍內進行,練習後即刻冰敷。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術後4-6周開始立位「勾腿」練習(見圖6-5-6)。

(二)早期:(術後2—4周)

目的:加強關節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逐步改善步態。

1.術後2周:

(1) 被動屈曲至90-100°.

(2) 強化肌力練習。(直抬腿可在大腿一側加重物為負荷。)

(3) 如可單足站立1分鐘,即可用單拐行走,並於室內可脫拐行走。

(4) 伸展可達與健側基本相同。

(5)開始指導下自行練習屈曲。

(6)逐漸調整支具至0°— 70°範圍屈伸,並每3—5天加大角度,術後滿4周調節至110°。如調整後行走及負重時關節不穩明顯,則減小**整前角度。

2.術後3周:

(1) 被動屈曲至100-110°。

(2) 加強主動屈伸練習,強化肌力練習。

(3) 開始嘗試脫拐行走。

(4) 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立位「勾腿」練習。應靜力練習,屈膝至**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組,4組/日。

3. 術後4周:

(1) 睡眠時可不帶支具。

(2) 被動屈曲達110-120°。

(3) 調整支具至可在0°—110°範圍屈伸。

(4) 開始前後、側向跨步練習。前跨步練習:患腿向前跨出,再向前轉移重心。(見圖6-5-7)後、側向跨步練習方法相似,30次/組,4組/日。

(5)靜蹲練習。(圖6-5-8)後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及膝關節正向前,不得「內外八字」,隨力量增加逐漸增加下蹲的角度(小於90°),2分/次,間隔5秒,5-10連續/組。2-3組/日。

(6)力求達到正常步態行走。

(三)中期:(術後5周—3個月)

目的:強化關節活動度訓練至與健側相同。強化肌力訓練,改善關節穩定性。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隨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絕對力量的練習為主。選用中等負荷(完成2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20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60秒,至疲勞為止。

1.術後5周:

(1)被動屈曲達120-130°。

(2)開始患側單腿45°位半蹲屈伸膝練習。患腿單腿站立,上體正直,緩慢下蹲至屈曲450處,再緩慢蹬直至完全伸直。要求緩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

20-3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次/日。

(3) 固定自行車練習,無負荷至輕負荷。30分/次,2次/日。

2.術後8—10周:

(1)被動屈曲角度逐漸至與健側相同。

(2)「坐位抱膝」與健腿完全相同後,開始逐漸保護下全蹲。

(3)強化肌力,使用皮筋進行股四頭肌、膕繩肌等肌力訓練。

3.術後10周—3個月:

(1)主動屈伸膝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且無明顯疼痛。

(2)每日俯臥位屈曲使足跟觸臀部,持續牽伸10分鐘/次。

(3)坐位抱膝角度與健側完全相同後,開始跪坐練習(見圖6-5-9)。

(4)開始蹬踏練習。

(5)術後3個月如有條件可進行各項功能測試,為下階段日常生活及正常運動提供客觀的依據。

(四)後期:(術後4個月—6個月)

目的: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強化肌力及關節穩定訓練。 逐漸恢復運動。

後期提高最大力量,選用大負荷70%1rm(完成12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8-12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90秒,至疲勞為止。

(1) 開始膝繞環練習。

(2) 開始跳上跳下練習。

(3) 開始側向跨跳練習。

(4) 開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繩及慢跑。

(5) 運動員開始基項動作的專項練習。

在此期間重建的韌帶尚不足夠堅固,故練習應循序漸進,不可勉強或盲目冒進。且應強化肌力以保證膝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及安全,戴護膝保護。

(五)恢復運動期:(術後7個月— 1年)

全面恢復運動或劇烈活動。 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的穩定性。 逐漸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訓練

第一階段0-2周

1,髕骨活動(重點是上下滑動);

2,活動控制支架0-90°;

3,股四頭肌或直腿抬高練習(注意持續伸直);

4,俯臥或站立位膕繩肌收縮;

5,被動伸膝(全伸)俯臥時懸膝,足跟下墊枕;

6,被動、輔助主動與主動屈膝活動:a.牆上滑動坐位滑動b.俯臥牽拉毛巾

7,加壓幫浦控制水腫;

8,四頭肌肌力不足時進行電刺激;

9,活動控制支架鎖在完全伸直位時,可扶拐50%-70%負重,可忍受時棄拐負重;

10,睡眠時活動控制支架鎖在伸直位

目標:⑴伸膝活動範圍正常

⑵屈膝範圍達90°

⑶四頭肌功能正常

⑷步態正常。

第二階段2-4周

1,在活動控制支架上進行全範圍活動

2,第四周活動範圍達120°

3,逐漸直腿抬高及俯臥或站立位膕繩肌負重屈膝

4,活動範圍足夠時,開始進行自行車低阻力活動練習

5,下蹲、快走

6,扶拐完全負重,無跛行時棄拐

7,開始雙腿機械踝平台系統訓練,逐漸轉向單腿

8,開始輕重量雙側壓腿

9,脛骨垂直於45°斜坡上,時間逐漸增加

10,能單腿1/4下蹲時側上台階

11,直腿抬高10磅時重物應用髖、膝活動機

12,向前後推磨,重點是步態正常

13,對抗理療師手法阻力下60°-90°伸膝

目標:⑴活動範圍達0-120°

⑵棄拐完全負重,無跛行

4-6周

1,第6周逐漸增加至全範圍活動

2,開始kin-com膕繩肌練習(等張/等力)

3,使用抗剪力墊開始kin-com40°-90°等張活動練習股四頭肌

4,前後上下樓梯

5,漸行閉鏈練習(注要指股四頭肌和膕繩肌的活動)

6,第6周開始股四頭肌的kin-com40°-90°等張活動練習(起始速度要快且持久)

7,水中運動

8-10周

1,加強上述練習

2,戴運動帶向前、後慢跑

3,不同速度下(60,90,120)四頭肌等力練習

4,開始突然加速行走或跑

5,第10周開始滑板運動與fitter或運動

第三階段12-16周

1,全範圍等張kin-com練習(開始時將抗剪力墊下移)

2,使用輕量高頻伸膝機

3,側方運動帶訓練(慢而有控制地進行)

4,kin-com練習檢測膕繩肌,肌力達90%則停止膕繩肌練習

5,16週時進一步進行等力股四頭肌練習至膝關節完全伸直

第四階段16-18周

1,kin-com練習檢測股四頭肌,必要時重新檢測膕繩肌

2,如股四頭肌肌力達65%,無滲出,可全範圍活動,膝關節穩定,則可開始折返跑和跳繩活

動。3,如股四頭肌肌力達65%,可開始長距離慢跑

第五階段5-6個月

1,靈活性訓練

2,特殊運動技巧訓練;如跳克力歐卡舞(caiioca),45°側蹬和走8字

3,如必要再測股四頭肌肌力

第六階段6個月

1,如果活動範圍大於130°,膕繩肌肌力大於90%,股四頭肌肌力大於85%,完成了特

殊運動靈活性訓練,可恢復正常體育活動

2,每週繼續訓練2-3次

骨科醫生工作計畫

篇一 2015年骨科實習醫師工作計畫怎麼寫 2015年骨科實習醫師工作計畫怎麼寫 通過四周骨科病房實習,掌握骨科護理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骨科系統常見病的 臨床表現 評估診斷 處理原則及相應的術前術後護理,了解各種常見醫療儀器的使用 掌握護理病歷的書寫 掌握骨科常見病種的健康宣教知識。能與病人良好溝通 ...

骨科醫生的述職報告

劉偉2011年11月 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衷心感謝這一年來,大家對我的幫助,在這裡我特別感謝徐主任對我技術上的指導,小魏,小王對我工作上的支援。這一年,我緊緊圍繞科室的發展大局,認真開展各項醫療工作,全面履行了主治醫師的崗位職責 1 在科主任領導下,負責本科一定範圍的醫療 教學工作。2 每日對全管病...

骨科醫生實習心得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在骨科的實習生活結束了,回顧這些日子,是苦是樂,是酸是甜,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味道,在骨科近乙個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頗多,即將要出科了,卻有好多的不捨,對於我們的實習,科里的老師們都很重視,每週的實習安排也謹然有序,從而讓我們循序漸進的學習與成長,在此,對各位老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