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023年版

2022-07-12 00:21:02 字數 2796 閱讀 2925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人的內在需求。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要求基礎教育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良好的公民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養成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為目標,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認識社會事物和現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發展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 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群擴充套件;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二、課程基本理念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本課程特別關注每乙個學生的成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豐富學生的社會認識和內心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二)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

本課程注重學生生活的價值。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課程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社會,並以此為基礎,提公升學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本課程強調必須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教學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於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環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採用學生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三、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社群、國家、世界是學生不斷擴充套件的生活領域。社會壞境、社會活動、社會關係是存在於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

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充套件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要素的互動作用實現的。

本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公升。「一條主線」即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面」是學生逐步擴充套件的生活領域,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公升」指的是每乙個生活領域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在不同年段層次不同,螺旋上公升。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

本課程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律、樂觀向上、勤勞樸素的態度。

2、愛親敬長,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制觀念,崇尚公平與公正。

4、熱愛家鄉,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

5、具有關愛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與方法

1、養成安全、健康、環保的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

2、初步認識自我,掌握一些調整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方法。

3、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體會他人的心情和需要,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集體生活。

4、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社會事物和現象,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運用資訊的能力,能夠選用恰當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說明問題。

(三)知識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規範和文明禮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則、法律對於保障毎個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影響。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了解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問題。

4、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了解一些我國歷史常識,知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了解影響我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環境下人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懂得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課程內容

一、我的健康成長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們的學校生活

四、我們的社群生活

五、我們的國家

2019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解讀 一 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 課程標準指出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 品德與生活 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 9年級的 思想品德 歷史 地理 科相銜接。...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國家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紀裡中華民族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對於人的思想品德和社會性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貫徹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 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 試行 的精神,改革和加強小學相關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一 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 基本理念 一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 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課程要關注每乙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 有責任心 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二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