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願清單》電影影評 法理

2022-07-04 01:18:01 字數 2387 閱讀 7820

在塵土之間死亡

——淺評《遺願清單》

西方人臨終前,牧師會在彌撒時說「塵歸塵、土歸土」,死者由此在親人的心中魂歸天國,像塵土一樣飄走,卻又像塵土一樣無處不在。對於現世的人來說,死亡意味著告別已有、走向未知,正是這樣的虛無使人產生恐懼,人們不懼怕閉上雙眼,卻懼怕閉眼後無盡的黑暗。

影片中愛德華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在某一天死去,那麼在活著的現在和死亡的未來之間是否應該有什麼來填補?

億萬富翁愛德華,社會地位高,話嘮,暴脾氣,幽默;黑人機械工卡特,話不多,博學,一直夢想當歷史教授。他們因為罹患癌症,住進同一病房。不論是乙個人,還是一群人,在死亡面前都顯得無力,又是如斯的平等,任何人都不會因為擁有高貴的身份而免於死亡。

愛德華起先對卡特並不友好,甚至輕蔑,但當他們都面臨死神的召喚時,愛德華卻顯現出不安,即便再富有,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事情,可死亡抹平了這微不足道的差異。這讓我想起簡愛的話「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而上帝告訴我們,塵歸塵、土歸土。

有人說,死亡不是簡單的醫學事件,而是哲學。因為死亡如同出生一樣,匯集了一切最為複雜的事情,只不過出生散開了人世的千萬軌跡,而死亡將這千頭萬緒納為一束(生是一化萬千,死是萬千歸一)。死亡產生了太多的東西,在這部影片裡,死亡催生了友情、實現了夢想、改變了認識世界的角度……這所有的一切回答了上面的問題,是的,它們填補了僅存的6個月。

哲學何嘗不是細細地研究著這「6個月」。哲人不懼死亡,是因為明白了結束和開始同樣重要。我們用很多時間謀劃人生,但不應忘記,死亡也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完全可以、並應當擁有完美的死亡,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謀劃它、尋求它,滿懷熱情地迎接它的到來。

卡特細細寫下自己的遺願清單,在心裡默默地計畫著,直到被愛德華發現,並由這位實幹家帶領著去實現。在卡特的心裡,遺願清單多半是哲學老師布置的一次作業,隨著年歲的增長死亡將至時,他也未能真正地面對,愛德華就像是激發卡特實踐自己精心策劃的死亡前奏的火花,大聲地宣布,等死是多麼悲慘;錢不是問題,我現在唯一有的東西就是錢——並且加進了自己的願望:跳傘;刺乙個紋身;親吻最美麗的女孩……死亡不僅需要認真地計畫,更需要勇敢地執行。

而愛德華,也第一次看到了金錢的價值——他從死神那裡搶過宣判的權力,親自計畫著他人生的最後旅程。

精準的判斷,精心的策劃,在生命的巔峰時期,動用全部的感性和理性,全部的智慧型和經驗,全部的勇氣,製造一場死亡,或做好一切準備,去尋找一次契機。這是乙個特別的儀式,以生命為夢想獻祭。這是一場完美的終結,可作為給自己的贈禮。

雖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像卡特和愛德華那樣,在生命的盡頭狂飆,可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機會,人人都願意選擇嗎?死亡來臨,多數人會諱莫如深。有多少人可以在這個時刻不計恐懼,放下曾經的擁有,開啟雖然短暫但卻嶄新的旅程。

人總是按照經驗活著,而經驗往往越不過死亡的鴻溝,死亡,這個巨集大又神秘的話題,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都見過,每個人都熟悉,但每個人都不了解。能夠真正去了解的機會只有一次,親身體驗的機會只有一次,但這樣的體驗過後,便永遠無法折回。留給活著的人的,還是神秘和未知。

因此,過多的猜測毫無意義,人們預支著未來死亡的苦痛,卻不願多享受一分彌留的光陰。「塵歸塵、土歸土」在我看來並不是意味著就此消弭,只是每個個體皆有其應該歸屬之地,概莫能外;塵土隨風飄散,不為誰停留,不為誰改變,你看到它時它普普通通,彷彿一直在這裡——死亡使我們也能夠像塵土一樣,自由而恆定,平凡而真實,生前有人高居廣築,有人家徒四壁,可死亡打亂了這樣的已有事實,不管是否出於自願,你我都是恆河之沙。

但我們不是塵與土,我們是有自主意識的人。人總是倔強的物種,在面對未知時,總會盡量去化解那些恐懼,取而代之的是試圖了解、接受和不在乎,用的方法是打趣、自嘲、做好準備和唱反調。這也是人的高明和智慧型之處。

王小波說,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帶走的人的體驗。人具備這樣潛在的能力,自然不會等同於禽畜微末,愛德華與卡特所做的事情,就好比跳傘運動員除去多餘的負重,任自身慢悠悠地回歸大地,在這期間懷著好奇、激動的心情,俯瞰人生的全景——這是只有面臨死亡的人才有的資格。不是回顧而是俯瞰,不是嘆息失去已有而是憧憬擁抱未知,這才是這種資格的內涵。

假如真有輪迴,那麼懼怕死亡帶走人的體驗,再世為人時,是否會害怕出生帶走幽靈的經歷呢?

醫院告訴愛德華他的生命處在倒計時之中,當這樣滿含科學意味的話因為他活到81歲而不攻自破時,懼死成為遲到20年的笑話。幸好,愛德華沒有,他已經體驗過死亡的前奏,至於結果何時來臨,已經無所謂了,正如畫外音說,我知道,愛德華在離世時閉上了雙眼,卻敞開了心靈。死亡為什麼帶給人虛無感?

因為活著的人從未體驗過。人對死亡的恐懼皆因無法消除這層虛無,卻也不應該消除。總有未解的迷需要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仰視、去**,千萬代的哲人**著它,走向死亡來驗證自己的**,卻不能告訴後代證實的結果。

死亡,的確是一道鴻溝,任何哲學都止於此。我們只能夠通過各式各樣的遺願清單像哲人那樣**死亡,因此,出生和死亡應該獲得同樣的感情,懼死就等同於輕下定論。

在塵土之間死亡,既不屬於塵埃,也不屬於泥土,只是和塵土一樣歸於平靜而又無處不在。那麼,哲學所研究的,就是死亡羽翼掠過的長存於塵土之間的世界。

《遺願清單》之我見

世界上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有人告訴你,你剩餘的生命還有長。當我們在大學裡呻吟著空虛無聊時,也絕不會想到正在醫院裡的那些病人,他們經歷著怎樣的痛苦 剃光了頭髮,躺在硬質手術台上,即使全身麻醉也不能阻止切開顱骨的抽搐 當我們抱怨學校的飯難以下嚥時,也絕不會想到,對那些經受化療的病人,能吃下一整頓飯而不必跪在...

遺願清單觀後感

故事的最後,隨著他們的骨灰葬在了喜馬拉雅山上,最後一項遺願也完成,此生因此而圓滿。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乙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悠揚的 響起,有生之年,能完成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死變得多麼神聖而莊嚴,宛若漫漫撒落的無聲大雪,一如偶爾邂逅的純白蒲公英。我以為,死亡...

《遺願清單》觀後感

推薦對生活沒有希望,自己沉陷於病痛中的人們 遺願清單the buctek list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是這樣的,因為什麼人,而奮力的奮鬥著,因為什麼事,而不斷地懊悔著,但是放眼望去,生活就只是這樣,當你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的時候,你提前得知了,那麼除了絕望還有什麼呢,我們還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