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茶投茶園綜合栽培管理技術規範

2022-06-17 11:06:04 字數 2185 閱讀 8171

附件3-1

「梵淨茶投」

茶園綜合栽培管理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產地環境條件

1.1無公害茶

1.1.1總體要求

茶葉產地應選擇在生態條件良好,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幹線、工業汙染源等,並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農業生產區域。

1.1.2立地條件

選擇符合表1規定之地為宜。

表1 無公害茶園立地條件

1.1.3空氣

無公害茶園環境空氣質素及檢測方法應符合表2的規定。

表2 無公害茶園環境空氣質素標準及檢測方法

1.1.4土壤

無公害土壤環境質量及檢測方法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 無公害茶園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及檢測方法

1.1.5灌溉水

無公害茶園基地灌溉用水質量及檢測方法應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無公害茶基地灌溉用水質量標準檢測方法

1.2.有機茶

1.2.1基本要求

有機茶園與交通幹線的距離應在1000m以上。生產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有機生產基地應水土保持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幹線、工業汙染源、生活垃圾場等,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生產能力。

1.2.2緩衝帶

有機茶園和常規農業生產區域之間應當設定緩衝帶或物理障礙物,保證有機茶園不受汙染。以防止臨近常規農業生產地塊的禁用物質的漂移。緩衝帶或物理障礙物設定根據汙染源的強弱、遠近、風向等因素而定。

緩衝帶以自然山地、叢林、荒地或草地等天然屏障為宜,也可以人工營造樹林和種植作物設定緩衝帶。物理障礙物可以是一堵牆、乙個陡坎、一條溪流、一座水庫或池塘等。緩衝帶或物理障礙物應能起到有效隔離作用。

1.2.3棲息地

茶園周邊的山頂、風口、道路、溝渠、陡坡、坎邊或梯壁等,有目的地保留原有植被和生物群落,或因地制宜營造防護林或綠化帶,茶園中適當種植遮蔭樹,設定天敵的棲息地,提供天敵活動、產卵和寄居的場所,提高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控制能力。

1.2.4立地條件

應符合表1規定。

表5 茶園立地條件

1.2.5空氣

有機茶園環境空氣質素應符合表2的要求。

表6 有機茶園環境空氣質素標準及檢測方法

1.2.6土壤

有機茶園土壤環境應符合表3規定。

表7 有機茶園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及檢測方法

1.2.7灌溉水

有機茶園灌溉水質應符合表4的要求。

表8 有機茶園灌溉水質標準及檢測方法

第二部分茶園高標準建園技術

2.1選地

宜選擇坡度≤25°、其他立地條件符合db52/t 621的要求,附近有較豐富的水源,周圍生態環境較好之地。

2.2 基地規劃

2.2.1總則

園地規劃設計包括土地規劃、道路網、排蓄水系統及茶園生態建設等專案。按照所選地塊的地形、地勢、土壤、水源及林地的分布情況,對茶、林、溝渠、道路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做到有利於水土保持和改善茶區生態環境、維護茶區生態平衡,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種性,便於茶園排灌、機械作業和田間日常作業,且成園後生態環境良好。

2.2.2土地規劃

根據茶園規模和地形、地貌合理劃分區、片、塊。

2.3 道路網建設

根據茶園規模和地形、地貌,以幹道、支道和步道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統,連線場部、茶廠、茶園和場外交通,便於運輸和茶園管理。幹道路面寬4m~5m,支道路面寬2.5m~3m,步道路面寬1m~1.

5m。2.4 水利系統建設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做到能蓄能排。有條件的茶園宜建立節水灌溉系統。茶園與森林或荒地交界處、茶園的邊緣設隔離溝。

隔離溝深0.50m、寬0.60m,溝壁為60度傾斜的隔離溝。

平地茶園在步道邊開溝,坡地茶園在直步道兩側和橫步道內側開排灌蓄水溝,溝寬0.20m~0.30m、深0.20m。橫溝每隔3m~5m挖一小水坑,以積蓄雨水。

每25畝~35畝茶園建一容積為5m3~8m3的蓄水池。一般設在縱溝及橫溝的出口處,或設在排水不良的積水處。

2.5 茶園生態建設

茶園四周或茶園內不適合種茶的空地植樹造林。主要道路、溝渠兩邊種植行道樹,梯壁坎邊種草。

茶園內宜間作柳杉、銀杏、板栗等經濟林木,每隔3~5行茶樹間作一行,株距3m~5m,遮光率控制在30%~35%。

對缺叢斷行嚴重、密度較低的茶園,通過補植缺株,合理剪、採、養等措施提高茶園覆蓋率。

2.6 農事活動檔案

應建立完善的農事活動檔案,記載生產栽培過程中如農藥、肥料的使用情況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2.7 茶園開墾及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