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地鐵水文地質抽水試驗報告 secret

2022-05-04 07:39:03 字數 4544 閱讀 4735

第一章:工程概述及試驗目的

第二章:試驗場地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

第三章:試驗設計與實施

第四章:試驗資料整理

第五章:試驗成果計算與分析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工程概述及試驗目的

****地鐵i號線西延工程是****市**旨在開發河西新區,解決河西新區的交通問題,迎接2023年全運會而建設的重大城市基礎工程專案。它是****市市政建設史上的最大的標誌性工程。

****地鐵i號線西延工程西起小行站,東至奧體中心站,全長約4.3km,全線設3個車站,分別為:中勝站(原名為xx站)、元通站(原名為xx站)和奧體中心站。

地鐵i號線西延工程由xx城建設計研究院承擔設計任務,xx院承擔該工程專案的岩土工程初步和詳細勘察工作。

奧體中心站為淺埋車站,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建築,地下車站長度176.85m、車站寬度40m,地上建築長度148m,寬度31.7m,上新河路地下站廳寬36.

4m、長64.6m,路東下沉式廣場直徑99m,站後折返線長度270.9m。

車站左線距上新河路道路紅線38.6m,軌頂標高-8.73m,相當於絕對標高-0.

83m(吳淞高程)。車站基坑深度為9.69m,地下站廳基坑深度為7.

9m,下沉式廣場基坑深度為8m。

元通站為側十字型換乘站,分為車站中部的站台段和兩端的裝置用房段。站台段除車站中心里程處設與遠期車站的下換乘節點部分為雙層結構處,其餘部分結構為單層;裝置用房段為兩層結構。建築面積:

地下二層(站台層):6543m2 、地下一層(站廳層):4301m2 、換乘節點:

450m2、總建築面積為:11294m2、車站總長度為:216.

0m(圖示250.0m)、車站標準段寬度為21.8m(圖示26.

3m)、側式車站站台寬6.50m。站台段結構頂部覆土厚度較大,約4.

5m;裝置用房段覆土厚度約0.5m。車站埋深11.

45m、基坑開挖深度:主體為12.5m、區域性為14.

8m、與二號線車站換乘處為18.0m。

奧體中心站和元通站均採用明挖順作施工方法。

在充分考慮奧體中心站、元通站及其區間段擬採用施工方法和分析xx院所提供的奧體中心站和元通站的岩土工程詳細勘察報告的基礎上,****地鐵工程指揮部、xx城建設計研究院、監理單位和xx院一致認為:地鐵i號線西延工程中奧體中心站、元通站及其區間段的水文地質條件十分複雜,地下水是影響整個工程的安全、經濟和進度計畫的主要問題,為確保施工方法的安全和順利地實施,有必要在奧體中心站和元通站進行現場專門的水文地質抽水試驗,為設計和施工提供更準確的、反映現場實際的水文地質計算引數。

受****地鐵工程指揮部的委託,xx院承擔了****地鐵i號線西延工程奧體中心站與元通站的水文地質抽水試驗的專題工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xx院與xx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進行了合作,圓滿地完成了預定的水文地質抽水試驗的任務。

本次奧體中心站和元通站水文地質抽水試驗的主要目的為查明該場區水文地質條件,提供準確的水文地質計算引數,為後續基坑施工、防滲排水方案優化設計和主體結構的施工提供科學的設計依據。專題的預期成果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1、確定奧體中心站與元通站場地地下水的滲透流速;

2、確定奧體中心站與元通站場地地下水的流向;

3、計算各主要土層的滲透係數k;

4、分析各土層之間的水力聯絡;

5、確定奧體中心站與元通站場地單井抽水的引用影響半徑r;

6、監測奧體中心站與元通站場地單井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情況。

****地鐵i號線西延工程奧體中心站與元通站的水文地質抽水試驗的執行標準和技術要求為:

1、《地下鐵道、輕軌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規範》

2、《水利、水電抽水試驗規範》

3、《岩土工程勘察規範》

4、經****地鐵工程指揮部、監理單位批准的抽水試驗設計方案

整個****地鐵i號線西延工程奧體中心站與元通站的水文地質現場試驗工作,自xx年6月6日裝置、人員進場至xx年8月12日完成全部外業工作量。主要完成的工作量見下表:

第二章試驗場地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

第一節奧體中心站

一、場地地層結構

試驗區地層結構以j2號鑽孔揭示的情況為主要參照,各分層特徵如下:

(1)、①~1人工填土:褐灰~灰色,區域性褐黃色,該層填料較複雜,村莊居民居住區,分布有雜填土,鬆散狀態,夾較多碎磚;其餘地段以素填土為主,軟~可塑,夾少量碎磚,表層為耕植土;j12孔為新填土,由粉質粘土夾塊石、碎磚混填。層厚3m;

(2)、①~2b4淤泥質填土:灰~灰黑色,流塑,含腐植物,夾淤泥及少量碎磚,為溝、塘填積物,層厚0.6m;

(3)、②~2b4淤泥質粉質粘土:灰色,流塑,區域性夾薄層粉土、粉砂,層厚2.4m;

(4)、②~3~c3粉土:灰色,稍密,主要為粉土、粉砂與粉質粘土互動層,場區大部分有分布,但土質不很均勻,體育中心站及附近地段,以粉土、粉砂夾粉質粘土為主;其餘地段為粉土、粉砂及粉質粘土互動層,區域性為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砂。層厚8m(內又分②~3~c3、②~3~2c3)

(5)、②~5d2-3粉砂:灰色,稍~中密,區域性鬆散,部分地段為細砂,部分地段為粉砂夾薄層粉質粘土,含少量腐植物及雲母。層厚10m;

(6)、②~6d1-2粉細砂:灰色,以中密為主,部分為密實,層頂埋深最淺21.5m,部分地段未鑽至該層,層厚14m;

(7)、②~8~1b3-4粉質粘土:灰色,軟塑,區域性可塑,其間夾有不等厚的砂土,層厚2.9m;

(8)、②~8d1-2中砂:灰色,中密~密實,含少量礫石,區域性夾粉砂、粉土,層厚9.1m;

(9)、②~9e粉質粘土混粗砂卵礫石:棕紅~灰色,粉質粘土為軟~流塑,小行站附近卵礫石含量不均勻,一般在5~20%,區域性達30%,粒徑一般在1~5cm,大者10cm以上,次稜角狀,成份以石英砂巖為主,階地斜坡地帶(j28、j29孔),埋深16.7~24.

0m,漫灘地帶埋深50.4~59.3m,層厚0.

7~5.3m。試驗區厚度0.

7m;(10)k1g~1cr強風化泥岩:紫紅~棕褐色,風化強烈呈土狀,用手易碾碎,遇水極易軟化。層厚0.7m;

(11)、k1g~2cr中風化泥岩:紫紅~棕褐色,岩體較完整,岩芯呈長柱狀,岩芯易折斷,屬極軟質岩石,強度低,遇水軟化。層厚5.8m,未鑽穿;

二、場地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最新鑽探揭示的地層結構,場地基岩面以上地下水為典型的二元結構,即淺層潛水及深層承壓水。

淺層潛水由人工填土層及中、晚全新世衝淤積土層構成孔隙含水層組。人工填土層由粉質粘土夾碎石、碎磚混填,在粗顆粒較高處往往存在架空現象而形成大孔隙,成為地下水的賦存空間;②~2b4淤泥質粉質粘土飽含地下水,但透水性差,根據室內試驗,其滲透係數為:k=0.

46~46.210-6cm/s,屬弱~微透水層;②~3c3(②~3~1c3、②~3~2c3)粉土亦飽含地下水,其透水性較②~2b4層好,由於該層為粉土、粉砂與粉質粘土互動層,其薄層粉土、粉砂構成地下水的逕流通道,水平滲透係數大於垂直滲透係數,但該層土質不均,使其透水性差異亦較大,奧體中心站附近粉土、粉砂含量較高,透水性較好。

承壓含水層主要由上部粉細砂和下部中砂組成。

粉細砂層(②~5d2-3粉砂、②~6d1-2粉細砂)透水性好,該砂層厚度大,含水量豐富。

由②~8d1-2中砂、③~4e粉質粘土混粗砂卵礫石構成含水層組。其中②~8d1-2中砂含礫透水性好,含水豐富,厚度達8公尺左右,是承壓含水層中的優勢含水層組;③~4e粉質粘土混粗砂卵礫石,由於粗砂卵礫石含量不均勻,往往在粗砂卵礫石含量較高地段,透水性較好,含水量亦較豐富,但在粉質粘土含量較高地段,往往地下水逕流不暢,透水性相對較差,但含水量仍較豐富。

從最新鑽探揭示的地層情況看,粉細砂和中砂兩含水層組之間有層厚2.9m左右的軟~可塑粉質粘土,其透水性差,呈透鏡體分布,沿勘探線方向延伸超過130公尺,垂直勘探線方向超過50公尺。

第二節元通站

一、場地地層結構

試驗區地層結構以j11號鑽孔揭示的情況為主要參照,各分層特徵如下:

(1)、①~1人工填土,厚度0.4m;

(2)、②~1b2-3粉質粘土:灰黃~黃灰色,軟~可塑,部分為粘土,分布不連續,部分缺失;層厚1.4m;

(3)、②~2b4淤泥質粉質粘土:灰色,流塑,區域性夾薄層粉土、粉砂,層厚18.5m;

(4)、②~3c3粉土:灰色,稍密,主要為粉土、粉砂與粉質粘土互動層,場區大部分有分布,但土質不很均勻,體育中心站及附近地段,以粉土、粉砂夾粉質粘土為主;其餘地段為粉土、粉砂及粉質粘土互動層,區域性為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砂。層厚2.

3m;(5)、②~4d3-4中砂:灰色,稍密~鬆散,含少量礫砂、礫石,區域性夾粉砂,主要分布於青石埂站及青石埂站~沙洲站區間西側。層厚1.9m;

(6)、②~5d2-3粉砂:灰色,稍~中密,區域性鬆散,部分地段為細砂,部分地段為粉砂夾薄層粉質粘土,含少量腐植物及雲母。層厚6.5m;

(7)、②~6d1-2粉細砂:灰色,以中密為主,部分為密實,層厚16.9m;

(8)、②~8~1b3粉質粘土:灰色,軟塑,區域性可塑,其間夾有不等厚的砂土,層厚2.9m;

(9)、②~8d1-2中砂:灰色,中密~密實,含少量礫石,區域性夾粉砂、粉土,層厚4.2m;

(10)、②~9e粉質粘土混粗砂卵礫石:棕紅~灰色,粉質粘土為軟~流塑,層厚0.8m;

(11)、k1g~1cr強風化泥岩:紫紅~棕褐色,風化強烈呈土狀,用手易碾碎,遇水極易軟化。層厚2.4m,分布場地大部分地段;

(12)、k1g~2cr中風化泥岩:紫紅~棕褐色,岩體較完整,岩芯呈長柱狀,岩芯易折斷,屬極軟質岩石,強度低,遇水軟化。層厚8.4m,未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