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防治水培訓教案

2022-04-06 03:51:48 字數 2999 閱讀 3195

培訓目的:加強職工井下防治水知識

培訓內容:井下探放水的重要性、條件和原則,透水的預兆、防治措施以及透水後被圍困時的避災自救措施

一、井下探放水的重要性

井下探放水是指礦井在採礦過程中運用超前勘探方法,查明採掘工作面頂底板、兩幫和前方的含水構造(包括陷落柱、含水層、積水老空等水體和導水通道的具體位置、產狀等),並將水體中的積水疏放出來。

在井田範圍內,經常會存在充水的小窯老空區、斷層裂隙、含水層等水體和導水通道等,當採掘工作面接近或觸及它們時,就可能引發地下水突然湧入礦井巷道、硐室或採掘工作面,導致透水事故,給礦井安全生產和井下人身安全造成極大危害。為了消除這些隱患,應該在採掘生產過程中採用探明工作面前方水情的方法,確定工作面推進前方有無水患威脅。所以應該貫徹執行「**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後掘、先治後採」的十六字防治水原則。

2、採掘工作面探放水條件

當採掘工作面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必須進行探放水,確認無透水危險後,方可前進:

1. 接近水淹或可能積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鄰煤礦時;

2. 接近含水層、導水斷層、溶洞和導水陷落柱時;

3. 開啟防隔水煤(巖)柱放水前;

4. 接近可能與河流、湖泊、水庫、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斷層破碎帶時;

5. 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鑽孔時;

6. 接近水文地質條件複雜的區域;

7. 採掘破壞影響範圍內有承壓含水層或含水構造、煤層與含水層間的防隔水煤(巖)柱厚度不清可能突水時;

8. 接近有積水的灌漿區時;

9. 接近其他可能突水地區時;

三、探放水的原則

井下探放水應根據水量的多少、其補給水源的補給量的大小、礦井現有排水能力和疏乾水後可解放煤炭資源量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達到安全、經濟、合理的目的。

探放水的原則,總得來說包括以下「五先五後」。

1. 先探放後開採的原則

當礦井井下含水體不在地面或井下重要建(構)築物下面,與其他含水層和地表水沒有水力聯絡,排放積水體時不會過分加重礦井排水經濟負擔,積水體下又存在大量煤炭資源待解放時,為了徹底消除開採時的水患威脅,必須採取積極探放的辦法,將積水提前疏放出來,再進行開採。

2. 先隔離後探放的原則

如果礦井井下含水體與地表水或其他地下含水層有著密切的水力聯絡,能在雨季接受大量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充;含水體水量很大;水質酸性大;疏放積水後產生地面環境破壞等,為了避免礦井增加長期排水費用,應該對這種積水體採取先設法阻斷其補給水源或減少其補給水源,然後又再進行探放水。如果礦井阻斷補給水源或減少其補給水源給水量困難很大,生產礦井必須留設防隔水煤(巖)柱,使含水體與生產區隔離開來,待礦井水體下採煤技術成熟後再**防隔水煤(巖)柱。

3. 先降壓後探放的原則

對於礦井水量大、水壓高的積水區,應先從煤層頂、底板岩層打穿放水孔,把水壓降下來,把水量減下來,然後再沿煤層打鑽探放水。

4. 先封堵後探放的原則

當礦井含水體被其他強含水層或其他大水源有水力聯絡的水體所淹沒,含水體有很大的補給量時,一般應該先封堵出水點,然後再探放水。

5. 有掘必探的原則

凡對採掘工作面上下左右及前方水患情況有疑問的地點都必須進行探放水,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受勘探手段和對客觀事物認識能力限制,對地下含水條件掌握得還不是那麼清楚,不能確保沒有水害威脅,這樣就需要先推斷出水害疑問區,當採掘工程施工至疑問區一定距離時,必須進行探放水工作,以探明情況或疏放積水,確保安全生產。

四、礦井發生透水前的預兆

一般說來,礦井透水前主要有幾種預兆:

1.掛汗。積水區的水,在自身壓力作用下,通過煤巖裂隙而在採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結成許多水珠的現象,叫掛汗。

井下空氣中的水分遇到低溫的煤體,有時也可能聚結成許多水珠的現象。區別真假掛汗的方法是,仔細觀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濕,若潮濕則是透水預兆。

2.掛紅。礦井水中含有鐵的氧化物,在它通過煤巖裂隙而滲透到採掘工作面的煤岩體表面時,會呈現暗紅色水鏽,這種現象叫掛紅。掛紅是一種出水訊號。

3.水叫。含水層或積水區內的高壓水,向煤壁裂隙擠壓時,與兩壁磨擦會發出「嘶嘶」叫聲,這就說明採掘工作面距積水區或其他水源已經很近了若是煤巷掘進,則透水即將發生,這時必須立即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的人員。

4.空氣變冷。採掘工作面接近積水區域時,空氣溫度會下降,煤壁發涼,人一進入工作面就有涼爽、陰冷的感覺;但應注意,受地熱影響較大的礦井地下水的溫度偏高,當採掘工作面接近積水區時,氣溫反而公升高。

5.出現霧氣。當採掘工作面氣溫較高時,從煤壁滲出的積水,就會被蒸發而形成霧氣。

6.頂板淋水加大。

7.頂板來壓,底板鼓起。

8.水色發渾,有臭味。

9.採掘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積水區向外散發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

10.裂隙出現滲水。如果出水清淨,則離積水區較遠;若渾濁,則離積水區已近。

五、礦井水害的防治措施

預防水害的預防措施可以概括為「防、排、探、放、疏、截、堵」7個字。

防:即井上下防水設施及防水措施;

排:即井下排水設施和排水能力;

探:即井巷探水;

放:即對老空區積水、可疑水源採取放水,或超前放出頂板水;

疏:即疏水降壓或疏幹有害含水層;

截:即留設各種防水煤柱隔阻有害水源;

堵:即注漿堵住水口,或加固裂隙帶,充填溶改造含水層,加固底板度。

6、透水後被圍困時的避災自救措施

1.當現場人員被湧水圍困無法退出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築好的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合適地點快速建築臨時避難硐室避災,迫不得已時,可爬上巷道中高冒空間待救。如係老窯透水,則須在避難硐室處建臨時擋牆或吊掛風簾,防止被湧出的有毒有害氣體傷害。

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的標誌。

2.在避災期間,遇險礦工要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情緒安定、自信樂觀、意志堅強。要作好長時間避災的準備,除輪流擔任崗哨觀察水情的人員外,其餘人員均應靜臥,以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

3.避災時,應用敲擊的方法有規律、不間斷地發出呼救訊號,向營救人員指示躲避處的位置。

4.被困期間斷絕食物後,即使在飢餓難忍的情況下,也應努力克制自己,決不嚼食雜物充飢。需要飲用井下水時,應選擇適宜的水源,並用紗布或衣服過濾。

5.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覺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和慌亂,以防發生意外。

礦井防治水培訓制度

為深入學習 煤礦防治水規定 的內容,健全各項防治水制度,開展水害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全面加強煤礦防治水基礎工作,切實提高防治水工作和技術水平,進一步加大防治水知識的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職工抵禦水災能力,確保煤礦安全生產,特制定本制度 一 成立防治水培訓領導組 組長 李常有 副組長 王三珍史煥學杜印江 ...

防治水培訓

2 巷道壁或煤壁掛 汗 3 工作面溫度降低,煤壁發涼。4 煤壁掛 紅 紅是因為積水中有鐵氧化物。5 發出水叫聲。6 出現霧氣。7 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8 地板來壓,淋水加大。9 出現壓力水流。10 打鑽時發現鑽孔底鬆軟或孔內有水流出。七 防治礦井地表水害的主要措施 1 留設防水煤柱。2 河流 河渠改...

防治水培訓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貫徹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的方針,加強本礦防治水工作預防減少水害事故,堅持 有掘必探,先探後掘,先治後採 的原則,增加礦防治水的意識,提高探放水人員業務和操作水平,保障煤礦的安全生產特制定本培訓制度。第二條探放水全體人員必須接受安全教育與探放水業務培訓,嚴格遵守 先培訓,後上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