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知識點總結

2021-10-15 03:00:59 字數 4324 閱讀 4823

一、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的比較

1、電路交換

公共**網(pstn網)和移動網(包括gsm和cdma網)採用的都是電路交換技術,它的基本特點是採用面向連線的方式,在雙方進行通訊之前,需要為通訊雙方分配一條具有固定寬頻的通訊電路,通訊雙方在通訊過程中一直占用所分配的資源,直到通訊結束,並且在電路的建立和釋放過程中都需要利用相關的信令協議。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在通訊過程中可以保證為使用者提供足夠的頻寬,並且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裝置成本低,但同時帶來的缺點是通道利用率低,一旦電路被建立不管通訊雙方是否處於通話狀態分配的電路一直被占用。

2、報文交換

報文交換是以報文為資料交換的單位,報文攜帶有目標位址、源位址等資訊,在交換結點採用儲存**的傳輸方式;由於報文長度差異很大,長報文可能導致很大的時延;為了滿足各種長度報文的需要並且達到高效的目的,節點需要分配不同大小的緩衝區,否則就有可能造成資料傳送的失敗,這樣對每個節點來說緩衝區的分配也比較困難。另外乙個缺點是出錯時,整個報文都將重傳。

3、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仍採用儲存**傳輸方式,但將乙個長報文先分割為若干個較短的分組,然後把這些分組(攜帶源、目的位址和編號資訊)逐個地傳送出去。採用分組交換技術,在通訊之前不需要建立連線,每個節點首先將前一節點送來的分組收下並儲存在緩衝區中,然後根據分組頭部中的位址資訊選擇適當的鏈路將其傳送至下乙個節點,這樣在通訊過程中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要求和網路的能力來動態分配頻寬。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通道利用率高,但時延較大。

分組**的帶來的問題:排隊時延以及增加頭部帶來的開銷。

總之,若要傳送的資料量很大,且其傳送時間遠大於呼叫時間,則採用電路交換較為合適;當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鏈路組成時,採用分組交換傳送資料較為合適。從提高整個網路的通道利用率上看,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優於電路交換,其中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時延小,尤其適合於計算機之間的突發式的資料通訊。

二、介面、協議和服務

介面:下層向上層提供的原語操作

協議:同一層之間,通訊雙方進行資訊交換必須遵守的規則

服務:不同層之間交換資訊必須遵守的規則

三、計算機網路系統結構

四、網路各層的作用

● 物理層:通過傳輸介質傳送和接收二進位制位元流。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範如rj-45等。

● 資料鏈路層:資料的封裝成幀、資料的透明傳輸、資料的差錯檢測。

資料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ppp、幀中繼等。

● 網路層:負責對子網間的資料報進行路由選擇,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訊服務。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cmp、igmp等。

● 運輸層:負責向兩個主機中程序之間的通訊提供服務。運輸層還要處理端到端的差錯檢測(與資料鏈路層不同)、擁塞控制、流量控制等問題。

運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等。

● 應用層:為作業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ftp、http、snmp等。

五、資料如何在網路各層之間傳輸

物理層,資料鏈路層,網路層屬於osi模型的低三層,負責建立網路通訊連線的鏈路,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是osi模型的高四層,具體負責端到端的資料通訊。當然,並不是所有通訊都是要經過osi的全部七層,如物理介面之間的轉接,只需要物理層中進行即可;而路由器與路由器之間的連線則只需網路層以下的三層。

六、在網路各層之間,資料是以什麼單位進行傳輸的

在物理層資料的傳輸單位稱為位元;在資料鏈路層資料的傳輸單元稱為幀;在網路層資料的傳輸單元稱為資料報;在傳輸層資料的傳輸單元稱為報文段。

七、奈氏準則和夏農公式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奈氏準則:在任何通道中,碼元傳輸的速率是有上限的,傳輸速率超過此上限,就會出現嚴重的碼間串擾的問題,使接收端對碼元的判決(即識別)成為不可能。

夏農公式:求出了資訊傳輸速率的極限。

八、同步通訊與非同步通訊的區別是什麼

同步通訊:通訊雙方必須先建立同步,即雙方的時鐘要調整到同乙個頻率。收發雙方不停地傳送和接收連續的同步位元流。

非同步通訊:非同步通訊在傳送字元時,所傳送的字元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任意的。當然,接收端必須時刻做好接收的準備。

傳送端可以在任意時刻開始傳送字元,因此必須在每乙個字元的開始和結束的地方加上標誌,即加上開始位和停止位,以便使接收端能夠正確地將每乙個字元接收下來。非同步通訊的好處是通訊裝置簡單、便宜,但傳輸效率較低(因為開始位和停止位的開銷所佔比例較大)。

非同步通訊也可以是以幀作為傳送的單位,接收端必須隨時做好接收幀的準備。這時,幀的首部必須設有一些特殊的位元組合,使得接收端能夠找出一幀的開始,這也稱為幀定界。幀定界還包含確定幀的結束位置,這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在幀的尾部設有某種特殊的位元組合來標誌幀的結束;或者在幀首部中設有幀長度的字段。需要注意的是,在非同步傳送幀時,並不是說傳送端對幀中的每乙個字元都必須加上開始位和停止位後再傳送出去,而是說,傳送端可以在任意時間傳送乙個幀,而幀與幀之間的時間間隔也可以是任意的。傳送端不需要在傳送一幀之前和接收端進行協調(不需要先進行位元同步)。

九、位同步與幀同步的區別

位同步:使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位資訊都與傳送端保持同步。

幀同步:識別乙個幀的起始和結束位置。

十、資料鏈路層協議的三個基本問題

1、封轉成幀

就是在一段資料的前後分別新增首部和尾部,這樣就構成了乙個幀。

2、透明傳輸

不管什麼字元都可以放在幀中傳輸過去,這樣的傳輸就是透明傳輸。解決透明傳輸的問題方法是:傳送端的資料鏈路層在資料**現控制字元"soh"或"eoh"的前面插入乙個轉義字元"esc",而在接收端的資料鏈路層在將資料送往網路層之前刪除這個插入的轉義字元。

3、差錯檢測

採用的是迴圈冗餘檢驗(crc:cyclicredundancycheck)的差錯檢查技術,如果僅僅使用crc,則只能做到對幀的無差錯接收,即接收的幀在傳輸的過程中沒有產生差錯,並沒有要求資料鏈路層向網路層提供「可靠傳輸」的服務。

十一、介面卡(網絡卡)的作用

1、介面卡的乙個重要功能就是要進行資料序列傳輸和並行傳輸的轉換。

2、由於網路上的資料率和計算機匯流排上的資料率並不相同,因此在介面卡中必須裝有對資料進行快取的儲存晶元。

3、介面卡還要實現乙太網協議。

十二、csma/cd(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協議的要點

l多點接入:說明這是匯流排型網路

l載波監聽:就是「傳送前先監聽」,即每乙個站點在傳送資料之前先要檢測一下匯流排上是否有其他的站點在傳送資料,如果有,則暫時不要傳送資料,要等待通道變為空閒時再傳送。

l碰撞檢測:就是「邊傳送邊監聽」,即介面卡邊傳送資料邊檢測通道上的訊號電壓的變化情況,以便判斷自己在傳送資料時其他站是否也在傳送資料。

十三、為什麼乙太網有乙個最小幀長和最大幀長

設定最小幀長是為了區分開正常和因發生碰撞而異常中止的短幀。

設定最大幀長是為了保證個站都能公平競爭接入到乙太網。因為如果某個站傳送特長的資料幀,則其他的站就必須等待很長的時間才能傳送資料。

十四、arp的工作原理

1、首先,每個主機都會在自己的arp緩衝區中建立乙個arp列表,以表示ip位址和mac位址之間的對應關係。

2、當源主機要傳送資料時,首先檢查arp列表中是否有對應ip位址的目的主機的mac位址,如果有,則直接傳送資料,如果沒有,就向「本網段」的所有主機傳送arp資料報,該資料報包括的內容有:源主機ip位址,源主機mac位址,目的主機的ip位址。

3、當本網路的所有主機收到該arp資料報時,首先檢查資料報中的目的主機ip位址是否是自己的ip位址,如果不是,則忽略該資料報,如果是,則首先從資料報中取出源主機的ip和mac位址寫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經存在,則覆蓋,然後將自己的mac位址寫入arp響應包中,告訴源主機自己是它想要找的mac位址。

4、源主機收到arp響應包後,將目的主機的ip和mac位址寫入arp列表,並利用此資訊傳送資料。如果源主機一直沒有收到arp響應資料報,表示arp查詢失敗。

廣播傳送arp請求,單播發送arp響應。

十五、假定在乙個區域網中計算機a傳送arp請求分組,希望找出計算機b的硬體位址。這時區域網上的所有計算機都能收到這個廣播傳送的arp請求分組。試問這時由哪乙個計算機使用arp響應分組將計算機b的硬體位址告訴計算機a

這要區分兩種情況。

如果計算機b和計算機a都連線在同乙個區域網上,那麼就是計算機b傳送arp響應分組。

如果計算機b和計算機a不是連線在同乙個區域網上,那麼就必須由乙個連線在本區域網上的路由器來**arp請求分組。這時,該路由器向計算機a傳送arp回答分組,給出自己的硬體位址。

十六、ip協議的定義,主要有什麼作用?tcp與udp呢?

ip協議(internetprotocol):網際協議,主要提供網際互聯的作用。

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是面向連線的協議,在收發資料前,必須和對方建立連線。udp(userdataprotocol,使用者資料報協議)是與tcp相對應的協議,它是面向非連線的協議,不與對方建立連線,而是直接就把資料報傳送過去。

計算機網路設計知識點總結

名稱解釋 1 網路頻寬 答 在頻帶 模擬 傳輸網路中,頻寬指波長 頻率或能量帶的範圍,一般特指頻率上 下邊界之差,以hz 赫茲 為單位。在基帶 數字 傳輸網路中,頻寬通常用來衡量資料的傳輸速率。在基帶序列傳輸網路中一般以位元每秒 bit s 為基本單位 在伺服器匯流排 介面 磁碟系統並行傳輸裝置中一...

《計算機網路》重要知識點

課程的部分知識點 internet及其前身 internet應用發展分成3個階段。第一階段只提供基本網路服務,第二階段是web技術的出現,第三階段是基於p2p網路的應用。計算機時鐘頻率造成的誤差 傳輸差錯 傳輸差錯是通過通訊通道後接收的資料與傳送資料不一致的現象 差錯控制是檢查是否出現差錯,以及如何...

計算機網路知識

一 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 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訊網 1954年,人們開始使用收發器 transceiver 線路控制器 line controller 數據機 modem 線與計算機相連組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訊網。當人們發現可以利用 線使遠端計算機作資料處理時,計算機的使用者數量就迅速增長。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