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學實習報告

2021-10-02 07:47:14 字數 4999 閱讀 8153

耕作學實習報告

班級:農學10-2班

學號:姓名:

河南農業大學2010級農學專業赴許昌《耕作學》實習

摘要:《耕作學》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研究內容包括農作物種植制度(作物布局、復種、輪作,間作,混作,套作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土地保護培養制度(農田整治、水土保持、肥力培養和土壤耕作等)的技術與理論。

該學科定位於農業生產系統農田作物綜合生產管理與農業生產的規劃布局的巨集觀決策技術,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實用性和指導性。

關鍵字: 間混套作輪連作精量播種

0引言 耕作學,又稱農作學。以研究合理耕作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為主要任務。研究內容包括農作物種植制度(作物布局、復種、輪作,間作,混作,套作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土地保護培養制度(農田整治、水土保持、肥力培養和土壤耕作等)的技術與理論。

目的在於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作物生產力,求得農業的全面持續穩定增產,以滿足社會對各種農產品的需要,增進經濟效益,維護生態平衡。

許昌鄢陵農業發達,苗木花卉是其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縣」之美稱,享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美譽,花卉苗木種植發展迅速,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是「中國花木之鄉」,被譽為「中國花木第一縣」。其苗木花卉基地充分的利用各種耕作學知識。,其苗木花卉的培育中通過合理的布局、間混套作實現了對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集約種植提高土地生產力和光能利用率。

因而實現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該基地在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方面有較高的水平,是耕作學實習的很好的基地。

,該基地是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專案和國家節水灌溉重點示範專案。該基地在土壤耕作方面採用深耕的方式,充分利用冬季的凍融交替。同時通過蔬菜的三年一輪作,在第四年種植大田作物,合理的利用輪連作實現了對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協調均衡利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學性狀提高了土壤肥力,對病蟲害的防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許昌縣蔣李集鎮在小麥生產中通過正確的利用精量播種技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小麥精量播種是當前小麥生產上重點推廣的一項增產技術,它是在比較好的地力肥水條件下,通過降低播種量,減少基本苗數,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控制無效分,防止群體過大,促進個體發育,使穗足、穗大、粒飽、產量高。

以上三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涵蓋了作物布局、種植方式、輪連作、土壤耕作、農田建設等耕作學的各個主要方面,通過對這三個地區的實地參觀學習會對耕作學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1 實習內容

1.1 鄢陵花卉基地

鄢陵花木栽培歷史悠久,素有「花都」、「花縣」之美稱,先後被命名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有姚家花園、現代名優花木科技園區、中原花木博覽園等示範性苗木花卉園區。目前,該縣已形成了我國最大的花木生產集散地之一。

形成了綠化苗木、盆景盆花、鮮花切片、草皮地毯四大系列2300多個品種60餘萬畝。花木產業已成為鄢陵的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呈現出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運作公司化、經營集約化、發展園區化、分工專業化等鮮明特色。

在苗木花卉的培育中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合理的混作、間作不同的苗木品種。充分的利用不同苗木對光熱水肥的需求不同進行合理的搭配,合理的利用空間取得了很好的綜合效益。

間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於同一生長期內,分行或分帶相間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混作是在同一塊田地上,同期混合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基因型作物的種植方式,也稱為混種。 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長後期的株行間種植(播種或移栽)後季作物的種植方式,也稱為套種、串種。

套作充分地利用空間,更重要的是能延長後作物對生長季節的利用,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年總產量。它主要是一種集約利用時間的種植方式。間混套作有以下優點:

1)有利於增產和調節茬口:正確地運用間混套作,有利於充分利用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實行集約種植,提高土地生產力和光能利用率,因而具有較好的增產效果。同時,套作不僅可以提高後茬作物的產量,還因比接茬復種提早播種與收穫,起到調節茬口、緩和季節與勞力及水肥運籌等諸多矛盾。

8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的湧現的「噸糧田」、「雙千田(畝產500公斤糧、千元錢)」、甚至「噸糧、雙千元田」,大多與間、混、套作的示範推廣和迅速發展有關。如山東省2023年的220萬畝噸糧田中,有80%的面積為小麥套作玉公尺。2)有利於緩和作物爭地的矛盾,實現多作物增產增收:

合理地運用間、混、套作,實行一地多種多收,緩和糧、棉、飼、肥爭地的矛盾,並促進土壤用養結合,從而減輕人、地、糧、錢的壓力,促進農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目前在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都有大量的生產例項證明間套混作的經濟效益高於單作。黃淮海大面積的麥棉兩熟,一般每畝純收益比單作棉田高15%左右,如果棉花與瓜、菜、油間套作,每畝純收益可比單作棉田高2-3倍。

3)穩產保收:合理的間、混、套作能利用復合群體內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強對災害天氣的抗逆能力。如遼西與黃淮海採用的高產玉公尺與抗旱的穀子間作,利用復合群體內形成的特有的小氣候,抑制一些病蟲害的發生蔓延;華北的玉公尺與大白菜套作,能減輕大白菜的病蟲害,從而有著穩產保收的可能性。

1.2 許昌天和農業蔬菜生產基地

,該基地是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專案和國家節水灌溉重點示範專案。基地已通過iso9001:2008和有機轉換產品認證。

基地位於河南省許昌縣將官池鎮,距許昌市區5公里, 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西側,許平南高速公路南側、京廣鐵路東側。規劃占地面積10000畝,計畫投資9000萬元,目前種植面積總數已達到5200畝。基地一年可採收五至七季蔬菜,每畝每季平均生產標準商品菜400公斤,由許昌天和農業發展****經營管理。

是目前河南省規模最大的集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科研推廣,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生產示範基地。主要生產菜心、芥蘭、雪鬥、廣東小白菜等具有南方特色的有機蔬菜。為保證供港澳蔬菜的安全、衛生和質量,對基地的土壤、水樣、農殘、重金屬等進行全方位檢測。

蔬菜生產嚴格按照國家蔬菜產品安全質量標準,爭取兩年內達到國際ccpr組織制定的cac標準,做到源頭能控制,過程可追溯,質量***。

該基地在生產過程中,每種植三年蔬菜後種植一年糧食作物,且每年輪換種植不同的蔬菜品種,充分的利用了輪作避免了常年連作給土地帶來的不良影響,有效地解決了土壤養分問題和病蟲害的問題。每年只在5--10月份種植蔬菜,在最後一季收貨後對農田進行深耕,深耕後不耙地,充分地利用凍融交替到第二年再進行土地平整。不但使農田得到了休閒還充分的利用了凍融交替的好處。

輪作是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在生產上把輪作中前茬作物與後茬作物的輪換,通稱「換茬」或「倒茬」。在現階段對農業生產對土地大量索取的背景下,輪作技術是一項很好的技術措施可以彌補長期連坐帶來的不利影響。

輪作有以下優點:1)可以減輕農作物的病蟲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蟲也有一定的專食性或寡食性,有些雜草也有其相應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們是農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如果連續種植同種作物,通過土壤而傳播的病害,實行抗病作物與感病作物輪作,更換其寄主,改變其生態環境和食物鏈組成,使之不利於某些病蟲的正常生長和繁衍,從而達到減輕農作物病害和提高產量的目的。2)協調、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各種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養分的種類、數量、時期、吸收利用率和需要水分的數量、時期和能力也不相同。

所以不同根系特性的作物輪作茬口銜接合理,就可以全面地利用各層的養分和水分,協調作物問養分、水分的供需關係。各種作物的秸稈、殘茬、根系和落葉等是補充土壤有機質和養分的重要**。但不同的作物補充**的數量不同,質量也有區別。

輪作還具有調節改善耕層物理狀況的作用。3)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的作用。最後連作還可以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經濟有效地提高作物產量:

根據作物的生理生態特性,在輪作中前後作物搭配,茬口銜接緊密,既有利於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熱等自然資源,又有利於合理使用機具、肥料、農藥、灌溉用水以及資金等社會資源。還能錯開農忙季節,均衡投放勞畜力,做到不誤農時和精細耕作。合理輪作仍是經濟有效提高產量的一項重要農業技術措施。

1.3 許昌縣蔣李集鎮小麥精量播種

小麥精量播種,是高產、穩產、低耗、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的栽培技術。它在地力、肥水條件較好的基礎上,比較好地處理了群體與個體的矛盾,使麥田群體動態比較合理,改善了群體內的光照條件,使個體營養好,發育健壯。許昌縣蔣李集鎮通過過年的實踐經驗,很好地掌握和利用了該項技術,通過4.

5公斤的播量實現了1100間的產量。

實施小麥精量播種的技術措施:

土壤要求:必須以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條件為基礎。實踐證明,耕層土壤養分含量一般達到下列指標:

有機質1.22±0.14%、全氮0.

084±0.008%,鹼解氮47.5±14毫克/千克,速效磷29.

8±14.9毫克/千克,速效鉀91±25毫克/千克,這樣的地塊實行精播,可以獲得畝產小麥500千克及以上的產量。

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選用良種選用分蘖成穗率高、單株生產力高、抗倒伏、株型較緊湊、光合能力強、落黃好、抗病、抗逆性好的小麥品種。如當地的許科316、豫麥49等。

種子處理好種出好苗,苗好產量高。小麥播種前用精選機選種或風選篩選,清除秕粒、破爛、病粒及雜質,對選好的麥種進行包衣處理或藥劑拌種,以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病蟲害。

施肥:基肥要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磷鉀肥和氮肥,一般畝施優質土雜肥4500~5000公斤、氮肥30~35公斤、磷肥40~45公斤、鉀肥10~15公斤。後期根據小麥長勢適時適量追肥。

整地要求:要講求質量,保證做到深、透、淨、實、平、足。深是深耕深翻,加深耕作層。

透是耕透耙透,無明暗坷垃。淨是及時滅茬,拾淨根茬草。實是上不板結,下不翹空。

平是畦平埂直。足是底墒要足。

播種要求:適期播種播種期是否適宜是能否培育冬前壯苗的關鍵,播期一般掌握在日平均氣溫18℃~15℃時期內,並保證麥苗冬前日積溫600℃~700℃。嚴格播量播量準確是保證計畫基本苗數,打好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

精播麥田畝播量一般4~6公斤,基本苗8萬~12萬株。半精播麥田畝播量6~8公斤,基本苗13萬~16萬株。規格播種精量播種麥田全部實行條播,平均行距18~22厘公尺,播深4~5厘公尺,要求用小麥用精播機播種,以求播量準確、下種均勻、播深一致,從而保證播種質量。

2 收穫及體會

通過此次實習,達到了理論學習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對種植方式、作物布局、輪連作、土壤耕作有了直觀深刻的認識。通過與老師和相關技術人員的交流提高了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也明白了學習《耕作學》的重要性,農業的科學高效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這些人去合理的規劃,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證糧食安全,提高經濟效益。

我們只有經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為農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2019級耕作學教學實習計畫

農學2009級 1班 2班 耕作學 教學實習計畫 一 實習目的與任務 1 耕作學 教學實習是在完成 耕作學 理論學習後進行的重要實踐環節。是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學習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參觀考察 田間操作等形式,將課程學習的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到大田生產過程。並在實踐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 分析問...

實習報告測量學實習報告

技術指標 同一測回中,上下測回角值之差不得大於40 閉合導線角度閉合差不得大於 40 n為導線觀測角數 邊長測量 採取往返觀測法,在兩個點之間拉一段尼龍線來定方向,再用皮尺沿尼龍線方向量取長度。技術指標 往返測量導線各邊邊長,其相對誤差不得大於1 3000 水準測量 採用雙面尺法 按照選定的施測路線...

實習報告植物學實習報告

三一文庫 求職離職 實習報告 植物學實習報告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自然 資源以及環境的關係,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一學期的 環境生態學 學習,我們已初步掌握了環境生態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對環境生態...